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實質是用科學的方法觀察課堂,用實證的方式研究課堂。課堂教學行為研究如同觀察一個復雜的多面體,不同的觀察者從不同的視角,運用著不同的觀察方法和研究方式,這個多面體呈現(xiàn)在他們眼里的形狀、色彩和亮度必定是有差異性的。只有將這個色彩紛呈的多面體,用不同觀察者的視角展示出來,才能幫助觀察者更客觀地分析和判斷課堂行為。
曾經看過TED 的一個演講,演講者是一位數學家,也是孤獨癥患者。他對事物的感覺是貫通的,在他眼里,數字是有一定顏色和形狀的,所以,他能夠毫不費力地記住π小數點以后的好多位數。我們在觀察課堂或聽課時,是否也存在一些通感?例如,聽完有些課后,感覺如沐春風,聽完另一些課后,感覺枯燥,味同嚼蠟。這些感覺連接到我們情感中愉悅程度體驗,但是沒有辦法像具有通感的人那樣,數字在他們的眼里是具象的色彩和形狀。不能把課堂中的聽覺、視覺信息即刻畫出一幅直觀的圖像。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需要將聽課獲得的信息轉化為大眾普遍認可的直觀呈現(xiàn)。每個人聽完一節(jié)課后,可能都有一些對課堂形象直觀的語言描述,這些描述是從各自視角出發(fā)的。課堂教學有不同的觀察者:課程與教學研究者、教師同伴和課堂共同體等。不同的觀察者觀察課堂的視角和描述課堂的方式不一樣,存在不同層次。集結不同觀察者的描述,在通用觀察方法與觀察工具的基礎上,把不同觀察者從不同視角所“看到”的內容表達出來,這是課堂教學行為研究的生命力和意義所在。
縱觀課堂教學行為觀察與研究,基本遵循“課堂觀察—課堂寫真—課堂分析”的研究模式。“課堂觀察”涉及觀察的主體與對象;“課堂寫真”即課堂觀察記錄的工具;“課堂分析”包括量化與實證的過程與結論。近年來,現(xiàn)象學、人種志和符號互動理論對課堂觀察分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課堂觀察主體的多元化、要素的復雜化、記錄工具的現(xiàn)代化、觀察方法的深入化,是課堂行為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建立新的課堂觀察分析模型迫在眉睫。
在“教學行為三層次分析模型”中,課堂教學行為分析被由淺入深地劃分成三個層次。在每一個層次,設計有特定的課堂行為觀察主體,觀察方法和觀察內容。依據課堂觀察的結構化和精細化程度,“教學行為三層次分析模型”將課堂教學行為觀察劃分為三個層次:準結構化層次、結構化層次、精細化層次。準結構化層次即課堂觀察者運用開放式課堂觀察方法,對課堂行為進行勾畫,其勾畫的兩大維度是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結構化層次即需要運用能夠進行量化分析的記錄手段(如視頻),對課堂行為進行“切片”,“切片”可以時間為單位,可以事件為單位。并為“切片”賦予數字化的結構和信息,然后運用統(tǒng)計、歸類、比較、綜合等分析手段,挖掘出數據背后所蘊涵的教學喻意。精細化層次是課堂深描層次的觀察。這個層次的觀察聚焦某一個或者某一類教師或學生行為,或者師生之間的互動行為,它是深入刻畫層次的課堂觀察。
“教學行為三層次分析模型”將課堂觀察的層次設計為由粗放到精細化,由整體到模塊化,由開放到聚集化、深入化的三個層次。模型研究者試圖調動不同觀察者,充分發(fā)揮不同觀察者的優(yōu)勢,將開放式觀察、聚集式觀察、系統(tǒng)化和結構化觀察等調配到不同層次的課堂行為觀察活動中。
陳實,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博士后、高訪學者,國際地理聯(lián)合會地理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中國委員會(IGU—CGE China Committee)理事。主要研究領域:地理課程與教學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基于‘教學行為三層次分析模型的師生課堂行為研究”等省部級項目多項,出版《課堂教學行為研究》、《新編計算機輔助地理教學》等著作和教材,獲全國第三屆教育碩士優(yōu)秀教師、湖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