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歌,呂翠霞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濟南 250014)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在《傷寒雜病論》中出現于正文177條,以及《金匱要略》附篇,是治療“心動悸,脈結代”,脈道虧損重癥的名方。原方“甘草四兩、生姜三兩、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共煮”,全方配伍嚴謹。但對于方中“麻仁”,歷代醫(yī)家聚訟不已。爭議主要圍繞于兩個方面:即何為“麻仁”,以及“麻仁”之于本方中的具體作用。本文也將從這兩個方面闡述。
“麻仁”,顧名思義,就是“麻”的種子?!奥椤弊郑稜栄拧め尣荨分姓f:“麻,枲麻”,《說文》中解釋“枲……凡麻之屬皆從麻”,《爾雅》《說文》皆為東漢及以前成書,是考據張仲景用詞最有價值的重要辭書。及至南朝梁《玉篇》,其中提到“麻,枲屬也,皮繼為布,子可食”。以上說明,東漢以前可能諸麻混稱,漢代常見的苧麻、蕁麻、苘麻、脂麻、亞麻、火麻,都有可能是“麻仁”的原生植物。
其中脂麻的種子即“芝麻仁”,又叫“胡麻”。清唐容川就認為,本方“麻仁”應為芝麻仁,以清潤方中陽藥之燥而養(yǎng)血。但在《神農本草經》中“胡麻”是與“麻子”條分開單列一條的,這說明東漢藥學已明確區(qū)分了“胡麻”和其他諸麻的種子。因此,筆者認為,本方中“麻仁”并非是芝麻仁??v觀古今醫(yī)家、藥學專著,也鮮見支持唐容川“酸棗仁即為麻仁”的說法。亞麻,《中華本草》記其功效為“養(yǎng)血祛風,潤腸通便”,雖然與“麻仁”一般認識的功效相似。不過古時亞麻稱“胡麻”或“大胡麻”,應與芝麻仁算為一種,即“胡麻”,應非本方中“麻仁”。
苧麻、蕁麻、苘麻等藥用部位主要為該植物的莖、葉、根,而少見種子。其中苘麻種子雖有藥用價值,但《中國藥典》中記載其功效為“清熱利濕,解毒,退翳”,不符合本方的作用,故應排除在外。
此外,柯琴、吳謙等認為,本方中“麻仁”應為“酸棗仁”?!侗窘洝分杏涊d酸棗仁“主心腹寒熱,邪結氣聚,四肢酸疼,濕痹。久服安五藏,輕身延年”?!秳e錄》載“主煩心不得眠,……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酸棗仁確有養(yǎng)心安神、斂汗生津、補益心脾的功效,在臨床上應用酸棗仁也能達到一定治療心悸的作用。但仲景在《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篇》“酸棗湯”中并未以“麻仁”指代“酸棗仁”,歷代醫(yī)家及藥學專著中也罕見支持該說法的證據。盡管從臨床角度來看,本方使用酸棗仁確有依據,但從文獻上未能找到有力憑據。
從后世文獻上來看,《證類本草》《本草衍義》將“大麻子”歸入“麻”條“麻子”,指出“張仲景麻仁丸,是用此大麻子”;《本草害利》曰“麻仁一物,……即大麻仁”;《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將《本經》中的麻子解釋為“大麻子”;《本草綱目》也將《本經》中麻子與“大麻仁”合為一條。這些也側面印證了炙甘草湯中“麻仁”就是現在的“火麻仁”。
綜上所述,排除掉苧麻、蕁麻、胡麻、亞麻及酸棗仁,筆者認為,在仲景的時代,炙甘草湯中使用“火麻仁”才最為可能。
有不少醫(yī)家認為,本方中“麻仁”的作用為滋陰潤腸,如黃元御于《長沙藥解》中說,“麻仁滑澤通利,潤大腸而滋經脈,隧路梗澀之病宜之”。近現代也有醫(yī)家[1-3]贊同這種看法,認為以麻仁潤腸道,緩瀉通便,能滋補陰血而不從滯。當代教材《方劑學》《傷寒論》等也認為本方中麻仁的作用應為“滋陰”。但筆者持有不同的意見,理由如下:
2.1 古代對藥物的認識不同 《神農本草經》明確指出“麻子”“主補中益氣,肥健不老神仙”,與常見的“滋陰潤腸通便”等看法不同。
仲景藥物體系多參《胎臚藥錄》,本書雖已亡軼,但與《神農本草經》同時代成書,內容應相差不多,對藥物的認識也可能有很多相似之處。從寫作體例來看,從《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到南北朝、隋唐時期《名醫(yī)別錄》《新修本草》等,是一脈相承的,對藥物的功效多從病癥特點描述[4]。麻仁“滋陰”一說就更少出現。及至元以后,描述藥物的陰陽屬性才慢慢增多。
但仲景真正用以泄熱潤燥通便的麻子仁丸用量極大,麻仁用至二升,約合400 g,而本方中用量只為其四分之一。因此有理由認為,“炙甘草湯”中“麻仁”的確是用作“補中益氣”,而非“潤腸通便”。
2.2 古今差別可能與炮制相關 “炙甘草湯”中“麻仁”作用為滋陰潤腸通便的看法,自明清以后逐漸流行。這與炮制方法的改變有關也未可知?!秱浼鼻Ы鹨健分刑岬交鹇槿实呐谥品椒ā皟魭?,以水淘洗,暴干”。這就意味著麻仁是完整的且有表皮包裹。
而至清代《本草求真》則“入藥微炒研用”?;鹇槿恃兴?、去皮或炒制后,表皮破碎,更利于其中油脂的析出,或許“滋陰潤腸通便”的作用相比“補氣”的作用也更突出。
2.3 結合《金匱要略》看“麻仁”補中益氣的合理性 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附方中提到炙甘草湯“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薄胺勿簟钡闹饕C是肺氣痿而不振。汪雙池對該病的論述為“肺虛氣憊而肺葉枯萎。此乃清燥之甚,如秋樹之枯葉,非由火熱”,也指出,本病重點在肺氣受損、肺氣虛弱。本條“溫溫液液”指泛泛惡心之感,是因為肺痿不用、氣機不行,胸中津液不能輸布,因此方用人參、麻仁補中益氣、升舉陽氣,使肺中津液暢達。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附方中也提到炙甘草湯,以治療心氣虛重癥,方用炙甘草補中使氣血生化有源,人參“主補五臟”,與麻仁相合補一身之氣。
綜上所述,認為炙甘草湯中“麻仁”“潤腸通便”的觀點雖有道理,但忽略了仲景時代與后世的諸多差異,有可能以毫厘之差,得出相異的結論?!把a中益氣”一說并非牽強附會。
現代研究[5]表明,火麻仁表皮含有四氫大麻酚,其對大鼠心肌有保護作用,也能夠少量的興奮中樞神經,類似于升陽補氣的作用?;鹇槿实鞍讓π∈罂蛊诤兔庖哒{節(jié)功能有正向的調節(jié)作用[6],類中醫(yī)的扶助正氣。國外也有實驗[7]證明,火麻子油(hempseed)能改善特異性皮炎的臨床癥狀。鑒于特異性皮炎是一種具有遺傳性傾向的過敏性疾病,從而提示火麻子油可能具有中醫(yī)“補氣”的作用。
此外也有研究發(fā)現,其對于心血管有積極的治療作用[8],也能降血脂、抗動脈硬化[9],對消化道也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10-11]。
筆者認為,盡管在仲景時代,炙甘草湯中“麻仁”的作用應為“補中益氣”,但從方劑學的角度看,火麻仁的確有潤腸通便的效果。這也可能是因為火麻仁對氣有調節(jié)的作用,氣機循環(huán)通暢,氣津得以輸布大腸,則使大便得通。
陳明教授認為,便秘往往是心臟病病人死亡的誘因之一[12]。近些年的臨床研究[13-14]也證實,排便困難的確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排便困難對早期AMI患者心臟的負性影響較大。因此,取用麻仁滑利之性,保證患者大便通暢、減輕心臟負荷,也確有可能。總之,筆者認為,炙甘草中“麻仁”應為火麻仁,由于時代局限,仲景本意用“麻仁”可能是補中益氣。但現在用其滋陰潤腸通便也為臨床使用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郭麗,楊紅梅,王蓉,等.論炙甘草湯中麻仁[J].四川中醫(yī),2015, 33(6):32-34.
[2]朱玲,唐德才,楊峰.炙甘草湯中“麻仁”考證[J].中藥材,2003, 26(9):673-675.
[3]謝惠素.炙甘草湯方“麻仁”析[J].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1,38(11):2196-2197.
[4]尚熾昌,王付.經方配伍用藥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 1998:129.
[5]談發(fā)明,張繼紅,周繼剛,等.四氫大麻酚對大鼠心肌梗死的保護作用[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4, 30(3):23-26.
[6]李永進,楊睿悅,扈學俸,等.火麻仁蛋白對小鼠抗疲勞和免疫調節(jié)功能的初步研究[J].衛(wèi)生研究, 2008, 37(2):175.
[7]CALLAWAY JAMES,SCHWAB URSULA,HARVIMA ILKKA, et al.Effi cacy of dietary hempseed oil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J].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2005, 16(2):87-94.
[8]任漢陽,張瑜,劉紅雨,等.火麻仁研究進展[J].河南中醫(yī),2003, 23(11):78-80.
[9]周鴻翔,吳鳳智,王廣莉,等.火麻仁油研究進展[J].食品研究與開發(fā), 2013, 34(27):275-279.
[10]韋鳳,涂冬萍,王柳萍.火麻仁食用開發(fā)和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5, 35(24):3486-3488.
[11]張琨.漢麻籽油的提取工藝、成品品質及微膠囊化技術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yè)大學, 2008.
[12]謝惠素.基于古今文獻的炙甘草湯方證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 2013.
[13]趙國梁.心源性猝死患者死亡誘因分析[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0(1):43-44.
[14]李冰.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排便過程中心臟功能狀態(tài)變化的研究[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