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居遷
專題研究
李居遷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國際法學院副院長,中國空間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國際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1999年畢業(yè)于中國政法大學,獲國際法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5年來,其意義和價值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理解,獲得了許多贊同和支持。近期訪華的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明確表示支持“一帶一路”,認為這一倡議符合法國和歐洲的利益。雖然歐盟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尚未明確表態(tài),但是,作為60年來區(qū)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歐盟這一國際組織的重要一員、作為千年來絲綢之路終點的歐洲這一地區(qū)的重要國家,法國的表態(tài)實際上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同時,正在進行退出歐盟談判的英國,對“一帶一路”的態(tài)度也十分積極。英國前首相卡梅倫近日在與習近平主席會見時說,“一帶一路”倡議將為中英合作帶來新的契機,并且表示他很高興在擔任首相時英中共同打造兩國關系“黃金時代”并推動雙方合作深入發(fā)展。卡梅倫將通過參與一項在英國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中英雙邊投資基金來扮演一個新的角色。這一雙邊投資基金旨在投資建設港口、公路、鐵路等為中國和其他國家貿(mào)易往來提供便利的基礎設施,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英國長期以來是市場經(jīng)濟的“領頭羊”,在國際政治和經(jīng)濟中的作用和影響非同尋常,而這一退一進的態(tài)度,恰恰表明英國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有積極的預判。
“一帶一路”倡議是主動促進、推動國家之間經(jīng)濟合作的一種積極形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看,人類交往的過程就是經(jīng)濟一體化的過程。隨著交通、通訊的發(fā)展,這種一體化進程越來越變得范圍廣大、程度密切。如果說,古代的“絲綢之路”是人類因為尋求互通有無而不自覺地進行的歐亞大陸經(jīng)濟合作的話,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新的時代為了適應經(jīng)濟合作、推動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主動性的明智之舉。事實上,這也是人類在經(jīng)濟活動領域從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的行為。
經(jīng)濟交往是人們獲取財富、增加財富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也是促進人類和平的一個重要條件。正如孟德斯鳩在其名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申明的那樣,“貿(mào)易的自然結果就是和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經(jīng)濟交往就一定是其樂融融、毫無紛爭的。相反,經(jīng)濟交往愈是頻繁,經(jīng)濟關系愈是密切,經(jīng)濟糾紛也愈是頻發(fā)。就貿(mào)易領域而言,國家之間各類“貿(mào)易戰(zhàn)”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推進“一帶一路”的同時,就不能不考慮如何解決經(jīng)濟糾紛,包括國家層面的經(jīng)濟糾紛和私人層面的經(jīng)濟糾紛。而解決糾紛成本最小的途徑,莫過于法律手段。一旦拋棄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國際經(jīng)濟秩序就會處于紛亂之中,信奉“might is right”(強權就是真理)的政策,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武力沖突,乃至大規(guī)模戰(zhàn)爭。20世紀在這方面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20世紀30年代各國之間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r)的經(jīng)濟政策,最終誘發(fā)了世界大戰(zhàn),這一判斷已經(jīng)成為了總結戰(zhàn)爭教訓的全球共識。恰恰是因為這一共識,才出現(xiàn)了穩(wěn)定國際經(jīng)濟秩序的三個支柱,即解決長期大規(guī)模投資問題的世界銀行(WB)、解決貨幣金融體制問題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解決貿(mào)易流通和體制問題的關稅與貿(mào)易總協(xié)定(GATT)及其后續(xù)機構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并發(fā)表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強調(diào)堅持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攜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wěn)致遠,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chuàng)新、文明之路,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糾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法律手段主要是仲裁和訴訟。它們不僅僅可以用來處理國家之間的爭端,也可以用來處理私人之間的糾紛。當然,除了法律手段外,談判、磋商、斡旋、調(diào)停、調(diào)解、調(diào)查等非法律性手段也是能夠很好地解決爭端的。
法律手段的好處在于,能夠中立地、公正地、遵循一定程序地、具有既判力地解決爭議,從而排除了各方以本身實力來影響爭議解決的偏頗性和隨意性。而且,法律性手段解決爭議在最終執(zhí)行上也有不少的便利性。
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其國民的糾紛解決,是可以采用仲裁方式的。這種方式見于現(xiàn)行各類國際體制或國內(nèi)體制中。在這些體制中,就糾紛解決形式上看,都存在仲裁方式。當然,從更加嚴格的法律性質(zhì)上看,這些仲裁方式有國際公法性質(zhì)的仲裁和國際商事仲裁的不同。下面僅僅以主體間關系為線索、從形式上對這一方式進行考察。
考察仲裁方式在解決國際爭議中的現(xiàn)狀,形式上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第一,國家和國家層面;第二,國家和私人層面;第三,私人和私人層面。通常情況下,人們更多地關注的是私人和私人層面的爭議解決,因為這方面的糾紛和實踐不可勝數(shù)。實際上,國家和國家層面、國家和私人層面的爭端,同樣是大量存在的,仲裁解決方式也得到廣泛地應用。即便如此,我們?nèi)匀豢梢钥吹?,仲裁方式的應用仍然是不夠充分的?/p>
首先,第一個層面即國家和國家層面。從法律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唯一接受其管轄權、處理國家爭端解決案件的是世界貿(mào)易組織。審視世界貿(mào)易組織官方網(wǎng)站關于爭端解決情況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95年1月1日起到2018年1月1日止世界貿(mào)易組織運行的23年中,世界貿(mào)易組織一共受理535起案件,其中仲裁解決或涉及仲裁程序的案件有多少起呢?58起。冷冰冰的數(shù)據(jù)直截了當?shù)靥嵝盐覀儯黝愔俨貌蛔憧倲?shù)的11%,年均2.5起??梢?,該方式的應用并不是各個國家關注的重點。而我國迄今為止,在世界貿(mào)易組織爭端解決中,沒有一起案件是以仲裁解決的。這表明我國在國際貿(mào)易的司法實踐中,基本上不考慮仲裁這一解決方式。換言之,在將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fā)生國家層面的貿(mào)易爭端時,我國采用仲裁手段解決爭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論長相,二狗伢當然比寶玉爹差了一截。鄉(xiāng)黨們概括二狗伢有三句話,長相歪里鱉佬,性格犟頭術佬,脾氣性里肏佬。二狗伢自己也說,誰能跟他比,站倒坐倒都像一主禮,一副嫖客相,爹娘給的。后面四個字說出了二狗伢的不服與不屑,意思很明白,你長得標致出眾沒什么了不起,那是爹娘造就的,要比比本事。
在國家與國家的貿(mào)易問題之外,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爭端的另一個國際機構是海牙常設仲裁院(PCA),我國沒有接受其管轄權。因此,其所審理的仲裁案與我國無關。
另一方面,我國被迫涉入的國際仲裁中,包括“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中,也并非愿意采用此種方式。2013年菲律賓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為由,單方提起仲裁,要求設立《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項下的仲裁庭,強制解決中菲之間涉及南海問題的爭端。我國政府從一開始就否認該仲裁的管轄權,繼而拒絕參與該仲裁,并在仲裁庭關于管轄權問題、實質(zhì)問題兩項裁決出臺后,明確表示不承認、不參與、不執(zhí)行。
中菲南海仲裁案進一步表明我國對國際爭端解決中強制性解決方式的一貫態(tài)度,即在爭端解決方式的相關條款中,一概予以排除。當然,不僅如此,我國在國家層面的爭端解決機制中,長期排斥采用強制性的爭端解決方式。例如我國是聯(lián)合國的創(chuàng)始會員國,在號稱“世界法庭”的國際法院中長期有本國國籍的法官,但并未按照《國際法院規(guī)約》第36條規(guī)定作出過任何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聲明,不接受國際法院的強制管轄權。當然,在聯(lián)合國193個會員國中,根據(jù)第36條規(guī)定聲明接受國際法院強制管轄權的國家僅僅有72個國家,是會員國總數(shù)的37.3%,剛剛超過三分之一但遠遠不到一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接受世界貿(mào)易組織的強制性爭端解決模式,表明我國在此領域顯得尤為開放和自信。
其次,第二個層面即國家和私人層面。國家和私人層面可供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采用的國際體制下的爭議解決機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海牙常設仲裁院,一個是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議中心(ICSID)。
海牙常設仲裁院長期以來主要解決國家之間的爭端,也解決國家與私人之間的仲裁案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之間爭端訴諸該機構仲裁的并不多,近年來,國際常設仲裁院開始受理的國家與投資者之間的仲裁案。事實上,國家之間的案件少的狀況并沒有發(fā)生實質(zhì)性改變,但它受理的國家和私人之間的仲裁案件比例卻越來越大。早在1934年1月,它就受理了美國無線電公司訴中國的案件(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 v. China),該案是國家與私人之間仲裁的第一起案件。2009年4月,海牙常設仲裁院從受理了比爾康公司訴加拿大政府(Bilcon of Delaw are et al v. Government of Canada)案件作為第一起案件起,開始了國家和投資者之間的糾紛仲裁案的處理。2010年,涉華的第二起案件是中國三家公司訴蒙古國的投資爭端案(1.China 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 Technical Cooperative Cor p., 2. Beijing Sh ougang Mining Investment Company Ltd.,and 3. Qinhuangdaoshi Qinlong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Co. Ltd. v.Mongolia)。目前,海牙常設仲裁院正在處理的國家之間案件4起,投資者和國家之間案件78起,國家和其他公共機構的合同案件47起。然而,在1949年以后的這些案件中,沒有一起案件是中國被訴的,其原因是國家不接受常設仲裁院的仲裁解決方式。
關于國家與其他國家國民間投資解決中心,其案件量不少。官方網(wǎng)站顯示,從1998年4月受理第一起案件截至2018年1月12日,共受理665起案件。我國很早就是公約的締約國,也接受了該中心的管轄權,但無論是國家作為被訴一方的案件,還是我國國民訴外國國家的案件,數(shù)量仍然是寥寥無幾。目前為止前者僅僅有3件,后者僅僅為1件,兩項共占總案件數(shù)的千分之六,這表明我國在該機構的爭議解決中并不活躍。
總之,在國家與私人層面的國際爭議解決中,我國在仲裁程序的應用方面并不是活躍的行為主體。即便是國民投訴外國國家的案件也極為罕見,這反映了我國國家、國民層面對仲裁方式的基本態(tài)度,原因值得深思。
綜合以上數(shù)據(jù),貿(mào)仲委受案量與我國訴訟受案量相比占多少呢?大約萬分之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私人與私人的仲裁案件數(shù)量很多,但是經(jīng)過對比計算,仍然可以看到案件量比較小。不僅比例很小,實際上絕對數(shù)值也不大。即使把全國兩百多個仲裁委的總數(shù)一并予以估算,年度受案量大約二十萬件,與民商事訴訟案件的比例也僅僅是2%左右。
從整個數(shù)據(jù)觀察可知,我國涉外仲裁案件量很小,從推動仲裁解決國際爭議的角度看,仍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以上實證性的觀察,顯示出三個層面的仲裁方式在我國的應用不足。是否因為仲裁方式有致命的弊端?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仲裁方式本身有許許多多特殊的優(yōu)點。
下面僅以第三個層面的糾紛解決為例,略舉兩端,以為證明:
第一,效率高。仲裁解決方式程序簡單,裁決速度快,能夠及時地解決糾紛。而且,仲裁是一裁終局,具有法律約束力,不需要通過上訴等一層層地解決。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但不少國家實行三審終審制,某些情況下,被告一方利用程序進行拖延的話,案件解決曠日持久。法諺有云:“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司法遲延就是正義缺席)。很多經(jīng)濟爭議,往往具有時效性,一旦拖延,會造成即使有裁決也因時過境遷而成為一紙空文的結局。
第二,便于跨國執(zhí)行。我國是1958年《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的公約》即紐約公約的締約國,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是該公約的締約國。這就意味著,我國的仲裁裁決,可以很方便地在其他“一帶一路”國家得到執(zhí)行,順利地解決了司法裁決在不同國家因為司法主權的差異而難以順利執(zhí)行的窘境。同樣,其他國家的仲裁裁決,符合紐約公約規(guī)定的條件在我國也可以得到執(zhí)行。這樣,極大地便利了經(jīng)濟交往過程中解決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從而保證、促進了經(jīng)濟交往的順利進行。
既然仲裁方式優(yōu)點突出,我國對其應用又不充分,那么,從法律服務的角度來看,如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jīng)濟交往中充分發(fā)揮仲裁這種方式的效用呢?
我們建議,可以在以下三個方面著重突破或者推進:
第一,“一帶一路”法律服務的對象。當然,首先是我國。在法律服務過程中,既要服務我國國家,也要服務我國企業(yè)。僅從仲裁來看,現(xiàn)在的數(shù)字這么少、比例這么小,說明法律服務的上升空間是非常大的,應該為未來法律服務業(yè)務的上升做好準備,儲備人才、拓展業(yè)務。拓展非訴訟的爭議解決業(yè)務,此消彼長,也有助于減輕法院的壓力。
第二,提供法律服務除了我國,還要關注其他國家。我們不僅僅服務于我們國家和我們企業(yè)的客戶,還要進一步把法律服務擴展到其他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耙粠б宦贰笔侵袊h、世界參與,因此“一帶一路”更需要中國發(fā)揮作用,各國更需要了解中國動議這個格局下爭議解決的中國模式。爭議解決的中國模式是什么呢?實際上是千百年來中國關于爭議解決的思想、觀念的外化,所以,為其他國家提供法律服務也是文化的輸出、文化的交流。因此,積極地對外提供法律服務,將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fā)展和交流起到更好的、更長遠的作用。
第三,應該拓展法律服務合作的平臺和伙伴關系。拓展法律服務平臺對未來法律服務發(fā)展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拓展法律服務平臺和伙伴關系中,要發(fā)揮我國的各類各級法學會機構的獨特作用。特別是學會可以在舉辦的學術和業(yè)務交流的會議中吸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代表參加,共同交流,共商法律服務大計,進行廣泛的法律合作,為各類法律服務建立密切的伙伴關系,那么,可以預見這一合作平臺將會變得更大,合作前景廣闊。
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往中,除第一和第二層面因為涉及國家對許多問題的利益考量和長期做法,因而不太容易很快地發(fā)生改變外,實際上第三個層面所涉及的糾紛,通過一定方面的努力予以推進,不僅是可以期待的,而且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