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娟,楊小民
(四川省成都天使兒童醫(yī)院,四川 成都 611731)
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筆者用四君六味丸加減治療牙齒松動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共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齡最大68歲、最小42歲,療程最長2年、最短6個月。
診斷標準:Ⅰ度為松動微大于生理動度,動度在1mm以內(nèi)。Ⅱ度為松動度1~2mm。Ⅲ度為松動度大于2mm。
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齒松動度在Ⅰ°以上,松動病程在6個月~2年,牙齦顏色淡紅,牙齦萎縮,咬合無力,咀嚼困難,面色萎黃,腰痛腿軟,倦怠乏力,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
用四君六味丸加減。人參15g,白術(shù)15g,茯苓15g,炙甘草9g,黃芪30g,當歸15g,熟地24g,山藥20g,鹿角片15g,山茱萸20g,骨碎補15g。1日1劑,水煎取汁300mL,每日3次,7天為一療程。并配合按摩牙根,鼓腮漱口,叩齒咬合,促進牙齦周圍組織血液循壞。待牙齦已不松動后將上方劑量增加5倍,加紫河車100g,研成細末,早晚各6g,淡鹽水送服,治療1年后統(tǒng)計結(jié)果。
痊愈:牙齒已不松動,咀嚼有力,咬合正常。好轉(zhuǎn):牙齒松動明顯好轉(zhuǎn),咬合正常,咀嚼力有一定程度減弱。無效:牙齒松動無明顯好轉(zhuǎn)。
痊愈19例(55%),好轉(zhuǎn)11例(31%),無效5例(14%),總有效率86%。服藥最長10個療程,短者2個療程。
張某,女,56歲,2015年1月28日初診。2年前因牙齦腫痛,牙齦出血,西醫(yī)診斷為牙周炎,經(jīng)抗炎對癥治療后牙齦腫痛有所減輕,牙齦仍出血,轉(zhuǎn)診中醫(yī),辨證為胃火上炎,用清瀉胃火、涼血止血法治療牙齦出血好轉(zhuǎn),繼而出現(xiàn)牙齒松動,牙縫滲血,咀嚼無力,牙齦萎縮,面色萎黃,身倦乏力,再治療效果不佳,近兩年滿口牙齒松動,咀嚼困難,咬合無力,長期食用流汁飲食,身體日漸消瘦,腰痛腿軟,畏寒怕風,動則心累氣短,中醫(yī)辨證為氣血不足,腎精虧損。治以益氣養(yǎng)血,補腎益精,方用四君六味丸加減。人參15g,白術(shù)15g,茯苓15g,炙甘草9g,黃芪30g,當歸15g,熟地24g,山藥20g,鹿角片15g,山茱瘐20g,骨碎補15g,巴戟天15g,肉桂6g。7劑,每日1劑。二診,面色好轉(zhuǎn),牙齒松動減輕,牙齦出血減少,咀嚼食物基本正常,腰痛腿軟,畏寒怕冷等癥狀消失。前方加骨碎補15g,再服7劑。三診,牙齒已不松動,咀嚼有力,咬合正常,精神食欲正常,囑將前方藥增加5倍量,再加紫河車120g,共研細末,早晚各6g,淡鹽水送服,隨訪1年諸癥消失。
牙齒松動大多數(shù)是由于牙周病引起,中醫(yī)認為多由胃火上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沈金鰲說:“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齒又為手足陽明經(jīng)所過,上齒屬坤土,足陽明胃脈貫絡(luò)也,下齒屬于手陽明大腸脈絡(luò)也。所以腎衰則齒豁,精骨則齒堅,乃至為病,則凡齒脆不堅或易于動搖……必腎氣不足……”[1]治當益氣補血,固腎填精。四君子加黃芪、當歸益氣健脾養(yǎng)血,熟地、山茱萸、山藥、鹿角片、骨碎補腎填精。并配合叩齒局部按摩,促進牙周血液循環(huán),故能收到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 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