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英
[摘要] 目的 探討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應用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齡≥60歲)80例,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模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協(xié)同護理模式治療。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 結果 護理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生活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應用可顯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況,提升其生活質量與自我管理能力水平。
[關鍵詞] 協(xié)同護理模式;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8)34-0148-04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預后差,病死率較高[1],多見于老年患者,該病的發(fā)生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況與生活質量[2]。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時間為目的。協(xié)同護理是一種常用的新型護理模式,強調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性,發(fā)揮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家屬協(xié)同護理作用,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而改善其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3]。本文應用協(xié)同護理模式,旨在研究其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發(fā)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診斷與治療指南》中關于慢性心衰的診斷標準[4];②年齡≥60歲;③患者知情,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意識不清楚者;②語言溝通、認知障礙者;③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 60~82 歲,平均(67.6±5.3)歲;心功能Ⅰ級7例,Ⅱ級 11 例,Ⅲ級14 例,Ⅳ級8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 62~84 歲,平均(70.2±5.7)歲;心功能Ⅰ級5例,Ⅱ級12例,Ⅲ級14例,Ⅳ級9例。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倫理協(xié)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模式治療:(1)入院進行健康教育、心理評估;(2)檢測患者各項生命指征;(3)保持病房空氣流通, 定期進行消毒殺菌;(4)指導患者飲食、鍛煉。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協(xié)同護理模式治療:(1)評估患者:入院時由主管護士和患者及患者家屬交談,介紹病區(qū)相關制度及注意事項,從而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及時了解患者病情、身體狀況、心理狀態(tài)等,并依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制訂合理的協(xié)同護理計劃;(2)心理指導:由于疾病的影響,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容易產(chǎn)生焦慮、恐懼、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溝通,鼓勵其說出內心感受,耐心傾聽,教導他們一些調節(jié)心態(tài)、穩(wěn)定情緒的方法,組織患者觀看疏導心理類的短片,以減輕其負面情緒,增強患者自信心。同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家屬進行交流,讓家屬們及時了解患者病情、心態(tài)變化等,使家屬給予患者感情支持;(3)指導體征檢測:治療期間認真指導患者和患者家屬測量患者體征如血壓、心跳、脈搏、體重、血糖等,如發(fā)現(xiàn)意外情況立即告知醫(yī)生;(4)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心力衰竭相關知識手冊并講解其中重要內容,指導患者健康飲食(多食用含維生素豐富的果蔬以及合理食用一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合理用藥、自救常識、適度的運動等。患者出院后第 1、2 周進行門診隨訪,1、2、3個月后進行電話隨訪。
1.3 觀察指標
觀察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等指標的變化情況。(1)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分。兩個量表均為20個條目,得分越高則為患者的心理狀況越差[5-6]。(2)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進行評分,主要有自護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4 個維度,得分越低則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差[7]。(3)生活質量:采用健康測量量表(SF-36)進行評分,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精力、精神健康、身體疼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7個維度(各100 分),得分越低則為生活質量越差[8-9]。
1.4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 SPSS20.0 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焦慮、抑郁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2.2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自護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得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的自我管理能力各維度評分均較護理前升高,且觀察組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2.3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兩組的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精力、精神健康、身體疼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得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3 討論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癥,患者會出現(xiàn)四肢乏力、呼吸困難及體液潴留等癥狀,該疾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等特點,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fā)生概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0-11]。有關研究顯示,老年人為該疾病的特殊多發(fā)人群,與老年患者年齡較大、缺少親人的照顧、自我護理能力較差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老年患病者易產(chǎn)生不良的負性情緒,生活質量也會明顯降低,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會進一步加重心功能障礙,使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加重病情[12-13]。因此,臨床上應探討一種全面的護理方案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減輕負性情緒,提升生活質量,從而控制病情進展,減輕癥狀,加快患者康復。
以往臨床所運用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各方面都較為簡單,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14]。協(xié)同護理模式是由奧瑞姆(Orem)自我護理模式發(fā)展而來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不僅優(yōu)化護理的內容,也提升醫(yī)護人員的護理職責和能力[15-16]。其以責任制護理為基礎,利用現(xiàn)有的人力資源(醫(yī)生、護理人員等)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心理指導、體征檢測指導,同時引導患者正確飲食、用藥、合理運動等[17],以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18],充分激發(fā)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19],同時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護理之中,讓他們起到很好的監(jiān)督、調節(jié)和穩(wěn)定患者情緒的作用[20-25]。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協(xié)同護理模式的觀察組在護理實施后,自護能力、自護責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識水平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該模式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有關研究[21]也證實,患者得到的社會支持(護理人員支持、家屬支持)越多,其自我管理能力也會相應的變強。協(xié)同護理模式通過入院時與患者溝通,根據(jù)患者具體狀況制定不同的護理措施,雙方建立起了良好的護患關系,有助于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情緒,對病情的控制和后續(xù)治療也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護理實施后焦慮、抑郁得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且護理后生理功能、生理職能、精力、精神健康、身體疼痛、社會功能、總體健康等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協(xié)同護理模式能夠幫助緩解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有效控制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從而改善生活質量水平。
綜上所述,協(xié)同護理模式相比較傳統(tǒng)護理模式有明顯的優(yōu)勢,體現(xiàn)了醫(yī)護人員、患者和家屬在各方面的協(xié)同作用,能夠充分調動患者及其家屬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進而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且能夠有效地改善焦慮、抑郁情緒,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積極促進作用,值得將其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
[參考文獻]
[1] 王子迎,米冬花,王水蓮,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管理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7, 52(4):431-435.
[2] 曹明節(jié),劉淑萍,梁燕儀.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焦慮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2,15(3):257-259.
[3] 王新歌,樊少磊,韓晗.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3):207-209.
[4] 趙黎.運動康復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河北醫(yī)學,2017,23(6):1052-1055.
[5] 周秋利.優(yōu)質護理干預對胃腸外科患者SAS和SDS評分以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2):309-312.
[6] 戴霞玲,馬彩艷.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及SAS、SDS評分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24):148-154.
[7] 顧紅瑛.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心理狀態(tài)、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3):22-24.
[8] 李巖,李靜,魏紅紅,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狀態(tài)、自護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yī)學,2016,27(20):3433-3435.
[9] 黃秀霞,黃鎮(zhèn)奎,陳小微.運動康復路徑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14,13(4):34-37.
[10] 董艷.綜合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作用探討[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7,55(20):151-153.
[11] 高麗紅,于爽,劉欣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感受負擔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6,13(8):592-596.
[12] 李芳華,劉國杰,祁小紅,等.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5,30(19):14-34.
[13] 胡永瓊,鄧云霞.出院計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4):531-534.
[14] 馬巧燕,李月飛,童艷青.協(xié)同護理對高血壓病患者用藥依從性及療效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3):1235-1236.
[15] 孫彩霞,唐寒.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積極度與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12(18):1670-1671.
[16] 姜淑霞,程建云,牛琴,等.協(xié)同護理模式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7(2):241-247.
[17] 李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彈性對生活質量影響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16,16(3):307-310.
[18] 李雪玉,王建榮.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10):1257-1259.
[19] 唐梅芳,阿依夏木古麗·沙得爾,楊韻歆.HtoH連續(xù)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用藥依從性和再入院率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9(17):24-26.
[20] 肖萬玲,易云蘭.延伸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3):68-69.
[21] 尚劉文心,沈美芳,陳文瑤,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癥狀管理自我效能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674-679.
[22] 李雯.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衰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8,(22):81-82.
[23] 黎春妮,吳伊莎,吳燕麗.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8, 8(10):148-150.
[24] 韓旭,張云明,徐蕾.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7,(29):159-162.
[25] 張小蘭.舒適護理干預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7,(23):185-187.
(收稿日期: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