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壽英
摘 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精神文化需求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思考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內容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是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公共文化這一概念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過去我們長期使用的概念是社會文化、群眾文化。公共文化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公共”二字是它和其他文化類型最顯著區(qū)別。所謂公共,強調的是文化的普惠性、共享性和基本性。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xiāng)差距、區(qū)域差距和群體差距還比較大,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著力解決的一個突出矛盾。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是解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體制機制性矛盾,尤其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基礎保障和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上來,著力構建兼顧公平和效能的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文化服務體系是重要內容;實現中國夢,文化繁榮是重要力量;建設人民幸福,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享受文化權益是人民享受精神幸福的關鍵。公共文化所提供的具體內容、具體活動、具體服務,需要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和供給能力相適應,因此是動態(tài)調整、與時俱進、因地制宜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公共文化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六大任務”,即以保障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看電視、聽廣播、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公共文化應該是所有人都有條件、有保障、能就近方便享有的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它是全體人民對社會文明進步成果、對文化創(chuàng)造成果的共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把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線,貫穿于文化工作各方面,貫穿于文化建設全過程,貫穿于精神文明建設各環(huán)節(jié),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加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挖掘和闡發(fā),努力實現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成果傳播出去,充分發(fā)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fā)展的作用。公共文化為人民群眾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健康向上、品質優(yōu)良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與時俱進
社會發(fā)展為什么需要公共文化?或者說公共文化獨特的屬性、功能、特征是什么?文化服務體系要以群眾文化為切入點,通過開展健康有序的文化活動,向廣大群眾傳播文明健康向上的理念,由于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缺乏經驗,沒有行為規(guī)范,以至于在個別群眾中的出現“對人不感激,對已不約束,對事不盡力,對物不珍惜”不良思想意識,說到底就是群眾文化方向的缺失。群眾文化是有沉淀的,由于觀念不同、思維不同,帶給群眾文化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在和面的時候,將水倒進面里進行摻和的時候,面和水就和在一起了,面里有水,水里有面,分不清什么是水什么是面。群眾文化體系與精神境界提升就像水和面之間的關系一樣,兩者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群眾文化通過各種載體、現場演出、文化節(jié)、藝術展、專題講座的形式形式表現出來,通過不同文化味道的“水”,和出不同味道的“面”,也就是做出不同的“點心”,讓群眾嘗到文化的“果”。不同的文化體系就會有不同的文化產品。但不同味道的水和出來的面人們只會說這個是什么味道的面,肯定不會說什么味道的水,因為人們關注的是面而不是水。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決定了公共文化首先要承擔面向所有人傳播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公民道德和文化素質的使命與功能。社會發(fā)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文化的本質功能是以文化人。所以,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共文化建設,首先需要承擔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培育合格公民的重任。公共文化完成這一任務的獨特方式,在于它是通過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形式去實現,讓老百姓在滿足精神追求、豐富文化生活的過程中,以充分的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自我服務,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讓核心價值觀、共有倫理規(guī)范、傳統(tǒng)文化基因內化于心,這就是公共文化滋潤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養(yǎng)、升華人的境界的獨特功能。沒有豐富多彩、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失去了基礎。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著力創(chuàng)建學習型團隊,要以“共同愿景”為指引,培養(yǎng)組織的團隊意識,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雙向認同感,促進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通過引導群眾改變舊的思維定勢,培養(yǎng)良好的工作風格,不斷增強員工的辨證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要正確理解:“金錢有誘惑力,事業(yè)有凝聚力,競爭產生壓力,文化形成親和力”。壓力預示著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產生動力,二是可能把人壓垮。壓力如果產生的是動力,那么就能使凝聚力上升到一個層次;壓力如果把人壓垮,那么凝聚力就會消失。所以,通過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目的在于形成一種文化自信力、文化親和力。它的作用不僅能夠幫助每個人在事業(yè)的不同層面上都找到自己準確的定位和感覺,而且能夠幫助大家在金錢利益和競爭中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運用互聯網+理念,搭建“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變“內循環(huán)”為“外循環(huán)”。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說法:“圖書館是一個組織體系而不是一座建筑”,說的是圖書館,用在其他公共文化設施上道理相通。所謂組織體系,就是圖書館、文化館的總分館體制??偡逐^體制的本質就是通過總分結合的組織體系,把單個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聯結起來,形成一個設施群,形成一個組織體系,在體系內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服務上下聯動,從而解決農村、工礦企業(yè)、基層資源和服務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從而達到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城鄉(xiāng)一體均衡發(fā)展的目的。公共文化服務以人民為中心,最根本的體現就是以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是“送”給老百姓的服務和產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也需要進行供給側改革。真正搞清楚了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樣化需求是什么,標準化的基本服務和個性化的特色服務就可以有機統(tǒng)一,就能減少或杜絕公共文化的供需脫節(jié),公共文化服務才能承擔起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的新功能、新任務。公共文化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文化,因此,群眾通過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形成的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和產品,不僅植根生活、反映生活、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而且成本最低、參與度最廣、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功能最強,所以,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提高服務效能,一定要進一步通過培育文化志愿者、業(yè)余文藝團隊等形式,提高群眾文化藝術素養(yǎng),激發(fā)群眾文化創(chuàng)造熱情,培育出一大批老百姓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員.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制度設計[N].中國文化報,2015-01-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