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壯
【摘要】知情權的提出由來已久,作為基本人權之一的知情權,之所以得不到充分保障,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公民個人方面的因素。真正做到確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需要全黨、全社會、全體公民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知情權;公共信息;公平;公開
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已經成為現代民主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勢。黨的十六大報告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提出:“要擴大黨員和群眾對干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jiān)督權?!边@是黨的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知情權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秉h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障?!秉h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鞏固基層政權,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边@些重要思想的提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決心和意愿。
一、知情權的發(fā)展史
知情權(Right to know)又稱為知的權利、知悉權、資訊權、信息權或了解權?!爸闄唷币辉~最早是由美國AP通訊社專務理事肯特·庫柏在1945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出的。庫柏在演講中鑒于政府在二戰(zhàn)中實施新聞控制而造成民眾了解的信息失真和政府間的無端猜疑,因而主張使用“知情權”這一新型民權取代憲法中的“新聞自由”的規(guī)定,這一主張迅速得到眾人的認可。而后,“知情權”一詞逐漸從新聞界流傳到法律界,并被寫入憲法和法律。1946年,聯合國大會第57號決議宣布了知情權為基本的人權,將知情權提高到一個相當高度來認識。強調知情權是聯合國致力于維護一切自由權利的關鍵。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進一步強調知情權:“人人享有經由任何方法尋求接受傳遞信息的自由?!泵绹鴩鴷?966年制定了《情報自由法》,該法規(guī)定了每個人都有得到其應知道的信息資料的平等權利。1976年,美國國會又制定了《陽光下的政府法》。
現今,隨著知情權作為一項獨立權利發(fā)展演變,其處延已不斷擴大,不僅涉及公法領域,而且涉及私法領域。知情權是公民應當享有的重要的憲法權利,國家應當予以充分保護。然而我國憲法和法律并沒有關于知情權的明文規(guī)定,而是通過公民的參政權、表達自由權、監(jiān)督權及國家機關政務公開的原則規(guī)定予以間接確認。
在我國,知情權首先出現在屬于非憲法范疇的普通法律中[1]。1993年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第1款第一次明確規(guī)定了屬于民事知情權的消費知悉權。首次出現“知情權”一詞并作系統規(guī)定的我國法律文件,應是2002年10月14日由廣州市政府頒布的《廣州市政府信息公開規(guī)定》,該規(guī)定第一條明確規(guī)定了首要的立法宗旨就是“為了保障個人和組織的知情權”。關于知情權的概念,通常有兩種提法,即廣義的知情權和狹義的知情權:廣義的知情權指知悉、獲取信息的自由與權利,包括從官方或非官方知悉、獲取相關信息;狹義的知情權僅指知悉、獲取官方信息的自由與權利。
二、知情權是不可克減的基本人權之一
“我要知情”“我有知情權”,不知何時,“知情權”三個字開始成為中國人頻頻使用的時髦用語。作為公民基本權利的知情權,之所以成為人們常掛口中的時髦用語,既有制度的原因,也有公民個人方面的因素。就拿我國現行的《保密法》為例,其在制定上堅持保密為原則,公開為例外,對保密事項規(guī)定得過于寬泛,使得信息的公開權完全掌握在政府機關手中,對政府機關濫用自由裁量權缺乏有效的法律約束。加上一些地方和部門也許從來覺得“知情權”是一個很“虛”的權利,對此不那么認真過;有的為了局部利益,也不愿落實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具體反映就是有些地方和部門的領導干部對公眾知情權的忽視和冷漠。同時,由于公民權利意識淡薄,不去主動爭取知情權,只有在因不知情而使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情況發(fā)生時,才會去向政府部門討個說法。這種慷慨放棄自己權利的做法也是造成知情權保護極其落后的原因之一。
殊不知,在現在這樣一個發(fā)展的時代,公民不僅需要對事關自己利益的決策“知情”,更需要在“知情”中獲得自己發(fā)展的機會,在基本人權之一的知情權得不到保障的情況下,公民的其他權利便無從談起。要知道,政府信息的公開和滿足公民的知情權,不是政府的施恩,而是現代社會的必然,是現代文明重要和必然的組成部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已經成為政府的義務,特別是在緊急狀態(tài)下,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能夠使廣大群眾迅速、及時、準確地了解突發(fā)危機局勢的真相以及相關信息,不僅有助于動員社會成員萬眾一心,同舟共濟,自覺投入到處置和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行動中,而且有利于減少因信息閉塞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有利于遏制謠言的傳播,最大限度地穩(wěn)定人心,維護社會安定。在我國,由于公民因不知情而參與突發(fā)事件的案例越來越多,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因此,確實保障公民應知的知情權,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們應十分清楚地認識到,對知情權的侵害,必然導致對其他一系列基本權利的侵害。當然,知情權是有限制的,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或者公民個人隱私的信息不在知情權的范疇內,依法不予公開[2]。
三、知情權是現代民主的根本要求
列寧曾經說過:“沒有公開性而來談民主是很可笑的?!比嗣裥惺构芾韲业臋嗔?,是以對公共事物的了解為前提的。如果無法獲取政府信息,人民就無法選擇、監(jiān)督政府。然而,我們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視信息為機密,在對許多公共事務的處置過程中,有關部門經常以各種借口封鎖消息,人民群眾的正當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實踐證明,這種管理模式不僅不利于民眾參與社會管理,而且不利于建設公開透明的政府,不利于部門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更不符合現代民主的根本要求。就拿1994年3月發(fā)生在浙江的“千島湖事件”來說,幾名歹徒劫持了一條游船,殺死了船上的臺灣游客、中方導游和船工等共32人。由于未能及時組織對外報道,當地群眾眾說紛紜,以及面對境外媒體,事發(fā)當地各個部門接受采訪時,口徑不一,造成境外一些媒體大肆炒作,惡意攻擊,使我方的善后工作陷入了十分不利的被動局面,也一度使得兩岸關系處于緊張狀態(tài)。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現代階段,只能實行民主制度——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自治制度。國家權力來自人民,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但如果作為主人的人民在參與管理國家事務過程中存在大量不知情,那就談不上真正地參與管理。美國學者艾莫生尖銳地指出:“政府所做的壞事,所參與的邪惡的事情,大部分是秘密干的……倘如事先讓公眾知道并交付討論,它們大概不會發(fā)生,所以我們要以一切事情都應該公開而不該秘密這一前提出發(fā),然后才有必要產生某些例外?!敝闄嗍枪褚豁棽谎远鞯臋嗬叭嗣裼袡嘀浪麄兪谴碚谧鍪裁?,已經做了什么”。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已被視為評價一國民主化程度的標準之一。民主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人權不斷得到擴大的過程,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推進政務公開、廠務公開任重道遠。與人民群眾的預期相比,我們在保證公民的知情權上還有相當大的一段落差。雖然有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頒布,但公民的知情權是否就可以無障礙地實現呢?這不一定。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需要全黨、全社會、全體公民的共同自覺與努力。
同時,還需要大力推進新聞媒體的改革。新聞媒體是公民了解政府信息、社會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由于我國對于新聞媒體的敏感度過度,限制過多,導致了很多新聞最終由政府部門說了算,而政府往往以影響部門形象、影響社會穩(wěn)定、有負面作用等理由不作為,進而致使公民知情權得不到保障。對此,應從憲法、社會發(fā)展視角來推動新聞媒體的改革,保障新聞工作者的采訪權和評論權,以此來間接保障政府信息的公開,監(jiān)督政府部門的信息公開力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權[3]。此外,還應建立起公民知情權的救濟機制。知情權作為一種私權,公民根據自己需求向政府部門了解相關信息,是否提供或提供的信息是否準確則是政府部門的權力,在這種情況下公民的私權往往得不到保障。應加強對公民知情權法學理論的研究,明確知情權的界定,建立起知情權的救濟途徑[4]。同時將公民知情權納入到訴訟體系之中,讓知情權的救濟機制做到有據可循,從實踐上對公民的知情權加以保護。
總之,發(fā)展民主必須同健全法制緊密結合,實行依法治國,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社會主義民主僅僅停留于思想理論這樣的觀念層面,而應通過法治化、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使之落實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實際之中。現代民主落實到社會經濟生活領域便是講求公正、公平的競爭原則,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平,知情是十分重要的條件之一。也就是說,我國國家機關尤其是行政機關的公開化程度必須大大提高,從憲法的角度明確認可公民享有知情權并盡快制定我國自己的信息公開法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參考文獻】
[1]濮恒學.公民知情權的概念及其法律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2(01):23-24.
[2]夏青青.公民知情權的基本理論探研[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31(07):62-66.
[3]孟桂榮,湯海清.中國公民知情權實現研究[J].社科縱橫,2012,27(12):74-77.
[4]胡艷芳,張人民.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知情權的實現[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01):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