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長鑫,何曉東,陳曉欽,王 杰,樊永紅
(新疆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鹽穗木在新疆是一種存活率比較高的植物,其根部存在耐鹽堿的微生物。土壤鹽堿化問題是目前全球最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大面積土地沒有得到合理開發(fā)利用發(fā)展成鹽堿地,耕地不合理的灌溉和種植下逐漸生成新的次生鹽堿化,土壤鹽堿化進程加速[1]。利用微生物改良鹽堿地的不足在于,菌株被接入土壤以后的存活問題,如何讓菌株適應土壤的生存環(huán)境,怎樣更好的降鹽堿,這是本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鹽堿地改良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作,而在當今提倡生態(tài)效益為重的前提下,生物改良措施已成為研究的熱點[2-3]。我國鹽堿地面廣量大,改造治理及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些資源是我國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也對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推動區(qū)域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4-5]。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篩選出一種高耐鹽耐堿的菌株,把菌株接入土壤中從而降低土壤的鹽堿率,有利于植株的生存[6-7]。當前,土壤鹽堿化和次生鹽堿化的加劇與人類大規(guī)模的水土資源開發(fā)方式和生產(chǎn)技術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1.1 材料
于新疆和田地區(qū)于田縣鹽堿地鹽穗木根系周圍采集土壤樣品,立即裝在自封口無菌的塑料袋中,并將土樣保存于冰箱內(nèi),部分土樣送新疆農(nóng)科院微生物所進行土壤理化特性測定。
1.2 方法
1.2.1 菌株分離純化
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300 mL,用NaOH調(diào)pH,滅菌,倒平皿;稱1 g土樣于99 mL無菌水中搖勻[8],再用無菌水稀釋,選用10-6、10-7、10-8稀釋度土壤懸液,將0.2 mL的菌懸液放到帶有培養(yǎng)基的平皿中涂布,在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 d后觀察并記錄結果,將長出的單個菌落分別挑取少數(shù)菌苔接種到對應的斜面上進行純培養(yǎng)[9]。
1.2.2 耐鹽堿性分析
耐鹽性實驗:配制鹽濃度分別為4%、6%、8%、10%、12%的牛肉膏蛋白胨培養(yǎng)基。將篩選出的菌進行耐鹽性實驗,培養(yǎng)后觀察細菌生長情況[10]。
耐堿性實驗:配置鹽濃度為8%,pH值為9、10、11、12培養(yǎng)基,倒板,接分離的菌株,培養(yǎng)2~3 d觀察結果。篩選出3株耐性好的菌進行耐鹽堿性實驗。
耐鹽堿性的復合實驗:配置鹽濃度12%,pH值為11、12的培養(yǎng)基,倒板,接上述3株菌進行培養(yǎng),2~3 d觀察結果。
1.2.3 菌株的生理生化實驗
從所分離的細菌中選擇耐鹽堿性能高的D8做生理生化的鑒定。所采用的方法參照《微生物學實驗》[11]和《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12]上有關細菌的生理生化測定部分。具體有革蘭氏染色、電鏡觀察、石蕊牛奶實驗和油脂水解實驗、葡萄糖發(fā)酵實驗、乳糖發(fā)酵實驗、蔗糖發(fā)酵實驗、過氧化氫酶實驗。
1.2.4 Biolog實驗
1.2.4.1 原理 利用微生物對不同碳源代謝率的差異,針對每一類微生物篩選95種不同碳源,配合四唑類顯色物質(如TTC、TV),固定于96的孔板上(A1孔為陰性對照用GN2板),接種菌懸液后培養(yǎng)一定時間,通過檢測微生物細胞利用不同碳源進行新陳代謝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氧化還原酶與顯色物質發(fā)生反應而導致的顏色變化(吸光度)以及由于微生物生長造成的濁度差異(濁度),與標準菌株數(shù)據(jù)庫進行比對,即可得出最終鑒定結果。
1.2.4.2 步驟 用Biolog專用培養(yǎng)基將純種擴大培養(yǎng)。按要求配制一定濁度(細胞濃度)的菌懸液。將菌懸液接種至微孔鑒定板(Microplate),培養(yǎng)一定時間。將培養(yǎng)后的鑒定板放入讀數(shù)儀中讀數(shù),與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比較給出鑒定結果[13]。
1.2.5 16S rRNA測序分析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
a.將分離純化得到的菌株送測序公司測序。
b.將鑒定菌的16S rRNA序列遞交GenBank,用Blast軟件搜索相似的16S rRNA,然后一起構樹[14]。
c.采用能反應分支長度的軟件(如NJ法),并用Boostrap值分析分支聚類的穩(wěn)定性[15]。
d.用國際較為通用的一些構樹方法,如Neighbour-Joining等,結果更可靠,更直觀[16-17]。
2.1 土壤樣品理化測試結果
表1為土樣理化測試結果,由表1可以看到,兩種土壤的堿性都比較高,鹽性是第二種土壤中含量比較高,所以兩種土壤都屬于鹽堿土。
表1 土樣理化測試結果
2.2 分離純化實驗結果
根據(jù)篩選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形態(tài)差異,分別得到20株菌。
圖1 部分分離純化菌落形態(tài)
2.3 耐鹽堿分析結果
對分離純化出的耐鹽性能比較好的3株菌進行不同鹽度、不同堿度的耐受性實驗,新疆嗜(耐)鹽堿細菌生長鹽度及pH較寬泛,最適生長鹽度為10%左右,pH值多為8~10。結果有3株菌較為耐鹽堿性,再進行高耐鹽、耐堿的復合實驗,并選出最耐鹽堿菌株D8。
表2部分菌株在不同鹽濃度平板上的生長情況
菌株鹽濃度(%)4681012D7+++++++++++D8+++++++++++++++D9+++++++++++++
注:“+++”表示菌落在此鹽堿度培養(yǎng)基上生長旺盛,“++”表示菌落在此鹽堿度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多,“+”表示菌落在此鹽堿度培養(yǎng)基上生長較少,下同。
表3部分菌株在高鹽高堿下平板生長情況
pHD7鹽濃度(%)D8鹽濃度(%)D9鹽濃度(%)梯度81281281211+++++++++++++12--++--
注:“-”表示菌落在此鹽堿度培養(yǎng)基上不生長。
2.4 生理生化實驗結果
革蘭氏染色結果為陰性,通過掃描電鏡觀察菌體的形態(tài),D8菌的表面粗糙呈短桿狀;石蕊牛奶實驗和油脂水解實驗中反應都為陰性,在葡萄糖發(fā)酵實驗中反應為陽性不產(chǎn)氣,在乳糖發(fā)酵實驗中反應為陰性,在蔗糖發(fā)酵實驗中反應為陽性不產(chǎn)氣;在過氧化氫酶實驗中反應為陰性不產(chǎn)氣。
表4 D8耐鹽菌株的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圖2 D8菌的革蘭氏染色
圖3 D8的電鏡照片
2.5 Biolog實驗結果
結果鑒定為Cosenzaeamyxofaciens(腸桿菌科,變形菌屬)的DIST值為9.353,可信度較高。
圖4 D8菌Biolog結果鑒定
2.6 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結果
核酸序列(BlastN)的結果與鹽單胞菌屬序列高度相似,初步判斷D8為鹽單胞菌屬,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與序列號為JN903249的菌株相似性較高,D8鑒定為太平洋鹽單胞菌[13,15]。
表5 核酸序列(blastN)的比對分析
圖5 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結果
本實驗對鹽穗木根際土壤中的耐鹽堿細菌進行了分離純化及篩選,篩選得到20株菌株;通過分別或同時調(diào)整鹽濃度和pH,最終篩選到耐鹽堿菌株D8。通過對D8菌株進行革蘭氏染色、顯微鏡照相以及通過電鏡掃描、生理生化實驗對菌株進行了初步的鑒定;接著做了Biolog測定以及通過測定菌株的DNA,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進行了菌種的鑒定,生理生化實驗做的種類較少,只能初步鑒定其種屬關系為產(chǎn)堿桿菌屬,而Biolog結果為Cosenzeaemyxofaciens(腸桿菌科,變形菌屬),16S rRNA測序分析和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構建結果D8為Halomonaspacifica(太平洋鹽單胞菌)。經(jīng)查詢,16S rRNA測序的太平洋鹽單胞菌和Biology結果鑒定不一樣,原因可能是:一是Biolog鑒定中存在操作不當,導致Biolog結果鑒定不準確。二是細菌未完全進入指數(shù)期,可能導致Biolog數(shù)據(jù)庫調(diào)出的結果不正確。本文中沒有設置K+、Ca2+濃度對細菌鹽度耐受性實驗,關于K+、Ca2+濃度對細菌生長的影響有待進一步實驗研究。
[1] 李蘭曉,王海鷹,楊濤,等.土壤微生物菌肥在鹽堿地造林中的作用[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4):60-63.
[2] Souza R D,Beneduzi A,Ambrosini A,et al.The effect of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on the growth of rice(Oryza sativa,L.)cropped in southern Brazilian fields[J].Plant & Soil,2013,366(1-2):585-603.
[3] Sneath P H A,Mair N S,Sharpe M E,et al.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Volume 2.[M].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ology,1986.
[4] 劉延吉,王靖,田曉艷,等.耐鹽菌株的篩選及其促生作用研究[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9,40(3):360-362.
[5] 李彬,王志春,孫志高,等 .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xù)利用研究[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2005,(2):154-158.
[6] 張廣志,周紅姿,楊合同,等.堿土壤中耐鹽細菌的分離與鑒定[J].山東農(nóng)業(yè)科學,2008,(9):49-50,54.
[7] 趙航,賈富強,張富春,等.鹽脅迫下鹽穗木差異表達基因的轉錄組信息分析[J].生物信息學,2014,(2):90-98.
[8] 陸雅海,張福鎖.根際微生物研究進展[J].土壤,2006,38(2):113-121.
[9] 張為艷.新疆阿克蘇鹽礦嗜鹽微生物多相分類和基因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10] 沈萍,陳向東.微生物學實驗(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1-116.
[11] 車振明.微生物學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12] 蔡妙英,東秀珠.常見細菌系統(tǒng)鑒定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3] 鄭華,歐陽志云,方治國,等.biolog在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J].土壤學報,2004,41(3):456-461.
[14] 孟素香,曹健.極端微生物對極端環(huán)境的適應機理及應用研究進展[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4,(9):249-250.
[15] 龍雯,陳存社.16S rRNA測序在細菌鑒定中的應用[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5):10-12.
[16] 馮思玲.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方法研究[J].信息技術,2009,(6):38-40.
[17] 王建明,羅曉霞,賀江舟.塔里木盆地荒漠鹽堿生境嗜鹽堿細菌的初步研究[J].微生物學雜志,2009,29(1):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