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強則國家強。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其法治意識的加強、法律素養(yǎng)的提高不僅對其自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對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本文通過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內涵、重要意義進行分析,認為目前存在大學生法治教育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課堂教學實效性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問題,最后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建議,以期能夠對大學生的法治教育探索有些許貢獻。
關鍵詞:法治素養(yǎng);實效性;創(chuàng)新模式
一、法治教育的基本內涵
本文認為,法治教育是指通過普及法律方面的常識,培養(yǎng)人們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的意識,以提高公民的法治素養(yǎng)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其基本內容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基本方針、基本政策、法律基本常識等。
二、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自我國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以來,其總體效果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我們在感到欣喜的同時,還必須對某些現(xiàn)象保持必要的警醒,比如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總體數(shù)量雖然下降,但在某些案件中施害者所作出的行為和所折射出的心理還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比如“藥家鑫殺人案”中,僅僅是因為害怕被訛詐就連捅被害人數(shù)刀致其死亡,類似的情況在“上海復旦投毒案”、“四川師大殺人案”等案件中也一次次出現(xiàn)。
我們不得不對此作出深刻地反思,本文認為,究其原因,固然有其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影響,但最根本的還是在于其法律意識觀念的淡薄,簡單點來說,就是心中缺乏對法律的敬畏感。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正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對其開展行之有效的法治教育,可以使其養(yǎng)成尊法守法護法用法的自覺意識,最終從根本上減少違法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
三、構建大學生法治教育高效課堂的建議
(一)堅持以生為本,提升法治教育課堂效果的實效性
眾所周知,人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也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換句話說,教育的價值和內容最終是要在人的交往與活動中才能得以實現(xiàn),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須以人為本,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始終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理念。
具體來說就是,要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大學生法治教育工作能否產生好的效果,能在多大程度上產生好的效果,這都取決于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因此不管是為了擴大法治教育的影響力,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都應當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進來。
但不容否認的是,設定一個目標容易,踐履一種教育理念、實現(xiàn)一種教育理想卻實屬不易,結合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實際,本文發(fā)現(xiàn)要想在講課的過程中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趣味性,除了嫻熟的教學技能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教學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據教育學的相關原理,某個事物對個體的影響大小與個體接受該事物時所形成印象的強弱相關聯(lián),因此我們在開展法治教育時要注重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換句話說,我們的講課內容一定要做到善于“貼近生活、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廣泛運用政治、經濟、文學、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識,再加上幽默風趣的授課風格,比如我們在講解“正當防衛(wèi)”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就當前的熱點即上海“昆山反殺案”為例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如此一來就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那么課堂教學效果的潛移默化也就不難實現(xiàn)了。
另外,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一定要時刻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僅是言語上的溝通,更包括感情和思維上的碰撞與磨合,如此不但可以起到起到教學相長的效果,還可以使得學生通過對教師個人的認可,進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認同。
(二)多措并舉,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新路徑
就本文了解的實際情況而言,當前大部分高校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還是比較缺乏的,這在某些理工科院校的大學生中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此種現(xiàn)象突出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比如,相當一部分理工科專業(yè)的學生認為,“法治教育課程”屬于軟實力,自己所學的專業(yè)課才是“硬實力”,將來自己還是要靠自己所學的專業(yè)技術來謀生,因此感覺學習“法律基礎課程”對他們的未來發(fā)展并無大用;盡管大部分學生盡管經常上網瀏覽各種熱點信息,但基本很少去主動關心社會法律熱點事件或者知道但并不真正理解等等;總的來說,本文認為法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我國高校還尚未完全地發(fā)揮出來。
鑒于以上情況,本文覺得我們更應該以此為契機,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而努力去改變現(xiàn)狀,具體如下:
1.積極利用校園廣播電臺、校園網、校園微信公眾號等傳統(tǒng)和新興媒體,向廣大師生積極廣播“今日說法”、“社會與法”等電視法律欄目的熱點事件。盡管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微信、微博、推特等新興媒體在當代大學生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認傳統(tǒng)媒體的作用。廣大學生在茶余飯后不論是在操場運動,抑或是漫步在校園的林蔭小道,這段時間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天之間的空閑時間。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地利用這段時間,通過這些媒體向廣大學生傳遞一些法律方面的報道或者新聞并由專業(yè)人士加以解析,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廣大師生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長了自己的法律知識。
2.校外專業(yè)法律工作者和校內老師相互配合,構建良性互動工作機制。本文認為,目前國內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效果不甚滿意,這并非校外的法律工作者和校內教師不夠用心,其真正原因在于二者并未真正地形成合力,而是各自為戰(zhàn)。簡單說就是,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缺少一批既真正懂法又懂教育的人才隊伍,因此本文建議,我們可以借鑒目前高校的人才“柔性引進”機制,以構建固定的法治課程為導向,引進一批專業(yè)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使其與校內教師共同配合,研究出一批大學生看得懂、聽得透的法治教育新模式,其形式內容并不局限于講座、報告,還可以通過知識競賽、辯論賽、話劇表演、模擬法庭等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予以呈現(xiàn),最終使得法治教育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疑難問題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愷.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教育研究[J].法制博覽,2017(3).
作者簡介:陳增輝(1987—),男,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工學院社科部專任教師,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