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賓王幼兒園 朱燕晴
“教研是活動的源泉,是教改的先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幼兒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科研已經成為幼教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園對園本教研也是非常重視,以各年段特色為主的園本教研活動在各年段開展,在園本教研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先導式”教研是指針對主題活動與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提出對環(huán)境設計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教師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組合,每組推選一位組長組成“先導小組”方式。在實踐的過程中組長帶動更多教師去認識,從而引發(fā)教師自覺實踐新理念,尋求新思路,最后達成各自的共同進步。
在自由組合之前,首先有年段組長進行組織討論,在征求每位教師的同意下,各班自行創(chuàng)設形成各班特色的自然角。如語言區(qū):大2班與大4班組合,并推薦吳老師當組長;科學區(qū):大6班與大8班組合,并推薦張老師當組長;數學區(qū):大1班與大3班組合,并推薦王老師當組長;美工區(qū):大5班與大7班組合,并推薦樓老師當組長。
材料的制作必須美觀、實用、精致,每班顏色不同一式8份,各“先導小組”成員聽從組長的分配工作,創(chuàng)設區(qū)域前進行集體商討,得出結論后進行制作,制作好后寫出操作的方法。
語言區(qū):大2班和大4班老師討論后設計了十二生肖、看圖說話、說量詞、畫名字、百家姓、反義詞等并由組長分配工作。
科學區(qū):大6班與大8班老師討論后設計了比較輕重、沉與浮、學習測量、有趣的指紋、認識國旗、認識星球等。
數學區(qū):大1班與大3班老師討論后設計了連連看、哪兩張一樣多,認識整點與半點、數的分成、數字拼圖等。
美工區(qū):大5班與大7班老師討論后設計了編織、創(chuàng)意碟片、創(chuàng)意瓶子、創(chuàng)意紙筒、創(chuàng)意碟片、創(chuàng)意扇子等。
在各“先導小組”完成材料的基礎上,每個班的風格不同,制作的墻面的風格也不同,因此各班根據自己班的風格對墻面加以完善,覺得材料不夠充足可自行增加。以“先導小組”的方式,引發(fā)了教師開動腦筋,積極開展思維,進行探索,讓知識變成能力,引起了教師極大的興趣,不僅創(chuàng)設美觀、實用、精致,也讓區(qū)域創(chuàng)設更豐富、更具有吸引力。
集體備課是指教師在課堂活動之前,由年級組教師集體研究、討論活動內容,主要從活動目標、活動過程、活動細節(jié)、活動方法四個方面加以研磨,幫助教師提高備課質量,進而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對活動工作進行全程化的教研活動,同時可以使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最大限度地帶動新教師,發(fā)揮作用,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是全體老師共同提高的一種教研方式。
每位教師每周備一節(jié)活動課,但每周備課的領域不同,在集中備課前安排每位教師進行某一指定內容的活動設計方案的構思。主講教師在每周集中備課前對自己備課的內容精心準備,根據幼兒情感現狀、知識、能力基礎、心理特點、因材施教,著力于幼兒自身發(fā)展的基礎上,明確每節(jié)活動的活動目標、重難點,形成初稿,并備出詳細的教案。
(1)每周四中午開展集體備課討論,由組長或主講教師簡述活動設計方案,有年級組長組織集中研討,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設計方案進行討論、評價、取舍,必要時對重點環(huán)節(jié)詳細演示、模擬,盡量還原到真實課堂,從幼兒的角度分析可能遇到的困難,采取相應策略。
(2)在集體討論后,主講教師按討論的結果撰寫第二稿,以電子稿的形式上傳到網絡供大班段教師使用參考。
(3)對教案進行個性化處理,由于每位教師每周備一節(jié)活動課,所以其他的活動進行共享,但必須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和活動風格對其他教案進行個性化處理,吸收他人成功的經驗,如果認同他人的教案,則不必浪費時間,重復抄寫。如果有不同見解,則可以直接補充在修改方案欄內,從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案。
(4)每周教師必須對自己備課的內容進行課后反思、有不足之處進行再次修改,最后定稿,由組長統一整理匯冊。
集體備課彌補個人備課的不足,使教師吃透教材,了解幼兒的實際,使活動富有針對性,有利于教師之間的團結,同時減輕教師的壓力,提高教師備課的積極性;并有利于經驗缺乏的教師快速成長,提升每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備出更多高效的活動設計來。在這種備課模式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教師認真鉆研、深入研究,教師的教科研水平無形中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