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
傳記紀錄片主要以某一人物為中心,展現(xiàn)其特定歷史階段或者一生的生活狀態(tài)、命運遭際和思想發(fā)展,遵循紀錄真實生活、真實人物和真實事件的創(chuàng)作原則。然而從新歷史主義的視角來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既是歷史事實和人物生平的客觀記錄,更是主創(chuàng)團隊運用各種創(chuàng)作素材進行的一種話語言說和想象建構(gòu)。因為主創(chuàng)團隊人生態(tài)度、價值取向、情感定位、社會心理等主觀因素的介入,必將產(chǎn)生新的知識編碼和知識類型,影響到他們對歷史人物的把握和看法。
《葉芝:狂熱的心》(A Fanatic Heart:Bob? Geldof on W. B.Yeats)由杰瑞·霍班(Gerry Hoban)執(zhí)導,鮑勃·杰爾多夫(Bob? Geldof)主演,2016年4月3日起陸續(xù)在愛爾蘭和英國等地上演。在拍攝這部影片的時候,葉芝已經(jīng)逝去70多年,很多相關(guān)的見證人都已湮沒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之中。要在當代愛爾蘭人、世界讀者和觀眾面前,呈現(xiàn)一個豐滿的葉芝形象,主創(chuàng)團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 在宏大的歷史語境中來概括人物的總體特征
傳記紀錄片拍攝之前首先要確定人物的總體特征,主創(chuàng)團隊才能圍繞這一中心篩選創(chuàng)作素材。而把人物放置在宏大的歷史語境中,是概括人物總體特征的一種重要的方式。因為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來審視,人們研究歷史和文學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它們本身,而是要通過闡釋歷史和文學來把握當代社會。因此,只有從當前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去審視歷史,才能對人物的生平、貢獻和地位等做出恰當?shù)膬r值判斷。
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一生創(chuàng)作了將近500首詩歌、30余部戲劇、20多篇短篇小說、民間故事集《凱爾特的曙光》、中篇小說《多亞》《約翰·謝爾曼》、長篇小說《斑鳥》、神秘主義著作《幻象》,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文學批評、書信、日記、自傳、回憶錄、政論文等。1923年,葉芝因“成功地維持了與人民的接觸,同時又保持了最具貴族氣質(zhì)的藝術(shù)”[1]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主創(chuàng)團隊將葉芝放置在英愛殖民與反殖民這一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來加以定位。從12世紀中葉英國統(tǒng)治者踏上愛爾蘭開始,雙方的殖民與抵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17世紀清教革命運動當中,愛爾蘭全島成了英國天主教和新教角逐的競技場。18世紀初,信奉新教的英國國王威廉三世頒布了嚴酷的懲治天主教徒的法案。1801年,英國議會通過英愛合并法案,愛爾蘭成了英國主權(quán)領(lǐng)土的一部分。為此愛爾蘭人在1641-1652、1798、1803、 1867、1916年都發(fā)動了反抗英國統(tǒng)治的武裝起義,希望借此獲得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其后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成立,1937年建立愛爾蘭共和國,1948年宣布脫離英聯(lián)邦,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1996年人均國民生產(chǎn)總值超過了英國。
《葉芝:狂熱的心》這部影片是為紀念愛爾蘭復活節(jié)起義100周年而拍攝的。100年的探索、追求和發(fā)展,愛爾蘭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思想活躍,文化昌盛,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現(xiàn)代、多元、開放、包容的國家”[2]。主創(chuàng)團隊認為葉芝持續(xù)不斷的創(chuàng)作活動,推動了愛爾蘭國民民族意識的覺醒,讓他們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認同。影片一開始就點出了他們對葉芝的看法。葉芝是“最古怪、最勇敢、最不可思議的革命分子,他從未殺生,但他的革命結(jié)出了果實,愛爾蘭精神的革命”[3]。影片的最后,杰爾多夫?qū)⑷~芝概括為 :“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偉大的自由主義者,偉大的革命領(lǐng)袖,偉大的民族主義者,偉大的愛國者?!盵4]在葉芝的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包含著“一個現(xiàn)代、多元、知性的支柱和體系”[5]。葉芝對于愛爾蘭國家的建立,對于未來國家的發(fā)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影片援引葉芝的好友奧利佛·圣約翰·戈加蒂的話說:“沒有葉芝,也就沒有自由的愛爾蘭?!盵6]
作為一個偉大的人物,其一生往往是非常豐富而復雜的。從不同的側(cè)面觀察,將會有不同的結(jié)論。格林布拉特說:“我對我的材料所提的問題以及材料的本質(zhì)均由我對自己所提的問題決定?!盵7]所以主創(chuàng)團隊選擇了愛爾蘭政治和文化這樣一些現(xiàn)實的著眼點,以把握葉芝的總體特征,為傳記紀錄片的選材和拍攝定下了思想的基調(diào)。
二、 以地理空間的轉(zhuǎn)換來串聯(lián)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
傳記紀錄片要注意可視性的生活環(huán)境的紀錄,并以此作為走向藝術(shù)真實的客觀基礎(chǔ)。因為生活環(huán)境既是人物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也是孕育其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良好土壤。只有提供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觀眾對作家真實生活和狀態(tài)的想象。
盡管出生于愛爾蘭的都柏林,真正讓葉芝魂牽夢繞的卻是愛爾蘭的斯萊戈郡。斯萊戈處于愛爾蘭的西北部,瀕臨大海,有著美麗而又狂野的自然風光。這里是葉芝好幾代祖先擔任牧師的地方,也是外公波萊克斯芬的家鄉(xiāng)。主創(chuàng)團隊將鏡頭對準了寧謐的羅西斯岬角、靜穆的本布爾本山、船只穿梭的碼頭、矗立的教堂、仙境般的茵納斯弗利島等。這里既是葉芝童年時代與兄弟姐妹玩耍的人間樂園,也是激發(fā)他文學和藝術(shù)靈感的心愿之鄉(xiāng)。
英國倫敦是葉芝時代整個世界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影片中展示了倫敦繁華的街道、擁擠的建筑、繁忙的泰晤士河、葉芝一家以及他后來居住的幾處住所等。這里的喧囂和煩雜成了斯萊戈神秘、靈動生活的對立面。葉芝曾在倫敦接受小學和中學教育,這里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進化論等各種思想,成了滋養(yǎng)他內(nèi)在世界的豐富營養(yǎng)。
都柏林郵政總局是1916年復活節(jié)起義所在地。葉芝盡管對起義持保留的態(tài)度,卻認為這場起義創(chuàng)造了一種可怖的美,使沉睡的民眾得以在烈士的鮮血中蘇醒。由于是為紀念復活節(jié)起義而拍攝,所以這部紀錄片多次將鏡頭對準了郵政總局,既有外部的總體把握,也有內(nèi)部的細部特寫,而且還有被槍炮肆虐后郵政總局的影像資料可供參考。
庫爾莊園是格雷戈里夫人的家園,同時也是貴族生活的象征。葉芝在這里不僅享有了物質(zhì)上的富足,而且得到了他所需要的秩序、莊嚴和靜穆,擁有了難得的貴族體驗。巴列利塔是諾曼時期的古塔,與庫爾莊園相距不遠,葉芝把它買下來作為夏天避暑的處所。影片拍攝的時候,適逢鄉(xiāng)間洪水泛濫,杰爾多夫和主創(chuàng)團隊只能劃著小船拍攝,煙雨迷蒙,更顯出了古老的貴族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之間的距離。
庫胡林石矗立在都柏林和貝爾法斯特之間。庫胡林被稱為凱爾特的阿基琉斯。傳說他曾與敵作戰(zhàn),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把自己綁在這塊大石頭上,威嚴地站著流盡了最后一滴血。因此紀錄片中所聚焦的這樣一塊石頭,其所凝聚的不光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更是凱爾特人氤氳悠遠的文化氛圍。
阿貝劇院和瑞典王宮。阿貝劇院是愛爾蘭文藝復興的主要陣地,葉芝及其同伴的很多劇作都是在此處上演的。瑞典王宮則是葉芝領(lǐng)取了諾貝爾文學獎,接受世界文化頂禮的地方。在這里葉芝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將愛爾蘭精神化對愛爾蘭和世界文化的影響。
小城羅克布隆恩和本布爾本山下。羅克布隆恩是法國南部的小城,葉芝在這里度過了他晚年的美好時光,也是在這里健康狀況惡化,在女伴們的陪伴之下走向了天國。在本布爾本山下壯姆克利夫的教堂墓地,可以看到葉芝簡樸的墳墓和墓碑,上面雕刻的選自《本布爾本山下》的詩句清晰可見。
地理空間的轉(zhuǎn)換形成了人物活動的線索和時間更迭的線索。通過鏡頭捕捉各種畫面,通過錄音機錄下各種聲音,主創(chuàng)團隊截取了人物出生、學習、成長、暮年等生活 片段。這種追求自然本色的場景紀錄,貼近生活的原貌,是構(gòu)建傳記紀錄片人物的重要方式。
三、 梳理思想發(fā)展脈絡以深化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
傳記紀錄片中的主人公之所以得到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重視,主要是由于其深刻的思想和偉大的功績對民族、國家和人類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傳記紀錄片需要將重點放置在對人物思想和功績的介紹上,揭示特定歷史條件下人物與大眾、民族、國家、人類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
葉芝的思想經(jīng)歷了政治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貴族主義、法西斯主義和世界主義等發(fā)展階段。葉芝出生時,英國已經(jīng)統(tǒng)治和奴役愛爾蘭七百多年。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葉芝的頭腦中主要是阿卡迪亞和東方印度等浪漫主義的荒僻之地。但在1845年到1852年,愛爾蘭的大饑荒激起了民眾強烈的民族情緒。愛爾蘭社會長久蓄積的對英國統(tǒng)治者的仇恨,他所敬仰的政治家查爾斯·斯圖爾特·帕內(nèi)爾、他的導師和前輩約翰·歐里爾瑞、他的戀人茅德·岡等,都讓他不得不關(guān)注愛爾蘭的政治生活。他青年時期常出入當代俱樂部,曾主持1798年起義紀念委員會相關(guān)工作,后來還加入了愛爾蘭共和兄弟會。由此可見,葉芝青年時期居于主導地位的主要是政治民族主義的思想,希望通過政治的、軍事的斗爭,使得愛爾蘭得到獨立和解放。
一次次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武裝斗爭,基本上都是以失敗告終的,這讓葉芝開始了痛苦的反思。愛爾蘭起義失敗的原因千奇百怪,但葉芝意識到最主要的原因卻是未能實現(xiàn)精神和文化的革命,未能發(fā)掘和凸顯愛爾蘭文化的獨特性。為此他和格雷戈里夫人、道格拉斯·海德、約翰·辛格等在愛爾蘭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試圖通過詩歌、戲劇、小說等繼承愛爾蘭悠久的歷史文化,挖掘凱爾特人的文化遺存,讓民眾得到影響和教誨,凝聚起愛爾蘭的民族精神。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葉芝超越了喬伊斯、貝克特、王爾德、蕭伯納,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優(yōu)秀的民族離不開文學,優(yōu)秀的文學也離不開民族?!盵8]
葉芝在思考歐洲文化傳承,在與戈爾·布斯一家、格雷戈里夫人、多蘿西·魏萊斯利夫人等交往的時候,逐步確立了他的貴族主義思想。他認為偉大的貴族世家往往比政府更加明智,因為貴族代表著文明和謙遜,是思想、文化和準則的傳承者。而暴民、商人、資產(chǎn)者、天主教徒等,一般都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缺乏遠見的人。葉芝理想的國度是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庭。面對社會的動蕩和道德的沉淪,葉芝20世紀30年代具有了一些法西斯主義的傾向,希望通過獨裁統(tǒng)治,來重建等級和秩序。這樣的思想后來甚至過渡到對優(yōu)生學的崇拜,認為貴族、藝術(shù)家等應該多多生育,而流氓無賴等則最好不要繁衍后代。
葉芝終身都對神秘主義和無形世界充滿著濃厚的興趣,認為“神秘的世界是他所做、所思、所寫的中心”[9]。他推崇占星術(shù)、煉金術(shù)、諾斯替教、佛教、通靈術(shù)、猶太卡巴拉等各種秘術(shù),而對以理性和邏輯為特征的現(xiàn)代科學非常反感。這些神秘主義的探索和思考不僅給葉芝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隱喻和意象,也讓葉芝的思想變得更加深邃和豐富。葉芝的神秘主義思想其實是帶著極大的包容性,不能夠僅將其看成是怪誕之作,而是葉芝突破凱爾特和愛爾蘭單一文化偏狹,走入更具普遍性的現(xiàn)代、自由、寬容的世界的重要方式。
通過以上這些可以看出,葉芝的思想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有多次的重大轉(zhuǎn)折,體現(xiàn)了人物的精神探索。作為愛爾蘭先知式的存在,葉芝的思想發(fā)展并不是私人性的事件,而是愛爾蘭整個國家和民族公共性的思想演進過程。
四、以講述、訪談和朗誦凸顯人物的當代影響
傳記紀錄片中主人公的影響如何來呈現(xiàn)呢?如果是雕塑家、畫家、建筑師等等,應該有一些實物留存下來,通過對實物的品評,以及與后來作品的對比可以凸顯人物的影響。如果留下來的主要是精神性和思想性的遺產(chǎn),那么講述、訪談和朗誦等是凸顯主人公當代影響的重要方式。
《葉芝:狂熱的心》這部紀錄片中杰爾多夫的講述,在影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線索作用。通過他的引導、游歷和講述,各種時空所發(fā)生的事件、與其相關(guān)的各種人物等串聯(lián)了起來,他的聲音、表情、動作、感受等也加深了我們對葉芝及其創(chuàng)作的認識。除此之外,字幕、同期聲、解說詞等對我們了解葉芝的人生則是很好的補充。這樣客觀、平實、質(zhì)樸、自然的講述和敘述,既可以塑造人物,又可以傳達出主人公的當代影響。
這部傳記紀錄片中還加入了很多的訪談,幫助觀眾理解葉芝的生活和思想。在這部影片中,杰爾多夫?qū)χ麄饔涀骷伊_伊·福斯特(Roy Foster)教授的訪談占了非常大的比重。首先是母親的家庭對葉芝的影響。福斯特認為除了提供富足的生活條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葉芝走進了斯萊戈這樣一個充滿想象的最適合其靈魂生長的地方。其次是葉芝和茅德·岡兩人的情感糾葛。葉芝是文化民族主義者,是要找出愛爾蘭文化的獨特性;而茅德·岡則是政治民族主義者,她要將英國人趕出去,實現(xiàn)愛爾蘭的獨立與解放。再次,福斯特和杰爾多夫還談到了復活節(jié)起義。杰爾多夫認為人最重要的是生命,500人的犧牲是非??植赖膿p失。福斯特卻認為先烈們的犧牲,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這是值得的。第四福斯特談到了神秘主義活動對葉芝的影響。福斯特認為葉芝將其看成是神秘隱喻的工廠,是尋找主題、題材、意象的一種極端方式。他們的訪談中還涉及到葉芝最后10年的潰敗。喬治·穆勒曾說,在愛爾蘭,“一切始于葉芝,也終于葉芝”[10]。福斯特是高度認可這一評價的,因為葉芝的作品和生活促進了愛爾蘭的民族認同。此外杰爾多夫?qū)s瑟夫·奧康納、克里斯蒂娜·奧克利·哈靈頓、萊斯莉·霍爾、安妮·韋斯特等的訪談,讓我們對葉芝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紀錄片中還適時插入了20余人分別或合作朗誦葉芝詩歌的情景。這些朗誦者主要有鮑勃·杰爾多夫、達米安·路易斯、埃德娜·奧布萊恩等。所朗誦的主要是《亞當?shù)脑{咒》《1916年復活節(jié)》《愛的憐憫》等詩歌。鮑勃·杰爾多夫還朗誦了戲劇《胡里漢之女凱瑟琳》中的一個片段。
引入這些講述、訪談和朗誦,把社會各界面對葉芝創(chuàng)作時的表情、聲音、語調(diào)、動作等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思想和創(chuàng)作,另一方面他們的行為本身也是在表達自己的致敬。通過逐一查對,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參與者中有記者、播音員、演員、作家、歌手、大使、歷史學家、畫家、學者等各種職業(yè),來自于愛爾蘭、英格蘭、蘇格蘭等歐洲很多區(qū)域,說明葉芝在西方世界影響是非常廣泛的。當影片觀看結(jié)束的時候,這些人物的講述、訪談和朗誦似乎并沒有停止,而是一直回蕩在觀眾的耳畔、心頭,因此它們對人物的建構(gòu)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結(jié)語
葉芝這一人物形象的建構(gòu),涉及到了不同時空中社會歷史因素的協(xié)商和交換,經(jīng)歷了“區(qū)分、組合、尋找合理性、建立聯(lián)系、構(gòu)成整體”[11]等過程,是“語言凝聚、置換、象征以及與文本生成有關(guān)的兩度修改的歷史描述”[12]。所以,聶欣如認為:“紀錄片基本上是由人們對于素材的態(tài)度來決定的,對于自身外部世界有所敬畏者的作品是紀實的;力圖改造世界、教育他人,使之符合自己對于世界的理解者,他們的作品往往是構(gòu)成的?!盵13]從《葉芝:狂熱的心》這部影片可以看出,主創(chuàng)團隊所持的主要還是第二種態(tài)度。
中華民族正在經(jīng)歷著偉大的復興,當前國家的文化戰(zhàn)略、國家形象的傳播、歷史文化的闡釋等都會涉及到傳記紀錄片的拍攝。傳記紀錄片的質(zhì)量如何,涉及到人物能否起到榜樣和教誨作用,能否承載一個時代的文化期待,能否表達當前國家和民族的自我訴求等很多方面的考量。從這些方面來看,這里所談論的《葉芝:狂熱的心》這部影片,也許會對今后的工作有一些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當然我們在理解影片歷史人物建構(gòu)特征的同時,如何充分尊重客觀事實,避免新歷史主義的解構(gòu)傾向,是我們拍攝傳記紀錄片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帕·霍爾斯特洛姆.“授獎辭”[M]//葉芝.抒情詩人葉芝詩選.裘小龍,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2:5.
[2][3][4][5][6][8][9][10]Gerry Hoban.A Fanatic Heart:Bob Geldof on W. B.Yeats.BBC,2016.
[7]Stephen Greenbulatt.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Chicago:U of Chicago P,1980:5.
[11]米歇爾·???知識考古學[M].謝強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6.
[12]H.Aram Veeser,ed.,The New Historicism.New York:Routledge,1989:297.
[13]聶欣如.“形而下”視閾中的紀錄片本體[J].新聞大學,20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