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城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柳泉鎮(zhèn)中心中學,江蘇 徐州)
在科技與經濟高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學生如果不懂信息技術,那么其在將來勢必無法有效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從而會被社會所淘汰。更何況,信息技術這門科目是與學生中考掛鉤的,所以,即便只從這一點去看,學生也有好好學習這門科目的必要,當然,教師也必須要對這門科目的有效性予以充分重視。為此,本文從分層教學的角度,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開展進行了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分層教學,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基于學生的學習水平,采用不同的但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指導,以使各水平層次的學生均能獲得最大水平的能力提升。具體來說,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水平、能力特點、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之上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教學目標,與此同時,還應注意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施以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這樣一來,才能使各個學習層次的學生均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有所收獲。此外,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還應密切關注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的心理變化以及他們在智力水平上的差異,并基于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以便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讓所有學生都能有效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同時又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相應素質的提高。
對學生進行分層是開展有效的分層教學的前提。那么,究竟如何合理地對班里的學生進行分層呢?對此,教師不妨先對班內學生的個人情況進行調查和了解,如他們平時喜不喜歡玩電腦?他們的家里是不是有電腦?等等。初步掌握了學生的個人情況以后,教師還應在實際的教學中注意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然后基于其漸漸顯現(xiàn)出的分化現(xiàn)象,將其分成A、B、C三個層次,其中,A層次的學生是尖子生,這類學生往往愛電腦,并且能夠主動、積極地去自主學習電腦知識,也正因為此,這類學生的基礎知識往往比較扎實,而且理解能力強,同時還具有不錯的實踐能力;B層次的學生為中等生,這類學生具備一定的電腦知識,而且學習能力還不錯,不過其在學習電腦上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總是習慣于被動地聽教師講課;C層次的學生為后進生,這類學生的電腦基礎比較差,理解能力較低,并且學習電腦的興趣也不高,也正因為此,其在日常的教學中總是會表現(xiàn)得較為消極。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是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分完層后,還應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隨時對其層次做出調整,以幫助其更好地學習。
對教學進行分層是實現(xiàn)分層教學的具體途徑,一般來說,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分層:
(1)分層教學之目標分層
在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之前,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并依據(jù)教學大綱,分別為A、B、C三個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但具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A層次的學生需要基于基本知識的掌握,不斷提升實踐操作能力,為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著重對其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操作技能進行培養(yǎng);B層次的學生也需要對課本上基本知識進行掌握,與此同時,還要適當提升實踐操作能力,其最終目標只需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即可;C層次的學生應著重去夯實基礎知識以及技能,并基于此,不斷嘗試著突破自己。
(2)分層教學之教學分層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基于學生的學習層次,開展形式各異的教學活動,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有所收獲。舉個例子,在學習《演示文稿設計與制作》的時候,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進行相關操作:針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為他們設定一個主題,然后讓他們圍繞這個主題自行設計和制作演示文稿;針對B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出其主題以后,再為其提供相應的文本素材和圖片素材,然后引導他們通過整合的方式去制作演示文稿;針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先給他們一個已完成的演示文稿,然后為他們布置一些修改任務,如更換演示文稿中的字體、圖片,或者基于該演示文稿,在其中添加一些別的內容等。
(3)分層教學之評價分層
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也應遵循“分層”的原則,針對A層次的學生,教師除了要對其能力予以肯定與表揚以外,還應適當向其潑一盆冷水,以促使其在后續(xù)的學習中能更加謙虛認真;針對B層次的學生,教師應注意為其指明未來的學習方向,并對其提出鼓勵,以激勵其奮發(fā)向上;針對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多對其提出表揚,少對其進行批評,要注意及時肯定其進步,哪怕只有一點點。
總而言之,教師基于分層教學法授課,能夠有效激發(fā)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兩極分化。本文主要針對分層教學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希望文章中所涉及的內容能夠給其他信息技術教師帶來一些啟示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