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英才
摘 要:隨著經濟科技的發(fā)展,我國已經由PC時代直接進入智能手機時代?;诖?,對智能手機在農村地區(qū)的教學應用的可行性與優(yōu)點作了探究。
關鍵詞:智能手機;生物課堂;可行性;優(yōu)點
一、關于農村地區(qū)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的可行性
根據《2017—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供需預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的手機普及率達到了96部/百人,2015年中國智能普及率特達到了58%。同時,在我擔任的班級中進行調查,同學們在課余時間都能接觸到智能手機。我們都知道國家已經在流量資費方面下大力氣,逐年在降低流量使用費。學生使用某網絡公司的套餐已經能夠實現1元每天800 M的套餐了。因此,我們的學生在生物課上、課下使用智能手機已經具備相應的條件。在農村地區(qū)使用多媒體也不再是空想。同時智能手機軟件強大的功能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包括教學中的問題。
二、手機參與教學中的優(yōu)點
在我們平時的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常常困惑的是,課本上的資源比較老舊和滯后。生物科學已經成為當今進步最快的一門科學之一。如何能夠讓我們的學生獲得最新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從小培養(yǎng)生物科學素養(yǎng)呢?我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身邊的智能手機。下面我有幾個小妙招要和大家分享:
(一)課前預習
班主任一般會在家長會上通過掃碼的方式建立家長群,科任老師也被加到群里。這也為我們生物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學生上課的時間很有限,沒有時間和條件了解最新的生物學知識。因此,生物教師可以在家長群里面發(fā)送鏈接或二維碼,指導學生在課前通過搜索引擎事先熟悉本節(jié)課的問題或相關內容。而同學們獲得的信息有的是真的,有的是未經考證的,有的知識需要查詢其他輔助知識才能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和甄別知識的能力。
(二)利用智能手機點名,提問問題
關于生物學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說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生物學科是理科中的文科。生物學科的學習離不開知識點。因此生物教師也會通過提問知識點,督促學生的學習。以往提問到某個學生的時候,或某道題的時候同學們會有意見或抱有僥幸心理。后來,我在網絡上下載了一個“隨機數”和“隨機點名”這兩個APP,同時將同學姓名輸入到手機中,并將知識點編號輸入到手機中。上課時,先隨機點出學生姓名,再隨機出示問題,根據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激勵。從課堂效果來看,孩子們在課前的背誦很努力,生怕在課上給同組同學添麻煩,知識點掌握的也比較好。
(三)利用智能手機拍攝照片及分享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用手機的攝像頭對準顯微鏡的目鏡。有了一個驚人的發(fā)現。手機不僅僅能夠拍攝到清晰地圖像,而且把照片放到電腦上,還可以對圖像進一步放大。這樣的技巧,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同學們在課上都希望能夠觀察到典型而清晰的物象,這樣就能夠被老師拍下來,發(fā)到家長交流群里。同學們覺著這樣光榮而又自豪。2017年,在通化市中小學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的學生就申報關于用手機拍攝初中生物學所有的顯微照片的課題,同學們的研究性學習項目和成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表揚。
(四)利用形色APP開展教學
生物學科是一門注重調查研究的學科。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就是一節(jié)調查課。以往,我們在上調查課的時候,往往是憑借教師的經驗。但是,我們近期發(fā)現了一款很好的手機軟件“形色”。這款軟件可以拍攝被觀察植物,通過軟件的識別,可以顯示這種植物的名稱。我們再經過簡單的檢索,就可以得知它的分類學方面的知識,我們再將相關圖片打印出來。這樣能夠讓更多的同學了解身邊的植物。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更加高漲了。
(五)運用手機進行翻轉課堂
以往我們農村學校不是沒有好的教學模式,而是教學模式受制于網絡,例如近年來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老師也因為設備的問題,錄制并上傳微課成為了一種奢侈。隨著手機硬件指數的逐年提高,教師可以運用手機和手機架就可以錄制微課。同學們在家就進行初步的學習,利用教師設計的微課提前解決。同時利用“問卷星”等軟件。對學生成績進行了解,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也可以監(jiān)測預習效果差的同學。但是沒有網絡,沒有平板電腦這一切均是空談。
總之,學生在操作電子設備的時候有先天的優(yōu)勢,學生經過簡單的“囑咐”就能完成。而且對于一些手機操作能力較差的老師,學生能夠成為我們助手。教師利用三年的時間就能積累一個微課“片庫”,對老師的職業(yè)成長是大有裨益的。我想我們的學生和大城市的學生在智力沒有什么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教育資源。老師一定要承擔起新時代的責任,助力學生走向成功,以上就是我的經驗分享。希望能夠幫助你。
參考文獻:
邸國英.淺談生物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