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丹 馬永雙
摘 要:本文分析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建設要求,提出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應以學習者為中心,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評價體系,搭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平臺,從而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提高課程的利用率和學習效果,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精品資源共享課 學習者 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0(a)-0165-02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旨在促進高校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促進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1]。
1 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主要內容
1.1 建設目標
精品資源共享課在服務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基礎上,將高等學校的各類優(yōu)質課程和教學資源對廣大社會學習者開放共享。與原有國家精品課程相比,其服務范圍從原先的教師擴大到整個社會的學習群體,課程的總體建設目標也從“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轉變成“為學習型社會服務”。
1.2 建設內容
精品資源共享課以教學資源建設為主,課程建設內容涵蓋該課程領域的基礎知識,如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還要包涵課程的實踐知識,如典型案例、基礎技能、綜合運用等,同時兼顧專業(yè)前沿及熱點問題,具有基礎性、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適應性和針對性等特征。
1.3 建設要求
以“服務學習型社會”的建設目標為出發(fā)點,以課程資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為基本要求,以豐富的資源和充分的開放共享為基本目標,注重課程資源的適用性和易用性。(1)基本資源。是指反映課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核心資源,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教案或演示文稿、作業(yè)、參考書目錄以及最重要的課程視頻[2]。(2)拓展資源。是指反映課程特點、適用于所有教與學環(huán)節(jié)、支持課程教與學過程的多元互動的輔助資源,如案例庫、專題講座庫、學科專業(yè)知識檢索系統、試題庫系統、作業(yè)系統、在線自我測試/考試系統以及網絡課程多媒體技術建設的集成應用等[2]。
2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
2.1 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課堂教學設計要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學習者主體意識,注重發(fā)展學習者的能力,而不是被動地、強迫性地接受一些死的知識。比如,教學內容要打破以往課程內容傳統設計方式,從學生認知規(guī)律出發(fā),按知識點進行課程教學內容設計。在教學方法方面,可進行“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傳統課堂教學轉變?yōu)椤熬€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不再是課堂的管理者,而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
2.2 建立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精品資源共享課評價體系
首先,學習者的關注點是課程評價指標的重要依據。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發(fā)展為著眼點,同樣,在課程評價中,更要尊重學習者主體地位和發(fā)言權。在制定評價指標時,要以學習者的關注點為重要參考,以學習者的真實感受為導向。
其次,學習者評論的焦點應成為評價的重點。學習者對某方面的反饋比較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習者對這方面比較關注,學習者普遍關注的問題則應成為課程評價的重點。如學習者對學習收獲表達了強烈的感情,則教學效果就應成為評價的重點;如學習者對教師個人風采表示了極大的興趣,那么教師魅力就應成為評價指標之一。
最后,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引導學習者關注自己的前后學習情況,建立自我對照的自我評價,讓學習者明白自己學的怎樣,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將如何改進,明確學習者的中心地位。
2.3 搭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平臺
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建設,可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平臺。學習者通過線上獨立學習,并在學習中相互合作,通過分析、探索、提問等方法,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相互交流學習、討論,從而實現學習目標。同時,教師在線上輔導交流和線下課堂教學過程中,倡導靈活的教學組織形式,如集體辯論、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團體合作等,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以應用為導向的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設實踐探索
長春師范大學《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課程被教育部確立為首批國家級教師教育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建設項目,并于2017年1月獲得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稱號。通過課程建設,努力為小學科學教師、科學教育學生和其他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網絡共享資源。
3.1 課程創(chuàng)新點
(1)建立以實踐教育哲學為主導的小學科學教學設計課程體系。尊重并強調人的主體精神在科學教育教學中的文化意義,實施個性化、網絡化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習者專業(yè)素養(yǎng)的自主發(fā)展。
(2)形成大學與小學間一體化的課程建設合作機制。建立健全充分尊重師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師生互動交流的評價體系和課程成果呈現機制,促進教學成果的正向發(fā)展和延伸。
(3)探索基于教學案例的驅動式教學新模式。以小學科學實際課堂中出現的典型案例為載體,以任務驅動式教學將小學科學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加以滲透,從而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3.2 課程建設實踐
(1)師資隊伍建設。團隊成員充分發(fā)揮老中青結合、校內外資源互補的優(yōu)勢,不僅沿用傳統的集體備課制和師徒制,還創(chuàng)新性引入了集體觀課評課制、研討沙龍等,促進每位成員教學水平的提高。在課程負責人帶領下,由課程骨干教師、教育技術人員和基礎教育一線教師共同組成項目研究組,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各層面的研究。
(2)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注重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設置多功能教室、微格教室、演示探究實驗室等。以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代替?zhèn)鹘y的教學手段,如開發(fā)在線模擬考試平臺、電子教材和教學案例資源庫等,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師生開展教學觀察與教學研究。
(3)課程配套教材建設。2003年我??茖W教育教學團隊編著出版了我國第一套科學教育教學論教材——《科學教學導論》,填補了國內小學科學教學論的空白,這一教材被教育部列為教師教育課程資源推薦教材,目前已被全國多所高校選用。在此基礎上,團隊成員不斷開發(fā)出富有特色的小學科學課程系列教材,《小學科學實驗的設計與實施》2017年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學科學教學設計》也即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社會影響。本門課程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在??茖W教育專業(yè)本科生,也包括參加職后培訓的一線小學科學課教師,筆者學校承辦的吉林省小學科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課程中就包括了該門課程。隨著科學課教師在線培訓形式的推廣普及和本校及外??茖W教育專業(yè)學生對課程學習的深入,這門課程的影響將逐漸擴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1]8號)[z].
[2] 教育部.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工作實施辦法(教高廳[2012]2號)[z].
[3] 王繼磊.精品資源共享課應用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D].曲埠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