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 林 延
現(xiàn)代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道德的教育,正所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個“真”就體現(xiàn)在理性的道德人格上。所謂道德人格,即作為具體個人人格的道德性規(guī)定,是由某個個體特定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的有機結合。理性的道德人格不是先天的,而是人們進入社會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斷地處理圍繞著他本人而發(fā)生的種種道德關系,不斷地進行各種各樣的道德實踐的過程中,被逐漸塑造而成的處變不驚、清醒從容、有所執(zhí)著、敢于擔待的道德人格。
任何人對于社會道德都具有雙重關系:他既是道德的接受者,又是道德的體現(xiàn)者和創(chuàng)造者。就學生而言,在道德生活中不僅可以作既有道德的選擇者、理解者、實踐者,而且還可以作為先進道德的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勇敢地突破舊的陳腐的道德傳統(tǒng)、道德習俗和道德規(guī)范,為新的道德確立開辟道路,用新的道德理想引導人的精神解放和個性自由。魯迅說過,世上本沒有路,只是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成了路。這句話在對道德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中也會而且也應該有深刻體現(xiàn)。
實際上,因為道德人格是一個人長期以來的一種習性,有理性和非理性兩種。作為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處于對道德的探索階段,或?qū)蝈e都屬正常,有道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對,無言。如果錯,那么作為教育者就要有度量去容忍那些不能改變的事,還要有勇氣去改變可能改變的事,這個改變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時付出真心、耐心和信心,然后期待一個完美的結局,不然,就某一事而言可能有人搞得很忙的樣子,結果卻差強人意;最后,就是要有智慧去區(qū)別上述兩種事。認識到這一點,那么就會對以往的道德教育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道德教育對教育者來說,本身是一個在不斷實踐中上下而求索的過程,這過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以往的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往往把“禁止”和“防堵”作為立足點,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fā)展空間,學生個性受到多方不應有的限制和束縛,個性差異、獨立人格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那么這就要求教育者在待人處事中無條件學會“保持克制,學會包容”,因為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人格。
道德教育是一個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接受、將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為自己道德品質(zhì)的過程。教育者應了解學生的需求,理解學生,并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平等的教受關系,摒棄傳統(tǒng)說教、灌輸、強迫執(zhí)行等非理性的教育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思想交流,表達意愿;教育者在適當?shù)姆諊兄笇W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融洽的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總之不斷地相互的互相,以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集體主義思想;摒棄重說教輕實踐的封閉式道德教育方法,不要固守學生易受外界不良影響的陳規(guī)舊律,相反應鼓勵學生大膽地走出去,通過社會實踐來適應價值多元化、信息網(wǎng)絡化的現(xiàn)代社會,提高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
現(xiàn)代教育中的道德人格教育要有所揚棄、有所超越。避免脫離社會生活實際,將道德教育淪為空洞的說教和簡單粗暴的灌輸;避免無視人的價值內(nèi)涵和精神品性,把道德教育變?yōu)楝嵭嫉男袨橛柧毢拖麡O防范。
德育教育不要只注重教育事實的描述、解釋、預測與檢驗,而忽略了對教育事實及其社會條件的批判。德育實際上是一種價值的賦予、形成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而不是一種技術性活動,只關心如何才能達到教育目的,而不對目的本身是否合理進行必要的批判。現(xiàn)代德育教育需要建立良好的機制和量化內(nèi)容。良好的德育機制需要長期的探索求證,而量化內(nèi)容應使受教育者從道理上能接受,情感上能受感染,進而內(nèi)化為個人品質(zhì),外化為個人行動。作為教育者,必須努力尋找德育支點,針對學生的道德需求展開適當?shù)牡掠?/p>
受教育者應不僅具有智慧,更具有情感:學會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交往,能夠面對不同的生存環(huán)境,敢于面對,勇于承擔,一專多能,不僅有這樣或那樣的興趣和愛好,更愿從小事做起,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抱負;還要學會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人類和自然。
關心自己。一個人學會關心自己也就是學會了自愛。關心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反映,關心自己則是對自己生命的理解和尊重與熱愛。盡管他們也遇到困難、挫折與失敗,但他們始終自信而不自卑,堅信總有不期而遇的溫暖,總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關心社會,關心國家。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是注重力量、注重財富、注重對比的文化,這種文化觀以及衍生而出的價值觀也或多或少地影響社會的各層面。學生個性和心理趨于成熟,也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道德判斷、道德分析能力。然而種種社會不良現(xiàn)象也滲透到校園,學生造成認識上的模糊也難免:以為擁有強大的物質(zhì)力量方可能擁有一切,在行為方式上表現(xiàn)出功利主義。作為教育者要讓學生知道現(xiàn)代社會的生活是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它不僅需要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而且還需要他們具有群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具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生活觀念。讓學生關注港澳的回歸和臺灣的必將統(tǒng)一、長江截流,“天路”的建成,中國的飛天計劃,從中猛地升騰起一股民族自豪感。教育學生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自我價值。魯迅說的好: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它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進步。
關心生態(tài)。片面地以經(jīng)濟增長為宗旨的社會教育無疑培養(yǎng)了數(shù)代只顧經(jīng)濟效益而忽略生態(tài)效益的人,把人和自然的對立面推向極端,與建立和諧社會相距甚遠。當前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是要求現(xiàn)在和未來在生活中有一個責任和信任的新倫理。人和生態(tài)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人類社會要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我們將不得不學會與環(huán)境和諧共處,而不是控制環(huán)境。教育學生在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關心真理、關心知識和能力的同時,更要關心國家乃至全球的生態(tài)效益,關心地球的生存條件,并以良好的大局觀、生態(tài)觀、生存危機感約束自己的行為。
最后,德育是一個智慧的過程,也是一個收獲和諧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