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曉云
(南通大學 江蘇 南通 226000)
我國新課程標準要求“力求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根據(jù)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在生活和學習中多方面地積累素材,多想多寫,做到有感而發(fā)。”這表明我們對寫作教學的關注點由寫作技巧向重視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轉變。
這里所說的“有態(tài)度的寫作”,一方面指的是學生寫作要端正態(tài)度,學生的作文要有章法,文法講究條理,表達方式恰當而有效,文章不只是文字的拼湊和編造,邏輯混亂無序。與此同時,“有態(tài)度的寫作”也要求寫作能夠做到“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表現(xiàn)學生自己的態(tài)度,學生對各種目的的寫作能夠充滿信心,并且能建立鮮明的、具有自己的獨創(chuàng)性的寫作風格。這要求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時刻清明,即保持清醒和聰明,鼓勵學生寫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作文是老師讓我寫的,我寫不好作文,但我不得不寫”的被動消極觀點能及時察覺并進行引導,但同時也要提醒學生注意作文的章法邏輯,從簡單的句法知識教起,例如語句通順,到字詞運用準確,句子通順連貫,有中心,有條理。使學生少寫“應付”作文,意識到對所寫內(nèi)容認真投入的重要性。
目前,在一些寫作教學中,依然習慣在固定的章法、構思和表達下寫作,學生作文多有格式模板的填充。對作文的思想格調(diào)有規(guī)定,內(nèi)容有指定,文法要求條理,甚至對表達方式、詳略安排、條理順序等方面也有要求,這樣過多的強調(diào)寫作規(guī)范,會導致學生的文章“批量生產(chǎn)”,不利于學生“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而西方的寫作教學重視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個性思維的表達,內(nèi)容形式也不拘一格,如美國的語文課程標準就指出“寫作課程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而自信地寫作?!蔽覀円部梢杂兴鶇⒖?在寫作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寫作態(tài)度的糾正和培養(yǎng)。
在中小學的教學中,經(jīng)常會有這樣的窘境,許多教師在習作教學中無所適從,認為作文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的講授對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效果甚微。但真是如此嗎?在學生的習作中,寫作技巧和方法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學生對自己本身要寫的內(nèi)容就沒有一個很好的把握,內(nèi)容空洞無物或者有真情真思卻因語言細致繁瑣導致習作信心受挫,再加之對寫作技巧、規(guī)則不能熟練運用,習作效果自然不好。
目前的寫作教學要求學生寫出高水平的句子,學生遇到困難,但無從表達。研究顯示,學生會因為不想被扣分(錯別字、病句),遇上有表達困難時往往會選擇棄而不用,回避不寫,或者是寫一些相對簡單淺顯的句子代替,不能暢快的表情達意自然也就失去習作的興趣,即使有很多奇思妙想,缺乏教師的指導也很難高水平表達出來。
寫作教學不僅僅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綜合訓練,也不僅僅只是審題、立意、選材等方面的訓練,還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因此寫作教學不僅僅需要教師研究怎么去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寫作的句法知識和技巧,還要求教師去研究學生習作的心理態(tài)度,針對學生不同的心態(tài),選擇有效的指導策略,引導學生樹立寫作的自信心。
對話作為一種思想理論,最初是由巴赫金正式提出,巴赫金認為“對話交際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提問藝術與對話教學不謀而合,都具有極大的教學價值,“對話”不僅是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包含生生之間、學生自我以及學生與作品的對話等,在各種對話過程中,學生會對寫作內(nèi)容進行思考、組織和準備表達,有利于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對話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自在無束縛的狀態(tài)下,通過交流、溝通和反省去構思寫作內(nèi)容,反省對話的成品。
通過對話,學生在選題、擬綱、表達、行文過程中更好的了解了自己,對寫作的自信心提升,增加學生寫作的自我效能感。任何寫作教學的過程,都是對話發(fā)生的過程?!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效的提問、鼓勵和引導,使學生能更好的與他人交流對話、溝通見解,提高其寫作能力。
所謂“有情感的寫作”也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學生在寫作中要寫真事,表真情,能將自己的真實獨特的體驗和感受通過構思、組織用書面語言表述出來。另一方面,寫作不是可以脫離生活實際而存在的純技術,而是現(xiàn)代社會人所應該具備的一種生活能力,所以,寫作應立足于“應生活之需”,能傳遞一些信息或者起表情達意的作用。
李吉林強調(diào)寫作與情感的聯(lián)動,她認為,人的情感在對物的認識、體察中產(chǎn)生,人的情感又會觸發(fā)語言表達的動機,影響詞語的選擇與組合構成。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產(chǎn)生于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師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課堂情境中的學習。要使學生有感而發(fā),因情動筆,需要教師根據(jù)寫作目的,為學生提供一個恰當?shù)膶懽髑榫?喚起他們表達真情實感的沖動。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是學習者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在寫作教學中,要學生做到說真話、寫真情,學生除了要有一定習作知識以外,還必須要使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并能意識到自己的這種獨特的情感體驗的存在,能通過語言文字進行加工、處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把“真情實感”作為小學生習作的一項重要要求提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F(xiàn)行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的要求不高,其中一點就是要求學生懂得寫作是交際,是自我表達,也是與人交流。徐家良,徐鵠等人對作文與生活的關系作了深入的剖析,提出“生活是作文之源,生活需要作文,作文要為生活所用”。這個觀點值得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引以為鑒,學生學習作文,也是為了獲得與人交際的本領,因此寫作教學中的每一次作文都應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之需,并確立目標為達到某種交際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