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探尋生命存在的真相

      2018-03-22 12:03:26李金燕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真相存在

      李金燕

      摘 要:《時時刻刻》敘述了個體存在的虛假和死亡的真實,講述了擁有不同主體意識的三位女性為擺脫虛假的生存現狀,努力追尋本真存在的過程。她們的生活被死亡的意識所包圍,因而她們努力追尋本真的向死存在,試圖掙脫異化的環(huán)境,爭取個體的自由。小說中對人物死亡意識的描寫,折射了作者對個體生存狀態(tài)的思考,以及對生命價值的追尋和社會的批判。

      關鍵詞:《時時刻刻》 存在 真相 死亡意識

      《時時刻刻》是美國當代重要的作家邁克爾·坎寧安的代表作,他因這部作品獲得普利策獎和國際筆會/??思{獎。小說的精妙之處在于作者進入伍爾夫靈魂深處,汲取伍爾夫的小說《達洛維夫人》的思想精髓,在借鑒小說思想內核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性寫作。《時時刻刻》巧妙地利用《達洛維夫人》,將處于不同時代的三位女性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活世界聯系在一起,平行地敘述她們對死亡和存在的思考。作者在小說中還原作家伍爾夫的形和神,她在小說中是主體性最清晰的一位女性。她正在創(chuàng)作小說《達洛維夫人》,試圖通過寫作尋找可能的讀者,以死亡對抗異化的世界;而另外兩位則是生活在不同時期的美國女性,她們擁有較模糊的主體意識。其中勞拉是《達洛維夫人》的讀者,領悟了小說的精髓,體驗到死亡的“快感”;而克拉麗莎則是一位有著與《達洛維夫人》女主人公相同名字和類似命運的女性,在死亡面前認識到本真的自我。小說揭示了她們在對死亡思索的過程中,不斷地剝開束縛自己的層層外殼,以探尋生命的真相。

      一、弗吉尼亞·伍爾夫

      弗吉尼亞·伍爾夫是20世紀20年代生活在英國倫敦郊區(qū)的作家?!稌r時刻刻》在序言中便把讀者帶到伍爾夫的死亡空間。伍爾夫的死亡有雙重含義:一方面,她作為前驅作家,成為后輩作家小說中的人物,被寫死了,這展示了坎寧安試圖擺脫前輩作家伍爾夫存在的陰影和束縛,以探索自由創(chuàng)作空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這是坎寧安對伍爾夫的死亡在本體論上的探討。他在小說中真切地“還原”了伍爾夫自殺前創(chuàng)作《達洛維夫人》的心靈歷程,呈現了她對人生的困境和死亡的看法。作者試圖探討她死亡的原因,以解讀她生命存在的真相及其價值。

      (一)前驅作家之死

      坎寧安在小說序言中就把伍爾夫寫死了。一方面,后輩作家總是處于傳統(tǒng)作家影響的陰影之下,感覺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受到前輩作家的威脅,內心充滿不安,產生了“影響的焦慮”的情緒。布魯姆在《影響的焦慮》中說道:“偉大的前驅們,他們壟斷了我們的注意力,使我們無法認真地觀察我們自己。他們使我們存有偏見而過分地頌揚他們的能力,從而削弱我們的自我意識。他們用自己盛名的光輝嚇唬我們?!笨矊幇彩俏闋柗虻闹覍嵶x者,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手法深受伍爾夫的影響,這使得他在創(chuàng)作時,產生了受伍爾夫思想影響的焦慮心理。他把伍爾夫寫死了,體現了他潛意識中試圖擺脫伍爾夫的影響,尋找屬于自己的聲音,希望對伍爾夫的創(chuàng)作有進一步的超越,開拓可能的創(chuàng)作空間。另一方面,當后輩作家內心產生了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潛能的想法時,他內心便產生了“弒父”的俄狄浦斯情結。“當任何強者詩人開始踏上探索之路時,解開了斯芬克斯之謎的俄狄浦斯也就附在了他的身上?!焙筝呑骷以跐撘庾R中,將阻礙他們發(fā)揮自我的前輩作家看成了自己命運的“統(tǒng)治者”,對他們產生了既恐懼又憎惡的矛盾心理,企圖將他們“扼殺”,并取而代之,以獲得自己在文學世界中理想的位置??矊幇矁刃膶η拜呑骷覒延小皬s父”情結,這也是他在小說開頭便把伍爾夫寫死的潛在原因。他試圖讓自己的創(chuàng)作掙脫伍爾夫的“統(tǒng)治”。他意識到只有當自己擺脫了伍爾夫的束縛,才能開始探索自己真實的生命體驗。這時,真理才能在他面前敞開,他才能把讀者帶入自己虛構的“真實”的小說世界,尋找屬于自己的真相,追求自身在文學世界中的一席之地。

      (二)伍爾夫之死

      為了顛覆前輩作家伍爾夫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影響,坎寧安不但把伍爾夫寫死,而且用自己的話語重構了伍爾夫的生命歷程,試圖探尋伍爾夫死亡的歷史真相。文本敘述伍爾夫生活在“城市”和“鄉(xiāng)村”兩個不同的世界中,它們不僅是兩個對照的物理空間,而且是映射她的潛意識心靈世界的一面鏡子。它們既是伍爾夫對生與死、本真與非本真存在的思考,也隱喻著她對人生理想的選擇。伍爾夫對自己的存在有著清醒的認識,她認為自己的生命價值在于追求危險的生活,如果自己在鄉(xiāng)村安定下來,會像小鳥一樣在安樂窩慢慢死去。小說中的“鄉(xiāng)村”對她而言,意味著平靜、安逸、精神正常。這種生存方式使個體本真存在被遮蔽,甚至消亡,是常人所選擇的虛假的生活方式;而回到“城市”生存,則意味著回到“權力中心”,她可以過著危險、反叛和精神失常的生活。她將擁有更多的與權力進行對抗的可能性,可以擁有最大限度的觀察、體驗和言說空間,這隱喻著伍爾夫對藝術本真的追求。

      伍爾夫希望通過本真的創(chuàng)作來揭示社會真相,以喚醒多數受壓抑的人們。她認為作家應該義不容辭、不惜一切代價去搶救那被傳統(tǒng)所壓抑的人們。小說中所敘述的“頭痛”有雙重含義,它既是伍爾夫生理上的疾病,又是一種外在的強大力量的化身。這種力量是壓制人的社會體制和吞噬人性、腐朽頹敗的社會文明,它們侵襲與之相抗衡的異端。小說敘述了伍爾夫作為社會的反叛者,被劇烈的“頭痛”纏繞著?!邦^痛”像病毒一樣棲居在她的體內,不斷地侵襲她的身體。它們也猶如一道道“強光”連續(xù)不斷地投射進她的眼睛,腐蝕她的心靈。她與輻射“頭痛”的“強光”抵抗的唯一方法便是寫作,通過寫作來尋找可能的“普通讀者”?!盎恼Q之極樂就是創(chuàng)作?!谶@天地之里,保持人的覺悟,確是意識的冒險,作品就成了唯一的機會了。創(chuàng)作,就是第二次生命?!睂懽髯屛闋柗虮3诸^腦的清醒和生命的活力。她意識到“現在的讀者被主流體制話語的偏見和謬論所統(tǒng)治……她希望喚起廣大公眾的、普通讀者的良知和獨立精神來抵制主流社會的體制化虛假話語”。

      小說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伍爾夫在生命的晚期,內心懷著深刻的絕望和虛無的情緒。一方面是由于她找不到可能的“普通讀者”。她竭力呼喚,卻得不到讀者的回應。她在1940年6月9日的日記里說:“我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即寫作中大寫的‘我已經消失,沒有讀者,沒有回聲,這就是死亡的一部分。”同時,她在6月22日的日記里同樣感慨:“沒有外界反應,我?guī)缀跻庾R不到大眾的存在?!痹?月2日的日記里,她再次說:“那本書問世后,一片沉寂,仿佛泥牛入海,靜靜地留心著,面對一個徹底而永恒的沉默?!闭缢凇哆_洛維夫人》中無奈地悲嘆,社會反叛者賽普蒂莫斯獨自穿過歷史的長河,冒著生命危險追求到的真理,最終“傳到首相的手里”,受權力所控制,被權力所利用,而不被自己期望的大眾所掌握。麻木的蕓蕓眾生對先驅們苦苦追求的科學和真理毫無感知力。另一方面,因為她意識到“頭痛”已經把自己打倒了,自己的努力失敗了。作為孤獨的叛逆者,微弱的力量不足以抵抗這普照天下的“頭痛”的“強光”。她感到“世界如沙漠缺水一樣缺乏黑暗”。世界缺乏“黑暗”的力量與侵蝕人們意志的“強光”進行對抗,因此,“強光”無處不在,滲透進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橫行霸道,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她清晰地看到那“強光”,像“惡魔吸盡了世上所有的美、所有的希望,待到它結束之后,世上剩下的就是一個活死人的王國——沒有歡樂,令人窒息”?!皭耗А卑讶藗兤骄惢?,把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吞噬。人們被抹去個性,失去了內核,成為空洞的軀體。因此,她感到自己“冒險”的生活失去意義,隨著自己抵抗“強光”的理想的失敗,本真的存在也消失了,真理也被掩埋起來了。

      作者真實地還原了作家伍爾夫的形象,小說描述她敏銳地捕捉到自己所處時代人物的內心和社會本質。她對時代超前的判斷,使她顯得落落寡合。她虛弱的呼喚聲被喧囂而動蕩不安的社會所淹沒,心懷寂寞和悲涼。她最終對生命產生了幻滅感,選擇了死亡?!八枷刖?,摒棄了他們的生命,是在最純粹的精神叛逆中,處在精神自殺上進行的。真正的拼搏在于盡可能地反其道而行之?!蔽闋柗蛘J為一旦自己的精神被剝奪了,為軀體而茍延殘喘地活著,人生就毫無意義。她的死是“精神上的自殺”,她只為高貴的靈魂和真理而活。因此,她的死亡不是屈服,而是挑戰(zhàn)。死亡,使她意志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的生命力無法被外界剝奪,讓生命保持完整的內核,以獲得個體的尊嚴。同時,伍爾夫的死亡,使她的生命獲得“綿延”?!八劳鲎鳛樯w的一部分在肉體終結之后仍然作為生命存在著,在延伸著生命的軌跡,這延伸正是生命之流連續(xù)不斷的‘綿延之態(tài)?!弊髡哒J為伍爾夫雖然死了,但她生命自由的意志、本真的存在和熱忱地追求真理的精神繼續(xù)存活在文學世界中,活在那些可能的讀者心中,激勵著他們追求生命的真相,正如小說《時時刻刻》中她的讀者勞拉·布朗。

      二、勞拉·布朗

      小說中勞拉·布朗這一部分,敘述了“二戰(zhàn)”后住在加州的家庭婦女勞拉·布朗一天的生活。她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忠實讀者,她一本接一本地讀伍爾夫的作品,吸取她的思想。這一天,她用所有家務之余的時間閱讀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這本書讓她產生了強烈的死亡意識。伍爾夫在1923年6月19日的日記中說,在《達洛維夫人》里,“我想描述生與死,精神健康與異常;我要抨擊這個社會制度,并表現它如何起作用;要把它最緊張的運轉方式表現出來”。她所說的“生與死,精神健康與異?!彪[喻著兩股主要的維持社會運作的對抗力量。小說中賽普蒂莫斯是社會的“異端”,他洞察世間的真相,獨自反抗這制造假象的社會秩序。他以“瘋狂”的行動和話語來揭示社會的真理,以死亡來對抗那制造死亡的體制;以布雷德肖爵士為代表的自甘臣服于野蠻權力者,則是社會上的“健全者”,他們是社會的中心力量,忠實地維護社會制度,迫害追求真理的“瘋狂者”,勸誡他們要過平穩(wěn)的生活,禁錮他們的思想,扼殺他們的個性;而社會制度,就像一種黏合劑,把這兩種對抗的力量緊緊地交織在一起,產生沖突。它運用隱秘的手段規(guī)訓絕大多數的正常人,使他們變成“健康者”,讓他們去壓制少數叛逆的、追求真相的“病人”,以維持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社會真相被理性、和諧、有序的社會制度統(tǒng)治并吞噬著。而小說中的勞拉隱約能認識到社會的真相。伍爾夫仿佛化身為賽普蒂莫斯,成為真理的揭示者。她通過賽普蒂莫斯的死亡傳達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也啟發(fā)勞拉認識社會的真相,使她思考自己生命的價值。

      作者巧妙地效仿伍爾夫在《達洛維夫人》中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在《時時刻刻》中也通過敘述伍爾夫的死,來喚醒主體意識模糊的勞拉。當她閱讀《達洛維夫人》時,伍爾夫的死亡不斷縈繞在她的腦海里,她不斷地思索為什么“一個才華如此出眾、如此不可思議、有著如此無限深沉的悲哀女人,一個極有天賦的女人,卻在口袋里放了一塊石頭,向河中涉水而去”。作者揭示了勞拉在小說中,看到伍爾夫探尋生命本真存在的心靈軌跡。她未完全被世俗蒙蔽的心靈,使她能夠與伍爾夫本真的靈魂進行對話。她洞察了伍爾夫的失敗和死亡悲劇,看到她是“被生活和藝術對她的難以實現的要求擊敗”了。由此,她看透了人生的真相和世界的本質,伍爾夫的死激發(fā)她對自己生存現狀的思考。由此,她意識到自己非本真、被異化的存在。

      小說細膩地描述了勞拉感悟到自己生活在一個異化的世界中,她的生活充滿了強烈的不存在感。她感覺自己猶如一只被“麻醉了的蝴蝶被釘在板上一樣”,失去了清醒的自我意識和自由的生活。她對自己的丈夫丹并沒有真正的愛情,她與丹的結合是由于自己被選中了和害怕孤獨,也出于自己的社會道義感所產生的愛憐之心。婚后,她生活在一個平庸的中產階級世界里。她身邊的人們過著如《達洛維夫人》中的威廉爵士所召喚的“平穩(wěn)的”生活。他們對生活麻木無知,毫無個性和生命活力。她的丈夫與基蒂的丈夫一樣都是從戰(zhàn)場回來后,分別成為商店的辦公員和公務員,做著平庸的工作,過著安穩(wěn)的生活,沉淪于追求舒適的物質享受的生活中,沒有精神的追求。他們漸漸地被這個有秩序、和諧的世界所改造,變成一個“徹底的失敗青年”。小說中唯有勞拉能模糊地意識到在這貧乏的世界中,自己將成為一個庸碌無為的家庭主婦。雖然擁有看似“美麗”的歲月,但在短暫的青春消逝后,剩下的只是一個毫無生氣的軀體,她將被這個無情的世界所拋棄。她意識到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和失敗者。在那舒適而沉淪的世界中,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fā)展,原來充滿自由、時時刻刻在讀書的勞拉·西爾斯基已經死去。為了適應這個虛假的生活環(huán)境,她不得不壓抑真實的自我。她不斷地抑制自己對生活的滿腔怒火和反常的行為,強迫自己去操勞孩子、蛋糕和服飾等日常事務。在平庸的世界里,別人無法理解她“古怪”的行為,她也無法與身邊的人進行心靈的溝通。作者深刻地剖析社會的本質,揭示了勞拉真實的個性受到那把所有人都印在同一個模子里的社會準則所束縛。

      小說獨特之處還在于,作者深刻地剖析勞拉痛苦的內心世界,揭示她努力地在本真與非本真的自我之間尋求平衡的矛盾內心,并且從哲學層面敘述勞拉對死亡的感悟。當勞拉自殺失敗,從旅館出來時,腦海中產生了時空和身份錯亂的幻覺。她滿腦子縈繞著小說的情節(jié),恍然覺得自己同時處于兩個不同的世界里,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角色:一個是“蒼白,迷人”的倫敦的女人——弗吉尼亞·伍爾夫,一個是“不成熟的、倉促行事”的母親。勞拉空洞的軀體處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而精神卻活在20世紀20年代的倫敦——伍爾夫所建構的小說世界中。作者巧妙地敘述勞拉將真實與虛幻的兩個世界折疊在一起,穿梭于這兩個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體驗著生與死的界限,感受著真實與虛假的生活,扮演著兩個不同的自我。現實的虛無讓她沉浸在伍爾夫真實死亡世界中不能自拔,伍爾夫的死誘惑著她,她想象著自己跟伍爾夫一樣死去。海德格爾認為:“向死存在本質上就是畏?!薄拔贰笔谷藗冋J識到死亡的確定性。既然死亡是確定存在的,那么死亡便會對人們的存在構成威脅,使人們對死亡產生畏懼的心理。如若人們在生活中意識到死亡的恐懼,他們便能夠認識到生命時間的有限性,從而懼怕陷入無意義的日常生活中虛度光陰。所以一旦人們認識到自己必須承擔起死亡的責任,他們便可以掙脫現實的平庸,獲得個別化的存在。小說中勞拉有著強烈的死亡意識,因為死亡可以讓她從安穩(wěn)、沉淪的日常世界中掙脫出來,獲得本真的存在和自身的完整性,從而籌劃自身存在的各種可能性。因此,作者敘述她感覺到死亡可以給自己帶來無限的自由和心靈的慰藉。

      三、克拉麗莎·沃恩

      克拉麗莎·沃恩是紐約的出版編輯,她的自我認識雖然沒有伍爾夫那么清醒,但她比勞拉有更強的主體意識。她意識到傳統(tǒng)的婚姻對女性的異化,從而反叛傳統(tǒng)的妻子角色。她尋求自由的職業(yè),追求同性婚姻。但她與薩莉組建同性戀家庭,仍未能逃脫強有力的社會常規(guī)的制約。小說中,作者巧妙地將“正常者”克拉麗莎與“異端者”路易斯、理查德和瑪麗組合在一起,從而使“異端者”與“正常者”的個性形成鮮明的對比?!爱惗苏摺痹谛≌f中承擔起仲裁者的角色,他們是克拉麗莎的審判員,使讀者可透過他們的眼睛,看到克拉麗莎真實的心靈世界;同時,他們也成為克拉麗莎的一面鏡子,使她通過這面鏡子不斷認識自我。

      小說描述了克拉麗莎為年輕時拋棄美好愛情而感到遺憾,并通過路易斯的眼睛,讓讀者看到克拉麗莎平庸的婚姻生活??死惿3C撾x常人麻木的日常狀態(tài),想到自己的死亡,想象著自己死后把骨灰撒在維爾弗里特的大沙丘上。她希望能回到那個曾給她帶來美好回憶的地方,把生命埋葬于此。那時她既愛理查德,也愛路易斯,而理查德和路易斯也彼此相愛。他們三個人一起,過著由三個人(異性戀和同性戀間)組成的家庭生活,這是一種理想的家庭組合模式,他們彼此相愛,情感是自然的、無拘無束的,卻是冒險的,是違反常規(guī)的。因為它打破了由兩人(異性戀間或同性戀間)組成的傳統(tǒng)家庭模式,這種家庭組合方式束縛了人們的自然情感。但她離開那個理想的家庭,最后過著平庸的同性戀生活,因而她陷入非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小說敘述克拉麗莎與昔日的戀人路易斯再次重逢,把她平穩(wěn)的生活與路易斯冒險的生活作對比。路易斯反叛不羈,不顧及年齡和世俗的約束。他勇敢地追求世界上的愛,一個又一個地換戀人,把自己的所有奉獻給愛情。他不斷與戀人進行“荒唐的爭論”,過著痛苦而充盈的生活。而克拉麗莎與薩莉生活雖平穩(wěn)卻沒有精神上的愉悅,她們一起生活十八年了,沒有過激烈爭論,彼此的情感還有許多“沒有探索過的領域”。她在舒適的家庭中,感到十分陌生和虛空。她感覺自己的住宅樓像陰曹地府。日復一日地生活在這虛幻的樓房里,是一種永恒的、痛苦的折磨,她唯一確定的是“老年、失敗和絕望的真實氣味”。小說展露了她在潛意識中,希望擺脫現有生活的束縛,渴望路易斯把她帶走,去體驗一場沒有未來的愛情。

      小說中,理查德曾把克拉麗莎命名為“達洛維夫人”,除了因為克拉麗莎的名字正好與《達洛維夫人》小說的主人公的名字一樣,還因為她的命運實質和小說中的“達洛維夫人”一樣。克拉麗莎既不會像伊莎貝爾那樣為了自由,而“締結災難性的婚姻”;也不會像安娜,為了愛情而“倒在火車的車輪之下”。她將會過上富足而平庸的生活,成為他人眼中“有魅力”的女性。實際上,文本中的克拉麗莎與伍爾夫小說中的“達洛維夫人”有許多相似之處。她們的本體被束縛人的社會規(guī)則的深洞所吸引。首先,她和多數淺薄庸俗的美國上流社會人士有相似之處,喜歡舉辦宴會,醉心于社交;其次,她熱衷于追逐影星,被名望的光環(huán)深深地吸引著,她身邊的人只有理查德是唯一對名人沒有興趣的。而且,她相信“只要按規(guī)矩辦事,男人有的,她也能有”,被制約她的虛假的社會規(guī)則所誘惑。由此,她被瑪麗·克魯評價為“老派的同性戀”——是一個衣冠楚楚、有一份體面的職業(yè)的男人氣的女同性戀,而且無知、虛偽,像普通夫妻般生活在一起,追求物質享受,庸俗無比。

      同樣,作者讓理查德這“瘋狂”者的角色,來喚醒“沉睡”的克拉麗莎。理查德與《達洛維夫人》中為真理死去的賽普蒂莫斯一樣,有伍爾夫生存意志的影子。他是不被社會異化的邊緣者。他拒絕接受社會給他頒的文學獎,拒絕成為可能的權力話語中的“經典作家”。他是敢于揭示社會真相的詩人。但他的作品沒有銷路,得不到普通讀者的共鳴。他有著與伍爾夫被“頭痛”擊敗的相同命運,認為自己的人生失敗了,在頒獎前自殺了?!盁o情地‘直視死亡,勢必讓我們看到死亡的悲劇核心所在,給我們以震撼性靈的警醒。反思死就是對生的反思的集中體現,我們正因為對死亡之思而現焦慮之感,才能對生命本質有著最具深度的探求,才能洞悉生命的真相?!崩聿榈碌乃劳霰瘎。箍死惿瘜ι拇嬖谶M行反思,終于看清了自己過去和現在的真實面目。她面對著死去的理查德,想對他“坦白自己希望過相對平常的生活的愿望(和大多數人的愿望沒有什么不同),坦白她是多么想要他來參加她的晚會,在她的客人面前展示忠誠”。她意識到自我被社會所異化,沉淪于虛幻的現實生活中,阻擋了她邁向本真的、“危險”的世界。過去,她逃避那浪漫而深沉的愛情,是由于希望過平穩(wěn)的生活。目前的她總是按照社會要求的方式來維持與理查德的關系,而這種方式是理查德所厭惡的,他不需要克拉麗莎為自己準備宴會,也不需要她為自己的生活過度操勞而喪失自我。他希望克拉麗莎找回真實自我,由此,理查德在自殺之前追問她:“你記得他嗎,你的另一個自我?她怎么樣啦?”最終,克拉麗莎在理查德死亡的“呼喚”聲中找到了自己本真的存在,獲得了新生。

      《時時刻刻》敘述了三位女性在失去平衡的世界里,尋找屬于自己的平衡點。她們在生活中掙扎著向著本真的死亡而存在。伍爾夫在虛無的生活中掙扎著,走向死亡,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尊嚴;布朗太太在死亡的邊緣掙扎著,最終坦然地接納真實的自我,逃離家庭藩籬,尋找自我存在的可能性;克拉麗莎在正視死亡悲劇的痛苦中掙扎著,潛意識中的本我浮出“水面”,體悟了自己真實的存在,獲得了生命的自由。作者通過小說中人物的死亡意識的表達,體現了他對伍爾夫探尋生命真相思想的繼承;此外,他也用自己富有洞察力的眼光捕捉,并真實地刻畫了所處時代的奴役人精神的社會本質,和被異化的個體命運,因此,也體現了他在創(chuàng)作上對伍爾夫的思想有所超越。我們面對荒誕的世界,如若能夠像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對自身的死亡進行思考,不斷否定虛假的自我,總是心懷不安地警醒自己不要成為無差別的常人,召喚自己超越平庸的世界,那么,每個個體的生命將會更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布魯姆.影響的焦慮[M].許文博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 加繆.加繆讀本·西西弗神化[M].沈志明等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3] 伍厚愷.弗吉尼亞·伍爾夫:存在的瞬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 弗吉尼亞·伍爾夫.伍爾夫日記選[M].戴紅珍,宋炳輝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

      [5] 坎寧安.時時刻刻[M].王家湘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 沙家強.死亡:生之綿延——由“存在主義”哲學觀探尋“死亡”的生命內含[J].蘭州學刊,2008(2).

      [7]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猜你喜歡
      真相存在
      致那個羞怯的新人
      人物(2016年12期)2016-12-29 18:02:05
      淺談薩特存在主義思想
      孵化器死亡“真相”
      濃縮人生的小酒館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6:17:03
      淺析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24:40
      謠言倒逼“真相”?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1:56:59
      懷疑與存在:米蘭?昆德拉《慶祝無意義》
      淺析笛卡爾之“上帝”觀
      透過發(fā)生機制看新聞“反轉”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25:40
      “真相”中的真相
      汽車之友(2016年12期)2016-06-25 18:09:20
      射阳县| 呼伦贝尔市| 绥江县| 右玉县| 宜黄县| 扶风县| 托克托县| 孟州市| 枣庄市| 彭山县| 大埔区| 巩留县| 偏关县| 南京市| 庐江县| 东港市| 调兵山市| 肇东市| 永安市| 贞丰县| 都江堰市| 琼海市| 龙门县| 宜都市| 团风县| 厦门市| 镶黄旗| 富顺县| 兰考县| 开原市| 嘉义县| 福贡县| 津市市| 五常市| 桑日县| 宿迁市| 泾川县| 清远市| 化德县| 杭州市| 宜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