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鳳, 張 瑨
(1.麗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浙江麗水 323000;2.金華市第二醫(yī)院精神科,浙江金華 321016)
臨床上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可造成眾多不良反應,如癲癇、錐體外系反應、肝臟損傷等[1]。目前發(fā)現(xiàn),此類藥物還可抑制造血系統(tǒng)、造成外周血的白細胞減少[2]。白細胞減少后會影響免疫系統(tǒng),導致感染或引發(fā)感染擴散,嚴重者甚至引發(fā)感染性休克。本文收集500例各類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這些患者服藥后白細胞減少的特點,旨在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收集 麗水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0例各類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符合CCMD-Ⅲ中相關疾病的診斷標準[3]、服藥前白細胞計數(shù)4~10×109/L;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服藥有禁忌,服藥依從性差,服藥過敏者。500例入選者中,男268例(53.6%),女232例(46.4%);年齡16~83歲,平均52.19±6.38歲,60歲以下312例(62.4%);病程1~8年,平均3.15±0.41年;精神分裂癥142例(28.4%),雙相情感障礙95例(19.0%),偏執(zhí)型精神障礙74例(14.8%),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72例(14.4%),癲癇所致精神障礙59例(11.8%),嚴重精神發(fā)育遲緩58例(11.6%)。
1.2 觀察指標
1.2.1 白細胞計數(shù) 采用SYSMEX-F-820半自動血常規(guī)檢測儀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嚴格操作規(guī)程。所有入選患者開始服藥后3月內每周檢查1次血常規(guī),若無異常則于3月后改為每2周1次,觀察白細胞計數(shù)的變化。服藥期間任何時候發(fā)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減少,均改為每周檢查2次,直至正常。WBC<4×109/L為白細胞減少。
1.2.2 臨床資料采集 收集所有入選患者的病例資料,包括用藥種類、用藥方法、白細胞減少程度的分布情況、白細胞減少的時間和臨床癥狀。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n)或占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白細胞減少者的一般情況 500例患者中總共有144例出現(xiàn)白細胞減少,占總例數(shù)的28.8%。其中男76例,女68例;60歲以下90例,60歲以上54例;精神分裂癥43例,雙相情感障礙27例,偏執(zhí)型精神障礙22例,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20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17例,嚴重精神發(fā)育遲緩15例。經比較,白細胞減少者在性別(χ2=0.055)、年齡(χ2=0.001)、疾病類型(χ2=0.017)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及用藥方式 患者的白細胞減少情況常用抗精神病藥物中,屬于第一代的有氯丙嗪、奮乃靜、舒必利、氟哌啶醇等;屬于第二代的有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500例患者中,服用第一代藥物中白細胞減少者的比例高于服用第二代藥物者;單一用藥者中白細胞減少的比例少于聯(lián)合用藥者,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抗精神病藥物及用藥方式患者的白細胞減少情況(n=500)
2.3 白細胞減少患者的臨床資料 大多數(shù)患者白細胞減少程度較輕,其中3~4×109/L者98例(68.06%),2~3×109/L者42例(29.17%),<2×109/L者4例(2.78%)。144例白細胞減少的患者,臨床均及時給予相應治療(暫停服藥、給予升高白細胞藥物或換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等),所有患者均恢復至正常范圍;恢復時間10d內106例(73.61%),10~20d 31例(21.53%),20~30d 5例(3.47%),30~40d 2例(1.39%)。白細胞減少患者中,93例(64.58%)未主訴任何不適,36例(25.00%)出現(xiàn)頭暈、乏力、低熱等輕微不適,15例(10.42%)出現(xiàn)高熱、皮疹等癥狀,經過相應處理后均好轉。
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抗精神病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對造血系統(tǒng)會產生抑制作用,抗精神病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值得臨床重視[4]。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性別、年齡、精神病類型對白細胞的變化有任何影響,但是結果顯示藥物類型和用藥方式對白細胞減少有一定影響。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以氯丙嗪、奮乃靜為代表,其藥理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中樞神經、阻斷多巴胺受體達到治療目的,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癲癇、戒斷綜合征、血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特別是氯丙嗪更容易導致白細胞減少[5]。第二代抗精神病藥在阻斷多巴胺受體的同時還阻斷5-羥色胺受體,因而其療效優(yōu)于第一代藥物,不良反應也較輕[6]。這與本文結果相符。
有文獻顯示,聯(lián)合用藥引發(fā)錐體外系反應、肝功能損傷、升高催乳素、白細胞減少和粒細胞缺乏癥等不良反應[7]。我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特別強調,精神分裂癥須以單一用藥為主,避免聯(lián)合用藥,謹防不良反應[8]。有報道指出,不論采用何種聯(lián)合方式(一代聯(lián)合、二代聯(lián)合或一二代聯(lián)合),均較單一用藥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要高[9]。本文結果與文獻相符。
關于白細胞減少后是否會對患者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從本研究結果來看,68.06%的患者白細胞處于3~4×109/L(輕度),73.61%的患者在10d內恢復至正常范圍,未見患者出現(xiàn)嚴重感染、敗血癥等嚴重后果。這些結果提示,服藥抗精神病藥物雖然可能導致白細胞減少,但是在經過正確處置后仍可得到較好的預后。
綜上所述,有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在服藥抗精神病藥物后可導致白細胞減少,其中主要以服用第一代藥物者和聯(lián)合用藥者居多,但如果臨床醫(yī)生提高警惕,在經過對癥處置后均可獲得較好緩解。
[1] 于淑珍. 老年人精神藥物的使用及副作用分析[J]. 心理醫(yī)生, 2016, 22(01):223-224.
[2] 蒲玉春, 阮淑芳. 抗精神分裂藥致白細胞減少的調查分析[J]. 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6(12):67-69.
[3]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01, 34(03):184-188.
[4] 夏樂敏. 警惕藥物引起的白細胞減少[J]. 科學生活, 2015,36(08):72.
[5] 馬春紅. 調查分析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狀況[J].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5, 9(13):160-161.
[6] 徐一昆.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的比較研究[J]. 醫(yī)藥與保健, 2014, 22(07):46-48.
[7] 張云淑, 司天梅, 栗克清. 2006年我國十省市抗精神病藥聯(lián)合用藥情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精神科雜志, 2012, 45(04):207-212.
[8] 舒良. 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 2007.
[9] 陳進, 王克勤. 抗精神病藥物聯(lián)合應用治療精神分裂癥[J]. 濟寧醫(yī)學院學報, 2016, 39(04):283-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