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申振盛
(1山東省陽谷縣人民醫(yī)院 腫瘤血液科 山東 聊城 252300)(2山東省陽谷縣人民醫(yī)院胸外科 山東 聊城 252300)
原發(fā)性肝癌(PHC)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最長采用外科手術切除的方式進行治療。但PHC發(fā)病隱匿,部分患者發(fā)現(xiàn)時已至中晚期,錯過手術治療的最佳時間,部分患者由于腫瘤部位、體積、肝臟合并疾病等多種原因,不適合手術治療,導致外科手術切除治療率僅為30%左右[1]。內科治療成為中晚期PHC患者的首選。隨著集束電極射頻熱毀損(RFA)的出現(xiàn),成為治療PHC的新方法。肝癌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紊亂,腫瘤壞死因子(TNF)和甲胎蛋白(AFP)明顯升高[2]。本文對我院PHC患者進行RFA治療,觀察患者TNF和AFP水平,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次選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80例PHC患者作為研究組,同期選取100例來我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健康志愿者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66例,年齡43~85歲,平均年齡(58.2±4.6)歲。對照組中男性對象59例,女性對象41例,年齡40~84歲,平均年齡(57.6±4.2)歲。兩組對象上述資料(性別、年齡)均無差異,P>0.05。
1.2.1 治療方法 PHC患者采用由美國Radiotherapeutiv生產的RF-2000特頻治療儀進行治療。局部麻醉后,在B超引導下將治療儀多彈頭集束電極射頻穿刺針刺入腫瘤內,按下尾部,使穿刺針彈出集束電極,在腫瘤內部散開,采用由小到大序貫治療,治療2周后觀察PHC患者TNF和AFP水平。
1.2.2 檢測方法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雙抗體夾心法檢測TNF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AFP水平。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對象TNF以及AFP水平。
治療前觀察組TNF、AFP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TNF、AFP水平明顯降低,P<0.05,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P>0.05。見表。
表 兩組對象治療前后TNF、AFP水平(ug/L)
PHC患者存在免疫缺陷,而患者免疫功能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預后息息相關。目前研究顯示[3],TNF和AFP是較為重要的免疫功能之一。AFP是肝癌的重要標志物之一,腫瘤細胞大量破壞肝細胞,導致AFP進入血清,引起AFP水平升高。TNF是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所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對機體免疫起到重要調節(jié)作用,參與了機體免疫過程。研究顯示[4],TNF輕微升高表明機體處于對感染的抵抗狀態(tài),免疫功能有所提高。但若TNF明顯升高,則表明機體感染加劇,可能導致預后不良的發(fā)生。在對多數(shù)外科手術切除的PHC患者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免疫功能紊亂,不利于患者預后的恢復,尤其是TNF明顯升高患者,腫瘤術后復發(fā)率更高。
RFA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其創(chuàng)傷小、耐受性好,在治療肝癌上有明顯優(yōu)勢[5]。本文對我院PHC患者進行RFA治療,結果顯示,PHC患者治療前TNF、AF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者,提示PHC患者免疫功能處于紊亂中,肝細胞遭到破壞。治療后PHC患者TNF、AFP水平明顯降低,與正常者無差異,提示經RFA治療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復正常,肝細胞破壞程度減輕,從而有效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促進預后。
綜上所述,采用RFA治療PHC可有效降低TNF和AFP水平,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從而起到促進預后的效果,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1]經翔,丁建民,王彥冬,等.射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療肝癌的比較[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4,23(4):306-310.
[2]劉芙蓉,但家強,張耀軍,等.HBV相關性肝癌射頻消融和手術切除術后HBV激活率的比較[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1):38-42.
[3]孟慶雯,李勇,胡寶山,等.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與射頻消融和無水乙醇注入對大肝癌的療效評價及預后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3,22(8):646-649.
[4]王健琳,劉穎.超聲引導射頻消融治療原發(fā)性及繼發(fā)性肝癌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3,42(26):3097-3099.
[5]劉佃濤,李丹丹,黃進,等.超聲引導射頻高溫模式肝癌供血動脈及腫瘤內封閉再行腫瘤消融的研究[J].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14,30(9):80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