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正學
摘要:民主黨派的性質定位直接關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發(fā)展,是各民主黨派和中國共產黨都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超越現有研究范式,從政黨互動的視角對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和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認定進行梳理,提出各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是在自我認知與他者認定的互動統(tǒng)一中實現的觀點。其中,各民主黨派的自我認知是基礎,中國共產黨的他者認定是核心,兩者的和諧統(tǒng)一、同心共識是關鍵。
關鍵詞:民主黨派性質;自我認知;他者認定;政黨互動
民主黨派的性質問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如何界定民主黨派的性質,直接關系到中國共產黨與誰合作、同誰協(xié)商,為什么能夠與之合作協(xié)商,以及合作協(xié)商什么、怎樣合作協(xié)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因此,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必須厘清民主黨派的性質。只有在科學確定民主黨派政黨性質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才有生成、發(fā)展的空間。但是,縱觀歷史與現實,我們發(fā)現,準確界定民主黨派的性質并不是一件簡單易行的事,而是直接受到以下兩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是民主黨派對自身政黨性質的自我認知。我國各民主黨派自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幫助下,在接受共產黨領導、與共產黨團結合作的過程中,先后經歷了從愛國主義走向新民主主義,從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在不同歷史時期,伴隨社會基礎的變化、政治水平的提高,民主黨派的性質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也在不斷調整。所以,民主黨派性質的演進首先直接受制于民主黨派自身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二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界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領導者,對這一制度的建設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所以,中國共產黨怎樣判定民主黨派的性質,直接關系到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關系到民主黨派的發(fā)展和未來。因此,中國共產黨怎么判斷和界定民主黨派的性質,就成為影響和制約民主黨派性質演進非常重要甚至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正是從這樣的意義出發(fā),觀照并研究民主黨派性質的演進,需要改變過去那種單向度思維的研究范式,既不能簡單地看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也不能籠統(tǒng)地看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界定,正確的做法是在政黨互動的基礎上科學把握民主黨派性質演進的歷史過程。
一、與時俱進的演進過程: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
所謂政黨性質,是指政黨由什么人組成、代表誰的利益以及實現什么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構成的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的總和,是一個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本質規(guī)定性所在。在林林總總的政黨政治中,不同政黨之所以可以存在、發(fā)展并擁有不同的擁戴者,正是基于政黨的性質不同,所代表的群體利益不同。政黨性質就是政黨所樹立起的一面旗幟,人們往往要據此來判斷自己的政黨選擇和政治歸屬。正因如此,政黨的性質問題就成為決定一個政黨生存與發(fā)展的最基本問題。在中國近現代政治運行的過程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民主黨派要想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和空問,必須借助多個場合、通過多種途徑、采取多種手段,對自身的政黨性質做出自我判斷、自我認知和自我闡釋,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和支持自己。否則,民主黨派很難在瞬息萬變的近現代中國政治發(fā)展和結構復雜的政治架構中為自己贏得發(fā)展空問。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和具體闡發(fā)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從各民主黨派成立到新中國成立,各民主黨派是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的政黨
中國各民主黨派是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它們大多誕生于抗戰(zhàn)期間和解放戰(zhàn)爭初期。在事關“兩個主義”“兩個中國”的命運抉擇中,各民主黨派“站在中問立場”,奉行“中問路線”,對國民黨的獨裁統(tǒng)治和共產黨的革命主張,“不茍同亦不立異,以期達到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團結、民主”。這表明,各民主黨派在成立之初是一個聯系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中的知識分子和愛國民主人士,具有鮮明民族資產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性質的政黨。如中國民主建國會(以下簡稱民建)在民主革命時期“團結愛國的民族工商業(yè)者和所聯系的知識分子”,“他們只是民主運動中的一個特殊兵團,但絕不是兩條戰(zhàn)線之際中問路線的開辟者”。
(二)從新中國成立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各民主黨派是具有階級聯盟性質的新民主主義政黨
以各民主黨派響應中共“五一口號”和參與新政協(xié)籌備為標志,民主黨派完成了從“中間勢力”向“人民民主力量”的轉變。新中國成立后,各民主黨派普遍贊同并擁護《共同綱領》、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參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經濟社會建設,事實上成為與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的政黨,性質地位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對此,各民主黨派通過制定或修訂章程的方式對自身的政黨身份和政黨性質做了很好的闡釋。比如,1952年通過的民建章程明確指出:“本會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黨”,“團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并代表其合法的利益”,“不同階級的會員可以有不同的階級立場,但必須以共同綱領為統(tǒng)一的準繩,以此為本會團結一致的基礎”。同年,九三學社通過的章程明確指出:“九三學社是以小資產階級文教科學工作者為主要成分的階級聯盟的新民主主義政黨?!边@是民主黨派對自身政黨性質自我認知的第二個階段,也是各民主黨派“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實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階段。
(三)從1956年到1979年,各民主黨派在“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和“資產階級性的政黨”間徘徊
1956年,隨著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黨派原有的社會基礎已經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知識分子成為工人階級一部分,原私營工商業(yè)者大部分轉變?yōu)樽允称淞Φ膭趧诱?。在此情形下,民主黨派究竟以什么身份、通過什么方式發(fā)揮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民主黨派是什么性質的政黨,還能不能存在、要不要發(fā)展,這對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而言,都是在當時急切需要面對而且必須給予科學回答的問題。在事關政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各民主黨派依據中國社會性質的根本變化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在毛澤東的相關闡述和中共八大精神的科學感召下,對自身性質做出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的判斷。民主黨派提出自己已經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根據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毛澤東主席所指示的六條政治標準,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的政黨。但是,受中共指導思想失誤的影響,各民主黨派在肯定自己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同時,也承認自己“仍然是資產階級性的政黨,因而它的組織和成員必須進行根本改造,才能真正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應該說,各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這種舉棋不定、左右徘徊,是由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政治環(huán)境決定的。
(四)從1979年到1992年,各民主黨派從“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民主黨派”發(fā)展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的參政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面對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重新恢復組織建制和政黨活動的民主黨派急需確認自身性質,以嶄新的姿態(tài)參與并投身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在鄧小平代表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做出了撥亂反正的科學界定后,各民主黨派先后于1979年10月通過修訂黨章的方式,重申自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民主黨派。比如,民建章程提出自己是由“工商界中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以及與其有聯系的知識分子所組成”,“要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這為民主黨派參與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找到了合法性依據和發(fā)揮作用的方式和空問。民主黨派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究竟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可以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以及怎么發(fā)揮作用等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只有及時妥善地解決這些問題,才有利于民主黨派地位的鞏固和作用的發(fā)揮。經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的共同努力,在《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共中央(1989)14號文件)的基礎上,各民主黨派普遍認定自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的參政黨,必須充分發(fā)揮參政和監(jiān)督的作用。民主黨派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被固定下來,從而徹底解決了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的黨際邊界及合作方式問題。
(五)從1992年到2016年,各民主黨派從“參政黨”“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發(fā)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
中共十四大以后,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依法治國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進入21世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yè)。在此背景下,中國共產黨為之奮斗的事業(yè)所呈現的特質更多地傳導到了參政黨的建設實踐中。民主黨派的政黨特質和實踐底蘊日益呈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氣質。因此,民主黨派將“參政黨”的認識進一步提升為“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直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就成為水到渠成的必然選擇,是民主黨派對自身政治選擇、政治追求和政治作為充滿自信的真實表達。
從上述五個階段的發(fā)展過程來看,民主黨派高度重視自我認知,對自身性質的認定也是清醒堅定的。每每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在中國民主政治發(fā)展和社會經濟建設的重大轉折關頭,民主黨派總能旗幟鮮明地表明自身的性質、標示自己的身份,以堅定的政治立場、明晰的政治方向和清醒的政治選擇,為自身的政治存在和政黨發(fā)展尋找到存在的合法性和發(fā)展的合理性,不斷推動自身性質的發(fā)展演進。
二、艱難曲折的判定過程: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認定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決定近現代中國政治走向的決定性力量,是我國政黨制度中的領導黨、執(zhí)政黨。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中國共產黨能否實現與各民主黨派合作、協(xié)商,取決于各民主黨派是否符合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政體,更取決于中國共產黨對各民主黨派的性質有一個怎樣的認定。只有在對民主黨派的性質做出科學界定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才能夯實與民主黨派合作的政治基礎,確定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工作方針,協(xié)調與民主黨派合作的奮斗目標,從而推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不斷發(fā)展完善。在96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認定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一)從1949年到1956年,科學界定“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黨”
在取得執(zhí)政地位之前的較長時問里,中國共產黨對獨立于國共之外的“第三種勢力”曾有過或正確或錯誤的認識和判定。在抗日救亡和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的斗爭中,由于逐漸走近、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由于各民主黨派積極響應中共“五一口號”、參與新政協(xié)、協(xié)商成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性質必須重新給予明確判斷,以回應和解釋為什么民主黨派能夠參加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等諸多問題。因此,新中國成立后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國共產黨依據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特點,結合民主黨派“參加了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xié)的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積極配合國家實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的實際,認為“它們基本上都是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政黨”。民主黨派“主要對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它們的知識分子,有不同程度的聯系和代表性;但都是階級聯盟的性質,不是單一階級的政黨”。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到整個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基本判斷。
(二)從1956年到1979年,在“社會主義勞動者的政黨”“資產階級性的政黨”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判斷中曲折反復
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三大改造,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各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在三大改造中或被消滅或已轉化,此時,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問題變得異常嚴峻起來。先是在1956年初,中共中央在審定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七年方針”的草案時提出了“各民主黨派已經基本上成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團體”的判斷,接著李維漢在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指出“民主黨派已成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為社會主義工作的政治團體”,隨后劉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報告中指出“各民主黨派就將變成這部分勞動者的政黨”。這說明,隨著社會性質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對階級基礎、政治綱領以及政治實踐已發(fā)生根本變化的民主黨派的性質的判斷是科學理性的。但隨著中共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不斷加劇,再加上民主黨派性質問題極其敏感復雜,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中共對民主黨派性質的判斷急轉直下。1957年2月,毛澤東又把民主黨派表述為“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民主黨派”;1957年7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提出“民主黨派過去和現在都是資產階級性的政黨”;1960年9月25日,《人民日報》社論稱各民主黨派現在仍然是“資產階級性的政黨”。盡管在1962年4月舉行的第十二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表述一度恢復為1956年初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提法,但僅過了4個月,中共中央對民主黨派性質的判斷再次回到“資產階級性的政黨”的表述上來。此后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共將民主黨派定性為“資產階級性的政黨”的看法一直沒有改變。
(三)從1979年到1989年,從對“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的重新確認到“參政黨”概念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認識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始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979年6月,隨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鄧小平在全國政協(xié)五屆二次會議上代表中共中央鄭重宣告:民主黨派“已經成為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這為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形成對民主黨派性質的新認識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時期,改革開放和多黨合作事業(yè)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中國共產黨對多黨合作理論進行創(chuàng)新。繼1982年中共十二大完整確立多黨合作的“十六字方針”后,1986年4月,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在向中共中央呈報的《關于新時期黨對民主黨派工作的方針任務的報告》中第一次提出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而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親密友黨”的判斷。在此基礎上,1989年12月,中共中央(1989)14號文件在“親密友黨”的后面又加上“是參政黨”,這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一大理論創(chuàng)新。它清晰地界定了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黨際關系的狀態(tài),準確地定位了各民主黨派在中國政治體制中的方位擔當,是建立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和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實際作為基礎上的正確判斷。
(四)從1989年到2005年,從“參政黨”到“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的躍升
隨著中共中央(1989)14號文件的貫徹落實,民主黨派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進一步突出,民主黨派的政治協(xié)商、民主監(jiān)督和參政議政職能不斷顯現。2000年12月,江澤民在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上第一次肯定了民主黨派“一直具有進步性和廣泛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這為民主黨派社會基礎的擴展和政黨屬性的定位開辟了空問。2005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在新世紀新階段,民主黨派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tǒng)一,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三者政治聯盟”“親密友黨”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三個詞匯一并出現,共同聚焦于民主黨派的性質,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新世紀以來對民主黨派性質的最集中表述。
(五)從2005年到2013年,從“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升華
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不斷向縱深推進。特別是中共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概念,中共十八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推進黨的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理論與實踐進入全盛時期。2010年2月,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在以“佟一”為名發(fā)表的文章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概念;8月12日,《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再次肯定了上述表述;2011年底和2012年10月,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的理論研究課題和領導都對上述提法進行了確認;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時,第一次在中央領導層面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概念;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的講話中完整地將上述提法表述為“各民主黨派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參政黨結合在一起,對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和政治定位做出的科學論斷,是對各民主黨派同中國共產黨團結合作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判斷的又一次重要理論飛躍。
回顧歷史,不難發(fā)現,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認定確實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發(fā)展過程。這一過程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和中國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的過程,是把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實際不斷結合的過程,是不斷認清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創(chuàng)立和完善獨具特色的中國政黨制度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無論是科學界定,還是失誤判斷,中國共產黨始終都以開闊的胸襟、寬廣的視野,立足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來觀察判定民主黨派的性質,其中沒有夾雜一絲一毫的政黨私利,更沒有以大欺小的政黨強勢,表現出的恰好是一個政黨不斷走向成熟的應有作為和真實過程。
三、民主黨派性質在政黨互動中的梯次傳遞和接續(xù)實現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風雨兼程,走過了六十多年的發(fā)展歷程。這其中,既有政黨和諧發(fā)展的輝煌與榮耀,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生命力、優(yōu)越性,也有多黨合作的挫折與反復,著實表明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探索發(fā)展的艱難。但是,不難發(fā)現,在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中,始終繞不開的一個根本問題是民主黨派的性質。什么時候對民主黨派的性質定位科學、準確、客觀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就會得到良好發(fā)展;什么時候對民主黨派的性質定位出現偏差、偏離、偏頗了,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就會遭受挫折磨難。因此,研判中國各民主黨派的性質,必須擯棄過去那種單一視角的研究范式,或是民主黨派的視角,抑或中國共產黨的視角,確定民主黨派性質,既不能單純依據民主黨派的自我認知,也不能籠統(tǒng)基于中國共產黨的他者認定,科學的做法是在政黨互動的基礎把握民主黨派性質的歷史演進。
(一)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自我認知是外界判定民主黨派性質的前提和基礎
民主黨派到底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政黨,聚集在這一政黨旗幟下的政黨領袖、政黨骨干和政黨成員的初心、追求和認知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作為在錯綜復雜的政治局勢下誕生的民主黨派,其政黨屬性是始終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內在要求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當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代主題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義、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時候,民主黨派團結各界思想進步行動踏實之分子,合力推進民主政治,并以互助方式發(fā)展各種有利國家建設的事業(yè)。民主黨派具有愛國、革命的光榮歷史,既不同于獨裁專制的國民黨,也不同于主張革命的共產黨,是代表了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所聯系的知識分子和愛國人士的政黨。當新中國成立,整個國家處于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候,民主黨派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積極為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服務,努力促成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把自己定性為“新民主主義政黨”,既是恰當的也是科學的。當中國邁入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黨派原有的社會基礎轉化為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聯盟的時候,民主黨派將自己的政黨屬性定義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肯定自己是具有政治聯盟特點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改革開放以后,民主黨派積極履行參政議政和民主監(jiān)督職能,致力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斗。隨著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經濟社會建設中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強大突出,其“參政不越位”“幫忙不添亂”的政黨特性日益明顯,經與中國共產黨的共同努力,民主黨派將自己定位為“參政黨”,并且是“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參政黨”,是聯系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一部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一部分擁護社會主義愛國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必然選擇。
由此可見,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的政黨定位既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作為不以執(zhí)政為政治目標、而以參政為發(fā)揮作用最佳方式的民主黨派,其政黨性質的確立只能依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社會總體發(fā)展趨勢和社會主導政治力量的選擇及意志來確定。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政治綱領和政黨實踐只有與其政治地位相匹配,與其政黨性質相吻合,才能不迷失自我,在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治架構中找準自己的歷史方位。應該說,民主黨派對自身性質的這種自我認知過程,生動展示了新中國成立68年來經濟社會發(fā)展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是民主黨派緊跟時代和社會發(fā)展腳步、不斷參與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并不斷為之貢獻智慧和力量的真實寫照;是民主黨派“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不斷推進自身建設與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二)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認定是確定民主黨派性質的核心和關鍵
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中的執(zhí)政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引領近現代中國政治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所以,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的性質有一個什么樣的判定,不僅直接關系到民主黨派的生存發(fā)展,更關系到中國共產黨以怎樣的態(tài)度、形式和方式與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和共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他者認定是對民主黨派建設與發(fā)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外部因素,是決定民主黨派政治選擇和政治走向的核心,是確定民主黨派政黨性質和政治品格的關鍵,是必須引起高度關注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外部因素。
中國共產黨的他者認定對確認民主黨派的性質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黨地位、領導作用和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內在機理決定的。中國共產黨是當今中國的執(zhí)政黨,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肩負著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代表人民掌權執(zhí)政。因此,中國共產黨有責任更有義務集中全體人民的智慧、意志和愿望,以政黨自身卓有成效的執(zhí)政實踐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當代中國政治理論、政治實踐必須給予足夠權威、足夠尊重和足夠權力的政治力量,它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理應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每個成員必須遵循的思想指針、行為準則和奮斗目標。因此,由中國共產黨來判斷并給定民主黨派的性質,不僅僅是必要的、恰當的,更是應該的、必須的。在當代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有資格、能力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對現有各種政治力量、政治組織的性質和地位給出定位和判斷。此外,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規(guī)定了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政黨制度的內在機理賦予了中國共產黨認定民主黨派性質的權威與權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中,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各民主黨派是與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的參政黨。由于各民主黨派不以謀取執(zhí)政地位為目標,民主黨派的性質完全可以在自我定位的基礎上由執(zhí)政黨來確定。
實踐表明,執(zhí)政黨對其他政黨的性質定位只要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和政黨自身實際且能得到這些政黨的認同,那么執(zhí)政黨就會對其他政治力量產生強大的政治吸引力和實踐向心力,這些政治力量也會自覺自愿地向執(zhí)政黨靠攏,緊密團結在執(zhí)政黨周圍,形成良好的政治合力,取得良好的合作績效。無論是執(zhí)政黨還是其他政治力量,也都會從這種良好的政治合作中獲得合作紅利,推動政治平穩(wěn)有序健康和諧發(fā)展。當然,對各民主黨派的這種政治信任和政黨合作,中國共產黨一定要倍加珍惜、倍加愛護。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在判定民主黨派性質的時候,一定要胸懷坦蕩、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立黨為公,一定要深刻把握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以及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只有在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內在本質和基本規(guī)律有了科學把握的基礎上,才可以全面、客觀、公正、合理地判定民主黨派的性質,不會以黨謀私、以偏概全、脫離實際,犯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的錯誤。同時,不可否認,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極端復雜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極端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探索是逐步深入的。在此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對民主黨派性質的認定出現曲折反復也在所難免。對此,我們既不能苛求歷史,更不能揪住歷史上的某些失誤不放。
(三)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在同心共識基礎上的和諧互動是民主黨派性質最終得以落實的體現和保障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是近現代中國政治發(fā)展和政治進步的必然選擇。在這一制度架構中,各民主黨派承認并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發(fā)自內心的、心甘情愿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發(fā)揮領導作用,不是隨意自封的,而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自然形成的。所以,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共同主體,二者是“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不可分割關系,民主黨派的性質當然不能也不應該由共同主體中的某一方來單獨決定。但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在中國特色政黨制度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于民主黨派的性質,首先必須由民主黨派基于時代發(fā)展和任務變化對自身性質做出自我認知,然后中國共產黨再依據總體政治設計和各民主黨派的政治作為對民主黨派性質做出他者認定,最終在同心共識的基礎上由中國共產黨自覺、民主黨派自愿地落實和體現。因此,民主黨派性質的最終落實和體現從來就不是由某一政治力量單純作用的結果,而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各種政治力量經過長期比較、反復較量的客觀選擇,是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構成主體——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肝膽相照、榮辱與共、通力合作、互利共贏的真實寫照。
我們常說,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具體到民主黨派性質的演進,我們會發(fā)現,無論外部條件(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中國共產黨的他者認定)施加了多大的影響,如果沒有民主黨派自身想要與時俱進地推進政黨發(fā)展進步的內在動力,民主黨派的建設與發(fā)展就不可能向前推進,其政黨性質也不可能“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同一對矛盾體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規(guī)劃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和未來。在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實踐中,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zhí)政黨,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民主黨派的政黨性質必然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制約。在民主黨派的性質演進中,自我認知是前提和基礎,他者認定是核心和關鍵,建立在內外因關系和矛盾主次要方面相互作用基礎上的二者良性互動、有機統(tǒng)一是民主黨派性質最終得以落實的真切體現。
四、結語
民主黨派的性質就這樣在政黨互動的良性循環(huán)中演進著。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框架下,民主黨派的性質是一個無法繞開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民主黨派到底要有一個什么樣的性質,民主黨派的自我認知是基礎,中國共產黨的他者認定是核心,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同心共識是關鍵。只有在政黨互動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全面而不是片面、客觀而不是主觀地確認民主黨派的性質,實在而不是虛妄地推進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發(fā)展完善。當然,民主黨派的性質問題在根本上是一個實踐問題,取決于中國特色政黨制度形成發(fā)展的全部實踐。因此,政黨互動中民主黨派性質的演進事實上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全部實踐的展開,二者不能相互割裂。
責任編輯:孫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