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琪
(牡丹江師范學院西方語言學院,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西方在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變得頻繁而廣泛,如果不多了解掌握西方禮儀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在交際交往中可能就會引起誤會,甚至影響進一步交流與交往。因此,有必要對中西方社交禮儀的差異有所了解,并通過分析成因增進相互尊重與理解。
英語文化中對很多稱謂是模糊性的,而在漢語中卻是十分清晰明確的,比如英語中稱呼和父親同輩的人均為“uncle”,而在漢語中這個詞代表的人群卻被細分為叔叔、伯伯、舅舅、表叔、表舅、姨夫、姑父等多個稱謂,在中文中如果稱呼錯了會被認為是很不禮貌、很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中國禮儀文化一直強調長幼之分,要求下敬上和少敬老,因此有了老人家、老先生、老伯、大媽等尊稱,但在西方禮儀習慣中卻覺得被冠以“老”字是被認為年歲大了、虛弱老朽不中用了,是一種輕視,是很不禮貌的。在中國,對長輩、師長、領導、年長者直呼姓名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在西方只要非正式場合,相熟的長幼之間無論年齡、輩分、身份高低,都可以直呼姓名,在他們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會引起不滿。
在我們中國,尤其在我們東北,不管熟悉還是不太熟悉,偶然遇到都可能會說 “這是上哪去?。俊薄懊ι赌??”“你在這干啥呢?”甚至很多百姓不分場合就會問“吃了嗎?”這樣問當然不是真正要知道答案,而是一種習慣的、很親切的、大家習以為常的見面打招呼方式,相當于西方人見面說“Hello”或“早上好!”就像英國人見面喜歡說“今天天氣不錯”一樣。但在西方,如果像我們這樣用問話的方式打招呼,他們就會覺得很尷尬、很突然,會認為這是打探人家的隱私或者是一種盤問,會引起他們的不悅。中國人見面一般會行握手禮,尤其在與長輩、上級或貴賓握手時身體會微微前傾和雙手相握以表尊重,這在西方可能會認為是過于卑微卑賤。我們親密的好友相見,右手相握,左右拍打肩膀或相互擁抱是很自然親切的表現(xiàn),但到了英國可能會被認為是虛偽和不真誠的表現(xiàn),會讓人感覺厭惡。中西方在告別時的方式習慣也有很大差別,比如我們中國人在和身體不舒服或病人道別時會關心地說“多喝點水,早點休息!”“多穿點衣服,注意保暖”,聽了會讓人感到很溫暖很貼心。但在西方這樣說,他們很可能認為這是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更習慣于說和聽到“祝你早日康復、多保重”等這種籠統(tǒng)的客套話,總感覺缺少了點我們所認為的人情味。
我們中國人比較重視飲食,“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就是充分的體現(xiàn)。親朋相聚、商務交流、紅白喜事、求人辦事等都喜歡通過酒宴來溝通或表達謝意。在菜品上中國人對色香味俱全的考慮要高于營養(yǎng)的搭配,而西方則更偏重于營養(yǎng)與吸收,過多考慮的是健康。我們中國人親朋相聚,大多地方的人在酒桌上都喜歡熱熱鬧鬧、開懷暢飲,有些地方的人酒到酣處甚至猜拳行令、高歌一曲,體現(xiàn)出熱鬧溫馨、其樂融融的氣氛。而很多西方人用餐時更喜歡安靜優(yōu)雅的環(huán)境,喜歡細嚼慢咽,在進餐時大聲說話或大口吃飯那是很不禮貌的事情。在正式的場合,中國人比較注重就餐的座次,請客方與被宴請方按照職位高低或輩分等都有約定俗成的位置,如請客方職位最高或者最尊貴的人為“主陪”,一般坐在正對門的位置,而請客方的第二位為“副陪”,一般坐在主陪對面,背對著門??腿酥械闹饕宋飸摫话才抛谥髋愕淖髠龋驗橹袊话阏J為“尚左尊東”。而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并且有男女間隔就座,夫婦分開而坐的習慣。中國人由于菜肴特點,彎腰、低頭、把嘴湊到餐具前就餐是很多人的習慣,大家也習以為常,而西方人則認為這是不禮貌,他們則更講究要坐直用餐。在我們中國,酒為助興之物,我們中國的酒文化與西方也有很大差異,尤其是東北人喝酒的豪爽勁頭一上來,要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講究“感情深一口悶”,要喝完白酒喝啤酒,很多人認為只有喝倒才是喝好,不拼酒不勸酒就是不熱情、不好客、不真誠。而西方人尤其在吃西餐時一般不提倡過多飲酒,并且會以征求的口吻問客人是否需要飲酒,一般客人拒絕就不會勉強。
受“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傳統(tǒng)禮儀文化強調以和為貴、天人合一、謙虛謹慎、重情重意,因此不提倡炫耀個人榮譽,要考慮他人感受,要與人和睦相處,把親情、友人、同事情、戰(zhàn)友情、同學情、鄰里情等看得很重;而西方則比較崇拜個人奮斗與競爭,不掩飾自己成功的喜悅、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我們的謙虛在很多西方人看來是不自信,是對自身的否定,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是對他們的不信任和欺騙。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較看重和強調長幼尊卑、尊老愛幼,而西方社會則提倡自由平等和相互尊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每個人都是群體中的一分子,人的一言一行必須符合社會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和大眾群體的期望,因此重視處好人際關系,以誠待人,因此相互傾訴和了解私事是彼此信任、相互關心的表現(xiàn),而西方人則把個人自由和隱私當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此他們更忌諱相互打聽年齡、健康、收入等個人隱私問題。
受長期封建社會制度影響,在我國還沒有哪一種宗教占統(tǒng)治地位,因此總體看是一個非宗教國家,因此禮儀沒有宗教色彩;而西方的基督教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因此禮儀上也表現(xiàn)出濃郁的宗教色彩。這在西方提倡的紳士風度和尊敬女性、保護女性上有所體現(xiàn),而中國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女士的地位是不被認可的,包括當今一些地方還有在家庭來客人女人不能同桌吃飯的封建禮儀。
由于地理環(huán)境和人類發(fā)展歷史等影響,我們中國各省、自治區(qū)、地市,各民族在生活習慣、飲食文化、社交禮儀上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東西方的民族種族在性格上更是存在極大差異,有著各自的特點。就中西方而言,我國人民的性格特點更多的趨于平穩(wěn)安定,更注重他人的感受與評價,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與接收,渴望獲得榮辱感和存在感,因此更愿意主動與他們接觸,對他們表現(xiàn)出明顯的尊重與謙虛,注重和強調“大愛”。而西方人的性格更多地表現(xiàn)出獨立、強悍、外向,競爭意識和征服欲望強,更強調合理范圍內個人的利益,在真理、道理和法理范圍內可能更強調個人的利益獲得和利益保護,他們更多的體現(xiàn)的是“小愛”。
禮儀是社會和諧的融合劑和促進劑,是社會文明的基礎。隨著信息化的迅速普及、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和“一路一帶”進程不斷加快,中西方在各個領域的交流往來越來越頻繁,因此,我們要主動了解西方禮儀文化,用尊重和欣賞的眼光來觀察和看待中西方的文化禮儀差異,以中西優(yōu)秀禮儀文化發(fā)展融合促進世界的和諧與發(fā)展。
[1]任泓璇.淺談中西方社交禮儀文化的差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S2):22-24.
[2]賈霽.從社會禮儀角度看中西文化對比[J].戲劇之家,2017(1):268.
[3]郭雅琴.中西禮儀文化差異漫談[J].中國研究生,2015(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