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特殊教育學校 劉丹丹
看準“融合”,需要一腔“海納百川”的胸襟,否則,只能是井底之“蛙”,只窺一“斑”?;谶@樣的“情懷”出發(fā),就不難發(fā)現(xiàn)“融合教育”的要義:指打通“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之間的隔閡,建立、健全兒童和特殊需要兒童共同發(fā)展的教育制度,最終達到“每個孩子都能健康發(fā)展”的目標。傳統(tǒng)意義里的“隨班就讀”“跟班走讀”“送教上門”已經(jīng)是一種“為特殊需要兒童爭取更多受教育機會”的美麗嘗試,但“融合教育”才是真正“基于教育系統(tǒng)本質革新,直抵兒童生命真實拔節(jié)”的壯闊大道。
智障兒童的生存狀況令人堪憂:由于智力低下、行為障礙明顯,加上來自社會的冷漠和歧視,生活中心靈的創(chuàng)傷、自尊心的缺失等使智障兒童的生存能力受到影響,甚至喪失生存的信心。所以,“融合”需要純美喚醒、智慧共識,更期待孕育出一條有效的實踐途徑。
筆者發(fā)現(xiàn),基于“生活需求”的“生存教育”研究能夠很好地培養(yǎng)、提高智障兒童的生存能力。首先,以“實踐活動”的形式推進能讓學生親身體驗、積累直接經(jīng)驗;其次,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背景之中,激發(fā)了孩子以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第三,生活化模式給了智障兒童最寬松的交流環(huán)境,最真誠的交流對象,情感發(fā)展也就逐漸通暢。
于是,實踐“融合”的脈絡變得明朗:以“生存教育”為主題,以“實踐活動”為途徑,以“融合教育”為理念,心向“真融合”,情往“真實踐”。
教學目標是任何教育活動的驅導,為活動實施、過程評價確定了“指標”。“融合教育”中的教學目標必然需要分層制定、分類制定、合理制定。清晰、準確的目標既能實現(xiàn)智障兒童順利完成活動內容,更能幫助他們找回“生存的自信”。
調查發(fā)現(xiàn):智障兒童很少獨自外出,有的甚至被“禁錮”多年,長期被“束縛”的他們根本不熟悉街路,更不要說“觸摸”生活,在社會上生存?!敖致穮⒂^團”的組建,大膽地將課堂移至街路,領著孩子穿馬路,過大橋,讓他們親身體驗“‘人行道’在腳下,‘紅綠燈’在眼前,汽車卡車在中間”的街路特征。
教學目標融合策略:應充分考慮智障兒童的認知特點,制定適宜的目標,如初步認識“紅綠黃指示燈”“人行道,靠右行”“紅燈停,綠燈行”等交通常識。只有以“孩子的需要和發(fā)展為中心”制定目標,才能讓他們更順利地從封閉的課堂走進嶄新、立體的世界,才能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在“融合氛圍”中獲得存在感、成功感,為下步學習作好鋪墊。
同伴交往是智障兒童感知社會交往的初始階段,所以,幫助他們確定一個知心朋友,建立穩(wěn)定的交友圈、游戲圈,會讓他們更輕松地找到傾訴的對象,找到交流的朋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發(fā)生的情景,幫助智障兒童尋找游戲伙伴,鼓勵他們多結交新朋友。比如在教室里開辟“玩具世界游戲圈”,發(fā)動孩子從家里帶來心愛的玩具,為他們提供交往的機會。
教學目標融合策略:可制定為“能夠與同伴共享玩具、互換玩具”“能夠安全地玩玩具”“能夠稱贊別人的玩具”等。教師要及時表揚那些主動與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兒童,促使智障兒童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關系,肯定積極的人際交往情感。
實踐活動離不開分組,這既是活動有序進行的保證,也是讓智障兒童獲得充分體驗的前提?;顒臃纸M應該根據(jù)活動主題的不同而相應調整,如根據(jù)教學目標層次、活動主題、兒童性格等進行劃分。劃分時尤其要關照普通兒童與特殊兒童的互補、共贏策略,最終實現(xiàn)“零距離”的融合。
教育者在教室里開辦班級“模擬交易會”,孩子們嘻嘻哈哈,聚集在一個個布滿五彩氣球和鮮花裝扮的“小商店”,選擇、購買著商品。有琳瑯滿目的文具、孩子們喜愛的玩具、噴香四溢的美食……其實,這些所謂的“商品”都是事先準備、定好價錢的,買東西所用的錢幣也是用標明數(shù)字的小卡片代替的……
(1)活動分組融合策略。在分組時,可以按照“買賣雙方”進行分組,可以按照“食品、學習用品等”進行分組,可以按照“銷售者、采購者、采訪者、督查者的身份”進行分組等。智障兒童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模擬情境中分組學習要比在課堂上單一的講授學習來得放松、活潑,積極性也被大大提高了。這一過程中,孩子們既鍛煉了與人交流的膽量和能力,又認識到“互助”的意義,這也是“融合”的重要內涵。
(2)評價分步:過程確認,助力“成功感”。活動過程中、活動結束后的評價,是“融合”能否真正深入、真正推行的關鍵。智障兒童的特點決定,評價不能怠慢,不能滯后,他們比普通孩子更需要溫暖的、準確的提醒與關照,這也是他們進一步融入集體,深入學習的前提。
(3)真實購物:過程中詮釋“交往=生存”。購物是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智障兒童由于先天性的大腦發(fā)育遲緩,語言表達能力的缺陷,他們在購物的過程中,總處在劣勢的位置,被玩笑、被捉弄、甚至被坑騙。教會他們在購物時充滿自信,沉著穩(wěn)定,開動腦筋,能幫助他們很好地生存于社會。
鏡頭1:來到超市,同學們沒有一個個大聲喧嘩,懂得文明購物。他們找到老師指定要買的物品,就輕拿輕放。最后,大家來到收銀臺結帳,他們一個接一個排隊,跟收銀員禮貌對話,做文明顧客。通過超市購物的活動,同學們把平時所學一一展示,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受到了超市工作人員和顧客的嘖嘖贊嘆。
(4)過程評價融合策略。第一,肯定孩子排隊、保持安靜;第二,表揚孩子輕拿輕放、禮貌對話;第三,肯定孩子能夠買到指定物品,能夠使用貨幣。
問路的過程也是“生存教育”的必要內容。它對于正常兒童來說并不困難,似乎就在嘴邊,想問就問。而對于智障兒童而言,長期埋藏在他們內心深處的自卑、膽怯就如一個瓶頸,制約著他們問路的勇氣。打開智障兒童的自閉之門還是需要把他們置身于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去學習。
為了讓智障兒童在問路時找到自信,教師可以把問路的范圍縮小在班級之內,讓他們先向自己的同伴問路,這樣既保證了學生的安全,又達到了訓練問路技能本領的目標要求。接著,教師就可以大膽地讓學生走向校外,布置一些附近的地點要求他們去向路人詢問,教會他們遇到陌生人時不要慌張,勇敢地面對一定會得到滿意的收獲。
過程評價融合策略如下,(1)肯定孩子說出想去的地方;(2)肯定孩子問到了路的走法;(3)肯定孩子在生活中問到了路線;(4)肯定孩子完成了全部的“問路”實踐內容。
“生存”主題活動僅是“融合教育”大實踐里的細微縮影,也是實現(xiàn)“真融合”的妙美途徑之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期待和需要的不僅僅是實踐中的“微嘗試”,更亟待推進的是教育思想的融合,教育體制的融合和教育大愛的融合。相信,“融合”必將深居人心,“融合教育”必將大道其行,只有懷揣合作的姿態(tài),修煉接納的胸襟,“融合”才能成為教育革新之路上的耀眼潮流,翹首而行,風姿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