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崴
【摘要】目的:探究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60例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依據治療方式差異,分為對照組(施以傳統(tǒng)保肝治療)、觀察組(施以干擾素α -lb治療)各30例,對比兩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后觀察組的AST、ALT水平,以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HBeAg與抗-HBe轉換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病毒性肝炎患者,施以干擾素治療,可有效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病毒水平,治療效果確切且安全可靠。
【關鍵詞】干擾素;病毒性肝炎;治療作用
乙肝疾病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威脅較大,若不及時治療會促使病情反復發(fā)作,損害肝功能的同時,易引起肝癌等惡性疾病。引起疾病反復發(fā)作的原因與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有關,干擾素α具有光譜抗病毒作用,結合同細胞表面受體,可誘導細胞合成與分泌抗病毒蛋白,繼而抑制病毒繁殖。同時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60例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乙肝臨床診斷標準,治療前均未服用抗病毒、免疫調節(jié)藥物治療?;颊呒捌浼覍倬鈪⑴c本次研究,簽署了書面知情書。排除其他類型肝炎,以及肝癌、糖尿病、慢阻肺等疾病者。患者隨機分組各30例,觀察組中女性12例、男性18例;平均年齡41.3±6.8歲。對照組中,男、女分別15例;平均年齡41.5±7.1歲。病人基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比。
1.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保肝治療,給予甘草酸二胺、門冬氨酸鉀鎂、凱西萊等藥物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保肝治療基礎上接受干擾素α-lb(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S20053003)治療,肌肉注射,5mu(1支)/d,持續(xù)注射15d后,改為5mu/周,持續(xù)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肝功能指標,記錄AS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谷丙轉氨酶)指標檢測結果。比較兩組血清標志物轉陰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統(tǒng)計分析,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與計數資料分別行t、X2檢驗。P<0.05,表示數據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功能改善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的AST、AL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血清標志物轉陰情況
治療后觀察組的HBeAg轉陰率、HBV-DNA轉陰率、HBeAg與抗-HBe轉換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2.3 不良反應情況
治療一周后,觀察組出現(xiàn)了1例腹瀉、2例惡心、l例疲勞、1例消化不良,總發(fā)生率為16.67%。對照組出現(xiàn)了3例腹瀉、4例惡心、3例疲勞、4例消化不良,總發(fā)生率為46.67%,組間比較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X2=6.239,P=0.012)。
3 討論
我國乙型肝炎病例中,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居多,易在青壯年使其染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臨床癥狀以急性乙肝為主,會出現(xiàn)惡心、腹脹、食欲減退等表現(xiàn)。臨床治療包括基因治療法、抗病毒治療、中醫(yī)藥治療、保肝藥物治療等方法。治療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目的連續(xù)抑制、清除乙肝病毒,繼而阻止、改善肝臟炎癥壞死。藥物治療通常使用核苷類似物、干擾素藥物,干擾素進入機體后,會與細胞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誘導合成抗病毒性蛋白,除此之外,能夠增強巨噬細胞功能與自然殺死細胞的能力,從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抗病毒復制的雙向作用[1]。
國內外對干擾素治療病毒性乙肝的療效報道不一,此方面的研究以干擾素的療效、不良發(fā)應為主。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血清標志物轉陰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表示干擾素與乙肝病毒指標轉換有著直接關系。干擾素抗乙肝病毒療效與療程間呈正相關,但傳統(tǒng)保肝藥物也會影響干擾素的療效;對此,應規(guī)范聯(lián)合用藥[2]。
目前,乙型肝炎被廣泛認定是一種免疫性疾病,認為是機體免疫系統(tǒng),在清除感染乙肝病毒的肝細胞時引起的免疫反應,致使肝臟持續(xù)損傷,最終引起肝臟病變;對此,將持久免疫控制當成了疾病治療的主要目標。經過臨床實踐證明,抗病毒免疫應答功能不足,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典型特征,通過對急性、慢性乙肝的比較,發(fā)現(xiàn)T淋巴細胞調節(jié),能夠對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的成效。感染急性乙型肝炎過程中,CD4+T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強烈。在感染慢性乙型肝炎過程中,CD4+T細胞免疫功能削弱,與CD8+T細胞免疫應答狀況類似。針對于急性乙型肝炎,清除乙肝病毒的聚合酶,核心蛋白、x蛋白、包膜蛋白等,可減少機體乙肝病毒水平,促使患者痊愈。針對于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長期存在,免疫功能削弱,致使病毒無法迅速清除。而干擾素藥物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以及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作用,最終成為了慢性乙肝治療的不二選擇。干擾素抗乙肝病毒效果顯著,臨床療效肯定且安全可靠,不會存在病毒變異、耐藥等情況,可顯著提升HB sAg、HB eAg的轉陰率或消失率。但干擾素的直接抗病毒能力弱、使用便利差等問題不能忽視[3]。
聯(lián)合核苷類藥物,不僅能夠起到取長補短,同時會提高療效,盡可能的減少病毒變異、不良反應出現(xiàn)。聯(lián)合用藥在我國臨床應用正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還應該側重對基于干擾素的抗乙肝病毒療效研究。在慢性乙肝病毒型肝炎的治療中,應每月監(jiān)測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并在12周、24周時,評估患者血清HBV-DNA水平,繼而驗證初始應答。對HBeAg陽性者,應監(jiān)測其治療后的抗-HBe、HB eAg,理想轉歸情況,以檢測不到HBV-DNA為準。當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換,應長期隨訪檢測,避免出現(xiàn)HB eAg血清學轉換逆轉,或是轉為抗-HBe陰性肝炎的情況。當檢測不到HBV-DNA,在HBeAg血清學轉換后6個月,應監(jiān)測HBeAg情況。HB eAg陰性者,需在48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藥效與安全性,同樣以檢測不到HBV-DNA為理想治療效果,并在HB eAg血清學轉換后6個月,監(jiān)測HBeAg情況。
綜上所述,干擾素能夠產生抗病毒蛋白,可通過作用CD4+細胞增強自然殺死細胞作用,安全可靠且不良反應少,是理想的治療慢性乙肝疾病的藥物。
參考文獻
[1]梅花,史改,孫青,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擾素治療相關癥狀調查[J].護理學雜志,2016,31 (17):45-47.
[2]祁建平,祁曉媛,王小娟,雙黃升白顆粒聯(lián)合干擾素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白細胞計數及肝功能的影響[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7,26 (03):319-322.
[3]劉浩,徐琴,閆桂霞,等,長效干擾素聯(lián)合恩替卡韋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6, 29 (12):1644-1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