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廈門市天安小學(361000) 柯曉珊
科普題材的文章在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中占了不小的比例,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兩個不可或缺的任務。一是給學生普及科學知識,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這是“得意”。二是承載著發(fā)展學生語言、鍛煉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語感的任務。這是“得言”。低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對科普文章興趣高漲,但是教師在教學時,卻往往陷入普及科學常識的窠臼,忽略了語文味。2011年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是實踐性的課程,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崔巒老師說過:“語文教學要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上做文章,絕對不能割裂,要‘既得意又得言’?!比绾瓮诰蚩破疹愇恼碌恼Z用資源,做到既得意又得言呢?
對科普題材的文章,教師應敏銳地找準語言文字的訓練點,思考文本的表達方式、表達特點。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第一學段的語文教材中,科普類的課文一般都會通過細致的敘述、生動的語言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常識形象化。
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比尾巴》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會引導學生按照文本的設問句來仿寫:“誰的尾巴____?______的尾巴_____。”這是一個不錯的語言訓練點。如果在訓練之前能再深入品味、琢磨語言,學生的收獲就不僅僅是這個句式而已。
師:小朋友們,剛才我們說到這首兒歌用的是一問一答的形式,很有趣。如果老師把課文這樣換一換,你們讀讀看,比較喜歡哪一句?
出示:誰的尾巴像傘?松鼠的尾巴像傘。
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生:我比較喜歡第二句,第一句我讀著讀著,感覺不那么有趣了。
師:老師的這一句和課文的那一句說的意思都一樣,但課文的句子有趣在哪兒呢?現(xiàn)在請男女生分別把這兩句和前面的句子接讀,看看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男生讀:“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像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像傘?!迸x:“誰的尾巴長?誰的尾巴短?誰的尾巴好像一把傘?猴子的尾巴長。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傘。”)
生:我聽出來了,我覺得女生讀的句子比較好聽,像一首歌似的。
師:是的,課文中的句子讀起來順口、好聽,朗朗上口,這就叫“押韻”。
以上教學片段,通過對比句子,引導學生品味、琢磨文本表達的押韻特點,不但有利于記誦,而且也讓學生體會到文本表達的妙處??上攵诮酉氯シ聦懢涫降沫h(huán)節(jié)中,學生的“依葫蘆畫瓢”便有了更清晰表達的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痹诘谝粚W段的科普文中,有不少科普童話,非常適合分角色朗讀。在教學中,如果能抓住“讀”這一主線,不但能讀出語文味兒,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悟文章表達的情感。請看《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學片段。
(教師播放《小壁虎借尾巴》的無聲電影)
師:這部影片這么好看,可惜就是沒有聲音。電影公司正想要招聘配音演員,我們班的小朋友想要報名參加嗎?
(學生紛紛舉手報名。教師指名一個學生帶著小壁虎的頭飾上臺表演)
生:(飾小壁虎)今天真倒霉啊,被蛇咬住,我一掙,尾巴斷了。(沮喪樣)沒有尾巴,多難看??!我得想辦法借一條尾巴。(走著走著,看見小河里的小魚)小魚,小魚,你把尾巴借給我!
師:如果你們是小魚,會借給小壁虎嗎?
生:不會,不會!
師:為什么呢?
生:因為這只小壁虎沒有禮貌。
師:那要怎么說才算有禮貌呢?誰來教教它?
生:應該這樣說:“小魚,請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
師:加上了“請”“您”“行嗎”,聽起來舒服多了。(指著臺上表演的同學)你再試試!
(學生表演請求借尾巴)
師:臺下的小魚們,聽到小壁虎這樣的懇求,你們愿意借尾巴嗎?
生:愿意,但是不行啊,我的尾巴要撥水用呢。
師:那你們能讀出小魚的無奈嗎?
……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引導學生表演課文,把單一的對白演繹成精彩的對話,小壁虎的懇求、傷心,小魚的無奈,在朗讀中一覽無遺。第一學段學生對分角色朗讀興趣盎然,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得到提高。這樣的朗讀,不著痕跡,既積累了語言,又理解了常識,豈不是“得意”又“得言”嗎?
學習語文,歸根到底還是要會運用。我國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過:“用了‘語文’這個名稱,表明在這門功課里面要向學生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闭Z文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要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把語言文字的運用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根據(jù)生活和學習的實際需要,真正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在科普類文章的教學中,應該遵循文本特點,挖掘語言表達的奧秘,展開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逐步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方法。請看《回聲》的教學片段。
出示課文片段:“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p>
師:這一段共有多少個動詞?
生:7個:帶、跳、撿、扔、激、碰、蕩。
師:有重復的嗎?
生:沒有。
師:一連串的動詞給你什么感覺?
生:我覺得可以想象到那樣的畫面。
師:是啊,動詞的奧秘就在于此。你們能記住這些動詞嗎?
出示填空:青蛙媽媽( )著小青蛙( )到岸上。她( )起一顆石子,( )進河里,河水被( )起一圈圈波紋。波紋( )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來。
(學生填空,嘗試背誦)
師:老師要加大難度了,我們到“練兵場”去瞧一瞧吧!
出示填空:“一天,我和爸爸去爬山。山好高啊,我們( )了好久才到山頂。我( )在山頂上( ):‘我—成—功—了!’聲音( )到對面的高山再( )回來,我( )到了自己的回聲?!?/p>
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動詞進行填空。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挖掘《回聲》中的語言訓練點,將原本抽象的回聲原理分解成若干個動詞,讓文字富有畫面感;同時,設計了“練兵場”的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之,在第一學段的科普文教學中,教師既要從科學知識的角度出發(fā),普及科普知識;更要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不同活動,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