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容
1 教材分析
“青春期”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三節(jié)的內容,是上一節(jié)“人的生殖”的深入與延伸。本節(jié)課通過對青春期身體變化和青春期心理變化及其衛(wèi)生兩方面的學習,旨在幫助學生正確看待并健康度過人生的黃金時期——青春期。青春期的心理變化及其衛(wèi)生是本節(jié)教學的難點。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當今學生的身心發(fā)育較早,加上網絡上隨搜即有的信息,學生或多或少已獲取有關的性知識,但通過正規(guī)渠道公開了解卻不多。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力爭幫助學生正面了解青春期性意識萌動的問題,獲得正確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同時,讓學生體會青春期獨立性格形成過程中的矛盾心理,形成尊重父母師長的良好品質。青春期的叛逆及性教育等系列問題是很多家長、教師都困惑的問題。生物學教師利用“青春期”這節(jié)課,把握好尺度地進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尤為重要。
2 教學目標
(1)了解青春期的生長發(fā)育有哪些身體變化及衛(wèi)生;了解青春期的主要心理變化及其衛(wèi)生。
(2)培養(yǎng)自我保健的能力,用正確的方法指導自己健康度過青春期。
(3)通過對青春期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師生之間密切交流,集中精力努力學習,并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
3 教學過程
3.1 寄語和輕松對話,導入新課
青春期既是敏感的年齡,又是敏感的話題。首先教師應當消除學生疑慮,創(chuàng)設輕松的座談環(huán)境,將學生的課桌搬到一邊,只留下椅子,同時讓男女生自由組合安排成每六人1個小組。創(chuàng)設這樣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旨在促使學生打開話匣,說出自己眼中的青春期。
教師用幻燈片展示習近平主席寄語青春的箴言: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教師提問:青春是美好的又是短暫的,讓人滿懷憧憬又時常讓人困惑不安,說到青春期,你想到什么?學生回答:想到古文《勸學》《夜泊水村》;想到歌曲《中學時代》《那些花兒》;想到了電影《那些年》……教師再問:青春期的年齡界限是什么?青春期是從兒童期發(fā)展到成年人的過程,是性生理、性心理與生殖能力進一步發(fā)育的階段。本節(jié)課我們將一起深入了解青春期。
設計意圖:借助習主席勵志的青春寄語,創(chuàng)設輕松的對話環(huán)境,直奔學習主題。
3.2 認識青春期,充分剖析青春期的身心變化
青春期的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每個學生身上都有自己的故事,設計活動讓學生分享彼此的青春期故事,以親身經歷來認識青春期、剖析青春期。
3.2.1 借助圖片,初步感知青春期
教師:在座的同學有的已經步入青春期,有的即將步入青春期。青春期是花季雨季,把握好這個黃金時期是你一生成功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知道自己到了青春期呢?進入青春期,我們的身體會發(fā)生哪些變化?
教師展示學生熟悉的童星出道者張一山、關曉彤、楊紫的童年期及青春期圖片,提問:他們的外貌發(fā)生了哪些明顯的變化?
3.2.2 自主學習,交流青春期男孩和女孩經歷的變化
學生自主學習,通過觀察或回憶自身經歷,說說青春期男女學身體會發(fā)生的變化。小組交流,歸納出男孩和女孩進入青春期身體上的變化。學生會說出自己身上的變化:女生個子長高很多,聲音高而尖,乳房逐漸隆起,長出陰毛和腋毛,骨盆變寬,體態(tài)豐滿;男生個子長高,喉結突起,嗓音變粗,出現(xiàn)胡須,長出陰毛和腋毛,體態(tài)健壯,睪丸、陰莖增大,出現(xiàn)遺精等現(xiàn)象。師生共同提煉出青春期的特點:身高突增;神經系統(tǒng)和心臟肺功能明顯增強;性器官迅速發(fā)育,男孩出現(xiàn)遺精,女孩出現(xiàn)月經。教師播放視頻,學生全面了解青春期男孩和女孩還會發(fā)生的變化。
3.2.3 合作學習,討論青春期的生理衛(wèi)生保健
結合切身體會,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提出想深入了解的問題。
男生討論問題:什么叫遺精?是不是思想不好才會遺精呢?多久遺精一次才算是正常的?
女生討論問題:月經是如何形成的?女生月經期間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痛經時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緩解?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給予適當評價。教師播放視頻,使學生了解什么是遺精、月經及注意事項。教師引導學生:面對生理上、心理上巨大的變化,我們不用感到緊張、害怕,這是成熟的標志,我們應當悅納成熟起來的自我。
3.2.4 挑戰(zhàn)學習,剖析青春期的心理變化
課前安排學生排練小品,通過小品表演使學生思考青春期性意識萌動的問題,體會青春期獨立性格形成過程中的矛盾心理。針對小品情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體會自己對待異性情感態(tài)度的變化。為防止冷場,課前對部分性格開朗外向的學生進行采訪錄制微課,播出這些學生所述經歷,將心理發(fā)育的幾個階段進行簡單介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關注青春期性心理發(fā)育的重要性。教師以科普的方式適度講解,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性意識,并獲得正確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此外,教師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處在青春期的我們對待父母的管教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渴望擺脫父母,又希望得到父母關愛的矛盾心理,渴望獨立自主又心智尚未成熟的狀態(tài)。教師以此為契機,力爭使學生形成尊重父母師長的良好品質,正確處理自己與父母的關系。
3.2.5 拓展活動,青春期你所關心的問題
通過課前調查,教師了解到學生比較關注的一些問題:自己個子長得矮小受嘲笑怎么辦?自己身體長得太胖怎么辦?自己臉蛋長得不好看,能整容嗎?怎么樣和異性正確交往呢?
通過小組討論,發(fā)表見解,學生達到這樣的共識:自己矮小但身手敏捷;好好的臉要挨上幾刀,整容太可怕了;雖然我不夠苗條,可是我是學校鉛球冠軍;自然美才是最漂亮的,而且人要有內涵才美;交友的數量要有度;女生在交往中舉止要端莊、穩(wěn)重、得體、適度;男生更要注意,要從容大方;在交往中要掌握空間分寸。通過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認識:青春是美好的,這個時期我們就像毛毛蟲一樣,要蛻變成蝴蝶,我們要悅納自我。
設計意圖:認識青春期,充分剖析青春期的身心變化是本節(jié)課的重頭戲。教師借助學生比較熟悉的童星青春期身體上的變化,讓學生以旁觀者的角色來感知青春期,避免學生羞于啟齒自身變化的尷尬。通過課前小品排練、課前調查,教師收集了大量與學生切身相關的材料,活動開展起來輕松活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這部分內容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性難題,需要突破的難題是讓學生敞開心扉講出各種青春期身心變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挑戰(zhàn)學習、拓展活動,借助小品表演、視頻等多樣化的形式,逐步呈現(xiàn)問題,旨在讓學生理解接受青春期的身心變化,與異性正常交往、與父母和諧相處。通過討論交流,傾聽同伴見解,將課堂的主體交給學生,這樣比起父母和教師單方的講道理更容易接受,效果更佳。
3.3 正確對待青春期,健康度過青春期
教師講述體育課上本班發(fā)生的小事:上課鈴打響,大部分同學跑到操場集合,只有兩名女生磨蹭許久才來到操場。這時,一位調皮的男生指著她倆喊:“老師,她倆又來例假。”他這一喊,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那兩位女生頓時變得臉色通紅……教師組織學生評析該男生做法,并思考:女生月經期間是不是不能體育鍛煉?學生思考并回答:男生太不尊重別人,對于女生經期的變化不能嘲笑,有需要應當熱心幫助。月經期間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是可以,女生不能借故不上體育課,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鍛煉。
設計意圖:教師以本班發(fā)生的小事,使學生設身處地,根據問題自由發(fā)表見解。這樣既回扣青春期異性交往問題,又指出部分調皮學生偏差行為,引導女生正確對待經期衛(wèi)生保健。
3.4 結束語
教師:青春期是一個既可預設、又不可預測的時期。這個時期正是學知識、長才干、樹立遠大理想、塑造美好心靈的關鍵時期。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在青春期打下良好的基礎,甚至在青春期便取得成就。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少年政治家甘羅,12歲出使趙國使計讓秦國得到十幾座城池;詩人陳子昂20多歲時即成為唐朝文學界名揚天下的文人;列寧在18歲時投身俄國的革命等。人的一生是短暫的,青春期更是短暫。我們怎樣做才能利用好這人生的黃金時代呢?教師學生暢所欲言,樹立遠大理想。
設計意圖:利用偉人的事例使學生的感情升華,引導學生面對未來,進行理想教育。
4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通過大量前期準備,教師查找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發(fā)育的圖片視頻,設計調查,錄制微課;學生排練小品,完成前置作業(yè)。教師借助充足的課堂素材,輕松消除學生對青春期生理及心理現(xiàn)象羞于啟齒的感覺;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挑戰(zhàn)學習層層推進,引領學生感知——認識——剖析——正確對待青春期??v觀本節(jié)課的始終,教師對學生急于求知又羞于啟齒的問題,巧妙地安排成“劇中人”來呈現(xiàn),將青春期“當局者”的學生置于“旁觀者”的角色,以評價劇中人和事的姿態(tài)客觀剖析自身問題。這樣可以順利達成預期目標,幫助學生正面了解青春期性意識萌動的問題,獲得正確處理相關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會青春期獨立性格形成過程中的矛盾心理,形成尊重父母師長的良好品質。
經過上述一系列活動的設計,教師使課堂變成開放式,使主流觀點自我生成,給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發(fā)展的廣闊空間,不但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培養(yǎng)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和方法,使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成為學生的自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