邱海萍
(寧波市鎮(zhèn)海龍賽醫(yī)院 消化內科,浙江 寧波 315200)
胃息肉為常見消化道黏膜疾病,較小時常無明顯癥狀,有癥狀者可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等。近年來,內鏡息肉摘除術已經成為治療胃息肉的主流方法,該手術方式除了要求術者具有熟練的內鏡操作技術外,良好的圍手術期護理工作也是術式順利開展以及手術療效的重要保證。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以時間為縱軸,以護理內容為橫軸,通過優(yōu)化護理工作流程,提高護理效率,減少康復的延遲和資源的浪費[1]。本研究在內鏡下息肉摘除術患者的圍術期護理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治療胃息肉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5月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的患者86例,納入標準:(1)經胃鏡檢查、臨床表現,X線鋇餐檢確診;(2)同意治療方案;(3)Ⅲ(隆起根部縮窄形成亞蒂)~Ⅳ型(有明顯的蒂形成)者;(4)文化程度小學以上,能夠配合治療、護理;無精神疾病、嚴重的心理疾病。排除標準:(1)心、肺、腦等重要器官嚴重疾??;(2)消化道惡性腫瘤者;(3)合并消化道出血者;(4)出血性或者有出血傾向性疾病;(5)內鏡手術史者;將該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45~675歲,平均58.51±10.76歲;病程15d~5年,平均1.82±0.72年;單發(fā)性息肉35例,多發(fā)性息肉8例;息肉直徑 0.5~1.0cm 23例,1.1~2.0cm14例,2.1~5.0cm 6例;Ⅲ型15例,Ⅳ型28例;文化程度: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14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7例,年齡44~78歲,平均56.3±15.1歲;病程5d~6年,平均1.75±0.56年;文化程度:初中27例,高中及以上16例;單發(fā)性33例,多發(fā)性10例;息肉直徑 0.5~1.0cm 25例,1.1~2.0cm11例,2.1~5.0cm7例;Ⅲ型18例,Ⅳ型25例。2組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 所有患者均在同一組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下實施內鏡下高頻電圈套摘除術,行心電監(jiān)護并備好搶救藥品,按照常規(guī)手術步驟進行,手術后負壓吸引,觀察無出血異常情況后退出胃鏡。對照組圍手術期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
1.3 臨床護理路徑
1.3.1 人員配置 由經過臨床護理路徑培訓的科室護師組成臨床護理路徑小組,在科室第一負責人、護士長、醫(yī)生及護士的共同商議下制定臨床護理路徑。
1.3.2 護理路徑內容 (1)住院第1d:①首先進行自我介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發(fā)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內鏡下息肉摘除術的路徑安排和目標;③介紹住院須知、主治醫(yī)師、同室病友等;④對患者進行入院評估,確定患者是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波立維、阿司匹林5d以上[2];⑤宣教進行各種化驗、檢查的內容、注意事項等,進行飲食指導。(2)住院第2d:①結合宣傳資料講解內鏡下息肉中摘除術的治療方法、手術過程、指征與風險,交代術前、術中、術后的注意事項;②告知內鏡檢查的時間、落實術前檢查、靜脈采血;③與患者及其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④進行心理護理和基本的生活護理。(3)手術日:①落實術前準備工作,護送患者入手術室,安慰疏導不良情緒及恐懼心理;②術后基本生活護理、術后禁食時間及目的宣教;③密切觀察胃腸減壓管引流的情況及術后并發(fā)癥,觀察有無感染、嘔血以及穿孔等發(fā)生[3]。(4)術后1~2d:①繼續(xù)進行飲食指導、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②飲食指導;③觀察患者的體征、大便性狀、胃腸減壓管情況、腹部癥狀和生命體征等;④復查大便常規(guī)、血常規(guī);⑤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下床活動。(5)術后3~4d:①觀察患者的腹部癥狀及體征,預防并發(fā)癥;②協(xié)助患者辦理出院手續(xù),講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項,如飲食、生活作息、運動、定期復查等;③告知患者復診的時間,有不適癥狀時及時就診;④若息肉較大、有出血傾向的患者,再留院觀察1d。
1.3.3 實施方法 責任護士按照臨床護理路徑表的內容每完成一項護理內容在相關位置打“√”,未完成打“×”,記錄未完成的原因并簽名。護士長和責任護士每日一起查房,監(jiān)督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情況,針對存在的問題,路徑小組共同商議制定改進對策。
1.4 觀察指標 (1)健康知識掌握情況:采用自評分表,內容包括對胃息肉的認識,內鏡下息肉摘除術手術的了解(術前準備、手術步驟、手術創(chuàng)傷性、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等)、住院期間使用的藥物、住院期間的飲食、臨床護理路徑和出院指導[4]。根據患者的掌握情況分為掌握、部分掌握和未掌握。(2)術前準備時間。(3)住院時間:出院的判定標準為無穿孔、出血、感染等并發(fā)癥。(4)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患者發(fā)生出血和穿孔的例數。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健康知識知曉率(90.70%)高于對照組(69.77%),并發(fā)癥(0)少于對照組(13.9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68、4.48,P<0.05)。觀察組的術前準備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的術前準備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比較
臨床護理路徑是針對某種疾病或某種手術所建立的一套標準化的治療和程序模式,能夠使護理對象獲得最佳的照顧質量[5]。本研究比較臨床護理路徑和常規(guī)護理路徑在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的效果,結果發(fā)現,臨床護理路徑組的患者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高、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少,并發(fā)癥少,與以往研究報道結果基本一致[6-7]。
臨床護理路徑從患者入院到出院的過程中均由護士貼身指導,不僅有利于病情觀察,而且通過護士的講解顯著提高了患者對胃息肉及內鏡治療方式的認知。通過臨床護理路徑表的發(fā)放,患者了解自己住院期間每天需要做什么,會接受怎樣的護理,如何配合護理工作,以及認識到如何飲食、自我護理,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自身的健康知識。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有計劃性、有預見性的護理模式,能從時間上規(guī)定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的護理內容,使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時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有效避免了護理人員個人能力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護理缺陷以及護理工作的繁忙與瑣碎而造成的遺漏或疏忽現象,確保了護理質量和護理的完整性;同時臨床護理路徑從時間上預測內鏡摘除術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降低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1] 馬薇薇,郭雪芳,趙旭玲,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無腹腔鏡輔助內鏡全層切除術治療胃間質瘤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5,53(28):143-146.
[2] 王海兵.內鏡下胃息肉摘除術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雜志,2016,11(16):243-244.
[3] 李敏,劉紅.健康教育路徑在胃息肉內鏡治療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02):185-186.
[4] 盛粉云,許燕玲,胡三蓮,等.臨床路徑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中的應用[J].上海護理,2015,15 (02):54-56.
[5] 梁權,陳鳳珍.臨床護理路徑在結腸息肉內鏡下治療中的作用[J].全科護理,2013,11(01):215-216.
[6] 蔣瑜,唐建光,廖日斌.臨床護理路徑在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 (10):3255-3256.
[7] 張靜.臨床路徑在內鏡下胃息肉切除術的應用研究[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