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露娟
摘 要:新的課程視角和課改理念下,小學音樂應該加強德育滲透,應該構建濃濃的德育生態(tài),應該和孩子們的品性培養(yǎng)對接起來,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音樂教學新時空。作為音樂教師和大隊輔導員,更應該為學生搭設更多“真善美”的平臺,以此實現(xiàn)音樂和德育的深度對接,讓孩子們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yǎng)和提升。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滲透;人文滋養(yǎng)
有專家言:“當?shù)掠c學科教學融為一體,學校就變成了一個充溢著道德氣息的文化場?!钌橹?,不扶自直,道德的生成就變得自然而然。”[1]的確,當學科教學不再分離,那么,孩子們的道德認知就不再空轉,而是像“鹽”一樣融進了課堂的“湯”中。小學音樂教學亦然。試想如果孩子們總是深陷在模式化的背記旋律和歌詞之中,而沒有人文生態(tài)的涓涓細流流淌其間,這樣的課堂必將是蒼白的、單調的、得不償失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小學音樂教學應該構建濃濃的德育生態(tài),應該和孩子們的品性培養(yǎng)對接起來,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音樂教學新時空。
作為音樂教師,同時作為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我常有機會組織學生進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我發(fā)現(xiàn)僅僅靠口頭理論和單項灌注,很難激發(fā)孩子們熱愛家鄉(xiāng)的興趣、熱情和注意力。但把這一切融入具體的學科教學和具體的情境主題活動中,則不失為高效快捷的途徑。
比如,可以在人音版小學五年級音樂《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的教學中,進行以下德育滲透:
1.課前請幾位學生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于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年代,一農村姑娘給解放軍送糧時所唱)
2.學唱《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鄉(xiāng)間的小路》和《思鄉(xiāng)曲》三首歌曲,特別是學習《思鄉(xiāng)曲》時,由介紹《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作曲馬思聰→《思鄉(xiāng)曲》創(chuàng)作背景后,學唱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曲調,并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自主探索:三首反映故鄉(xiāng)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么不相同之處?(《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贊美;《思鄉(xiāng)曲》——思(懷)念;《鄉(xiāng)間小路》——歡樂、樂觀。)
4.唱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通過“介紹家鄉(xiāng),夸夸家鄉(xiāng)”活動,增進孩子們進一步親近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樸實無華的情感。
縱觀以上設計,可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活動都滲透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的德育內容,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還是那些學生,課堂還是那個課堂”,但課堂不只是旋律,不只是歌詞,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和孩子們的情感對接,和德育對接,歌曲中的旋律“活”了起來,融進了孩子們的情感中。課前尋找關于影片《紅日》劇情資料的行動,創(chuàng)設了與音樂作品相吻合的氛圍。這意味著在課前就要做足工夫,以挖掘相關的德育資源為出發(fā)點,布置一些讓孩子們搜集、整理和思考的自主活動,讓孩子們自己“撥開迷霧,盡快露出一抹希望的亮光”,既拓展了學習資源,也為課堂注入了更豐富的元素。這樣的德育滲透活動惠及學生,惠及課堂,極大地為課堂增值,師生何樂而不為呢?
之后,孩子們的學唱從情感體驗入手,特別是從少年兒童隊隊歌入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原有的印象、經驗和記憶,可以在親近和熟悉中重溫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藉此輕松愉快地走進音樂世界,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下音樂教學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嗎?隨后讓孩子們自主分析曲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到樂曲理不清、斬不斷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就顯得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而最后唱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歌等活動,無不以熱愛家鄉(xiāng)為出發(fā)點,那么,課堂上出現(xiàn)“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觀,也就在情理之中和預料之中了。
作為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還可以把這樣的德育活動滲透在升國旗,學校主題隊會、清明掃墓等活動中,比如可以設計以下活動:
1.組織“愛祖國愛家鄉(xiāng)”主題演唱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的祖國》《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小英雄王二小》等歌曲為基本演唱范圍,適當拓展其他歌曲,激發(fā)孩子們的愛國情感,把德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2.清明掃墓時,讓孩子們講英雄的故事,并演唱《我們多么幸?!芬桓?,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深刻感受到新中國給我們帶來了甜蜜的生活,體會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組織“我與音樂家結對子”“我心目中的音樂家”“音樂家故事演講會”等活動,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間的故事等用演講、律動、歌表演的形式浸潤在孩子們的心中,以此鍛造學生、滋養(yǎng)學生、成長學生。
“教育的當務之急是重構學生積極的人生信條,即人類社會只要一息尚存,真善美的總和就大于假丑惡的總和?!盵2]從這個意義上說,重建“學生積極的人生信條”也應該是課程教學的“當務之急”。作為學校少先大隊輔導員,作為音樂教師,更應該為學生搭設更多“真善美”的平臺,給予了孩子們更多追求真善美的勇氣和張力,以此實現(xiàn)音樂和德育的真正對接,讓孩子們得到多方面的鍛造、滋養(yǎng)和提升。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12.
[2]梁明.人是教育的最終目的[J].教師月刊,2017(2):2.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