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中烏蘭察布分校 金 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紛爭不斷。《三國演義》第四十八回當(dāng)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公元208年,正值赤壁之戰(zhàn)前夕,曹操帶領(lǐng)文武將士陳兵江上。這天夜里,月光皎潔,風(fēng)平浪靜,澄江如練,曹操與諸將士飲酒狂歡,縱論天下。此情此景,曹操來了興致,拿起長矛,在將士面前慷慨高歌。曹操所唱的就是千古名篇《短歌行》。
曹操傳世的《短歌行》共有兩首,其中這一首名氣最大。
先看題目《短歌行》,是漢樂府的一種曲調(diào)名,樂府有“長歌”、“短歌”之分,四字句就稱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題材。
曹操禮遇人才,重用人才,實行“唯才是舉”的政策,曾先后三次下求賢令,先后頒布了“求賢令”、“舉世令”、“求逸才令”。曹操不僅多次下令求賢,而且作了許多求賢詩,大力延攬人才。
1.“三分詩,七分讀”,注意字音和語調(diào)
2.自由讀,體會和揣摩詩歌意蘊
3.指名讀,適時評價
1.如果用詩中的一個詞來概括詩人的情感,大家認(rèn)為哪個詞最恰當(dāng)?
2.詩里“憂”字多次出現(xiàn),作者為什么而“憂”?“憂”的一個還是多個?分別是什么?
人生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樣短暫,“朝露”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有特定的含義,即生命短促易逝。這里用到的修辭是——比喻,表達(dá)了詩人對年華易逝的感慨。
曹操當(dāng)時寫這首詩的時候作者已經(jīng)50多歲了,在古代這已經(jīng)是走到了人生暮年,但自己統(tǒng)一全國的大業(yè)仍未完成,因而發(fā)出了人生苦短的憂嘆。
這種憂愁怎么來排解?“杜康”是一個人的名字,傳說他是我國釀酒的第一人,后來“杜康”就成了美酒的代稱。曹操說可以靠美酒來解愁,這種憂愁真的能排解嗎?李白有詩寫道“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而且后文也有一句證明了這種憂愁無法排解,是哪一句呢?
這8句都是曹操寫的嗎?哪些是呢?只有“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兩句是,其余6句都引用了《詩經(jīng)》中的原話。這里用到的藝術(shù)手法是什么?誰能說說這兩個典故的意思?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衿”是古代人的衣領(lǐng),“青衿”是周朝學(xué)子青色的衣領(lǐng),這是當(dāng)時比較流行的一種時裝,也是讀書人的一種“標(biāo)配”,這里代指讀書人。這本是一首情詩,原意是說我深愛的人啊,你讓我深深牽掛。那么曹操引用這首詩想表達(dá)什么(這里用典的作用是什么)?對賢才的渴慕,正是這些有才識的人讓他牽腸掛肚,思念到今。更為重要的是曹操雖然只引用了原詩的前兩句,卻暗含了后兩句的內(nèi)容。他其實真正想表達(dá)什么?曹操為什么對人才如此渴慕?因為曹操經(jīng)過了官渡之戰(zhàn)(來了許攸),烏桓之戰(zhàn)(來了田疇),認(rèn)識到人才才是取得勝負(fù)的關(guān)鍵。從先軍政治到先才政治,發(fā)揮人才優(yōu)勢。
(2)第二個典故直接引用的原詩的前四句。麋鹿找到了艾蒿(野草),就會相呼相鳴。要是有賢才來投奔我,我一定會鼓瑟吹笙,以“嘉賓”之禮款待他。這里引用這幾句詩想表達(dá)什么?詩人對招賢納士的熱情和禮遇。如果說第一個典故是表達(dá)對賢才的渴慕,那么第二個典故則是表達(dá)對賢才的承諾。其實曹操此言不虛,他赤腳迎許攸的事就是一個明證。
前4句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以明月比喻賢才,以明月不可摘比喻賢才難得。意思是:天下的賢士們啊,我什么時候才可以把你們招攬過來呢?這種求賢不得的憂慮,綿綿不絕。后4句請同學(xué)解釋一下??腿思慈瞬糯┻^縱橫交錯的小路,屈駕來訪。主客久別重逢,歡快暢談,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誼。此處指的是一些主動來投奔曹操的賢士,描寫了賢才既得,喜不自勝,歡樂無窮的情景。“枉”意思是“屈駕”,這里是尊稱還是謙稱?用尊稱表達(dá)了對賢士的真摯與尊重。
前四句是一幅什么畫面?寫景
具體是一幅什么樣的寫景畫面?請同學(xué)描述一下
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烏鴉向南飛去,它們圍繞大樹飛了一圈又一圈,找不到棲身之所。這里用到一種修辭是什么?(比喻)那些繞樹飛翔的烏鴉實際上是指猶豫不定的人才,因為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人們對三國鼎立的局面無所適從,不知道該依附于誰。曹操對這樣的人才是十分關(guān)切的,更是十分歡迎的。詩人希望他們不再猶豫,趕快到自己這邊來。這里的“南”又可以這樣理解:當(dāng)時曹操統(tǒng)一了北方,曹操希望已經(jīng)歸順于南方的賢才也能最終歸順自己。所以曹操不光是歡迎這些猶豫不定的人才,就是那些已經(jīng)依附別人,甚至攻擊過自己的賢能之人,他也能容忍和歡迎。如“建安七子”中的陳琳。
最后4句又用到了兩個典故。
(1)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這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我會像高山不離棄每塊石頭,大海不放棄涓涓小流一樣地對待大家。以山、海比喻自己廣納賢才的寬闊胸襟,表達(dá)了自己發(fā)自肺腑、如饑似渴的愛才心切之情。其實經(jīng)過多年的苦心經(jīng)營,曹操身邊已經(jīng)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士子和軍事人才,如“建安七子”、鐘繇、司馬懿等都是當(dāng)時的佼佼者。但是這里要注意兩個字“不厭”,“厭”的意思是“滿足”。說明曹操仍嫌不夠,而且他對人才的標(biāo)準(zhǔn)是沒有挑剔的。
可見曹操對于人才是多么地渴慕,他那因求賢而生發(fā)的憂愁是多么地深沉。
(2)“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意思是早上我洗完頭發(fā),把頭發(fā)握在手里,打算梳理一下,因為古代男子是留長發(fā)的。但是剛剛要拿起梳子,手下人來報告,有人來了。得,把頭發(fā)發(fā)下,如此多次。到吃飯的時候,剛剛把食物放到嘴里,手下人來報告,有人來了。得,趕緊放下筷子,把食物吐出來,然后穿上鞋子,甚至有時候都穿倒了,所謂倒履相迎,去接見人。
曹操這里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禮賢下士的決心。希望賢才全部歸己,幫助自己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
這首詩胸懷天下,唱出了一代政治家的求賢歌。
這首詩沉雄豪邁,洋溢著積極進(jìn)取的人生追求。
最后,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段朗誦,再次體會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