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鎮(zhèn)尚雅學校 蔡丹青
教育的與時俱進,要求老師們跟著時代的步伐,銘記課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提倡生本教育,注重以人為本的核心素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除了重發(fā)激發(fā)學生善于思考、質(zhì)疑、表達外,更重要的是在課文教學中對學生的導向作用?,F(xiàn)在由于某些原因,很多語文課堂過于注重空洞的理解而忽視了朗讀。認為朗讀是課后學生自覺做的事情甚至讀不讀對理解課文無傷大雅。其實不然,課堂上朗讀課文尤為重要,它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興趣的鑰匙,能使更好地理解課文的精髓部分??梢赃@么說,想要達到“口說為語,書面為文”的大目標,首先得讓學生學會開口讀,讀得有味道,讀得有情感。讀得多了,語感強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也無需再懼怕學習博大精深的語文課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應該重視學生的朗讀培養(yǎng),必要時經(jīng)常做示范,使學生的朗讀更有方向,使學生更加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語文教學中,老師的激情的導讀使有助于學生情感得以感染,投入角色進行課堂學習中。一個好的導入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也是課堂獲得生氣的前提。良好的導入是課堂成功的一半。在教學《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中,為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我開篇以三個句子進行導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于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xiàn)實!中華民族幾代人的執(zhí)著追求,終于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xiàn)實!中華民族數(shù)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于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xiàn)實!”學生在“終于在今天變成美好的現(xiàn)實”這句話的反復誦讀中,使學生明白了祖國今日的榮耀來之不易,來之光彩,來之動人!民族榮耀感逐步上升,情感得以升華,對祖國的崇拜之情也調(diào)動起來。這為下文對文本的分析學習埋下了良好的伏筆,做了穩(wěn)固的鋪墊。接下來同學們高昂的熱情貫穿課文的始終,在課文的理解方面也更加深入。
在語文課堂上,朗讀時是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是學生朗讀是否需要指導?還是任由自己發(fā)揮?答案是肯定的,朗讀的指導非常有必要。因為學生很多時候心理清楚文段的朗讀方法,但是羞于表達情感。如果教師在此時能做一個示范鼓勵的話,學生會更有激情。也能夠在有情感的朗讀中使自己身臨其境,感作者所感,悟作者所悟。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伯牙絕弦》這篇課文時,由于文言文小學生接觸得不多,比較晦澀難懂。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唯一能理解的辦法是通過不斷的朗讀去品味情感。對于古文的朗讀基調(diào),情感,節(jié)奏學生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課文導入后我投入情感,激情背誦全文,果然很快就給了學生一個榜樣的作用。聽了老師的朗讀后,他們讀課文的情感一下子提升了。趁著這個勢頭,我出示課文節(jié)奏的劃分,“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睂W生個人讀,男女讀,全班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越來越投入,節(jié)奏鮮明,語調(diào)準確,仿佛他們就是伯牙,他們就是子期,他們時而上演著惺惺相惜的友誼之情,時而又演繹著一段令人肝腸寸斷的生離死別之苦。在伯牙摔琴的那一刻,朗讀基調(diào)到了高潮。在朗讀中,他們在思考,在揣摩,在領悟,他們仿佛穿越到伯牙的年代,在為這段凄涼的故事感到扼腕嘆息。他們的朗讀聲時而歡快清新,時而高昂激越,時而如泣如訴。他們已然在這樣的讀書聲中領悟到了文章的真諦。
朗讀就是清晰洪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讀出來,它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式和根本之法,也是把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最佳結(jié)合點。古人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讀"的說法?!毒拍炅x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里明確規(guī)定: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寫。蔣仲人先生說:"就學習語文說,朗讀最重要。很多時候,文字單是默默地看,并不能品出主人公純潔高尚的品質(zhì)。唯有把朗讀帶到課堂中,文章的主題思想才得以升華。有些閱讀片段總是能激發(fā)讀者的沖動,使讀者忍不住將它吟誦出口。就像一個人心情激動時想高歌一曲一樣。課堂上,良好的閱讀氛圍的創(chuàng)造有助于學生敢于表達,樂于朗讀,通過朗讀向我們傳達他對文章的理解,對人物的敬佩與崇拜之情。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中華少年》時,我將詩歌的脈絡梳理了一遍,將難點重點講解后就讓學生投入朗讀中??v觀全詩,這是一首結(jié)構(gòu)清楚,過渡自然,氣勢恢宏,情感充沛的文章,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但畢竟它需要較多的激情去表達,剛開始學生個人讀不是很有自信,通過不停的鼓勵,指導,比較,范讀,學生讀得越來越好。不僅能夠自由朗讀,還分角色朗讀,甚至有學生將表情、動作做得很到位,進行表演朗讀。之所以學生能有這些表現(xiàn),是因為他們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了文本,吃透了文本,在他們雄渾的讀書聲中,我感受到他們作為祖國接班人的勃勃生機,感受到他們對祖國深深的熱愛之情和報效祖國的決心。我知道,我的教學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
一位教師,想把課上得透徹,上得精彩,達到教學目標,就必須讀透文本,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確定真實有效的朗讀指導,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實處。朗讀切忌任務式地泛泛而讀,教師也不可只是作為旁觀者,二是應該和學生一起投入到讀書的海洋中,去感受,去揣摩,去表達,這無形會給學生巨大的鼓勵作用。朗讀就如同黑夜的一盞明燈,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如同滂沱大雨中的一把傘,輔助學生度過泥濘之路;如同茫茫沙漠中的一滴甘泉,使學生在晦澀難懂的文字中感到希望所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朗讀,能夠更好地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