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斌
(惠州市博羅縣羅陽第一中學,廣東 惠州)
初中生物是學生首次正式地接觸生物方面的學習,在這個階段中,學生對生物的興趣直接影響今后的學習效率。目前,生物只要求會考合格,不參與中考計分,導致許多學生對初中生物這門課程的興趣不高、學習動力低下、實驗能力不足,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面對這樣的情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性能力可以起到改善生物教學困境的作用。
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生物知識,老師應該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通過這種探究實驗的方法來學習,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知生命,領悟自然界的美好,近距離地接觸一些生物體。這種探究法對學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使學生的興趣變得非常高,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對生物的探索中去,學習的能力也隨之提高了。除了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之外,學生還能領略到生物的奧妙,這樣就算不借助生物課本,學生也可以通過實驗來更多地探究大自然。因此,初中老師在進行生物教學的時候,一定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實驗來探究生物知識,提升學生的生物素養(yǎng)。
生物課本上的許多知識都會涉及我們的生活,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生物學知識來解答。比如說,在一些陰涼潮濕的地方,通常會有許多苔蘚類的生物,這就是環(huán)境對生物的影響。老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假如陰涼潮濕的環(huán)境改變了,苔蘚植物還能生存嗎?或者我們創(chuàng)設陰涼潮濕的環(huán)境,苔蘚植物能長起來嗎?這樣從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顯著提高,學習也非常有效率。
例如,七年級上冊課本第五章第2節(jié)“呼吸作用”——觀察植物的呼吸現(xiàn)象,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一些見過的種子,不僅可以檢驗這些種子是否會呼吸,還可以指導學生探究不同種子的呼吸作用強度。這樣就將學習和生活聯(lián)系了起來,學生會有主動學習的欲望。萌發(fā)的種子產(chǎn)生二氧化碳更快、更明顯,休眠種子呼吸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較少,我們可以通過檢測二氧化碳來檢測種子的生命活動旺盛與否。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帶來的種子可能會五花八門,探究過程會有各種情況出現(xiàn),通過老師的分析講解,必定會使學生充滿對未知世界的求知欲。
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迅速地完成探究實驗,但是卻無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所以,老師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研究學習,看看學生是否能獨自完成探究過程。
例如,在做“觀察葉片結構”這一探究實驗的時候,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如何能夠觀察到葉片,如果學生直接去觀察整片葉子,那么什么也觀察不到,只有學生探索之后,把葉子切片,才能夠成功觀察到結構。這個探究過程中學生通過思考和觀察,掌握了切片方法,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
在生物學科的探究教學過程中,如果想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話,那么就需要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使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這樣的話,教師就需要讓自身的思想以及教學理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不能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就是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樣的話就會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低。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起到一個良師益友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能夠讓學生之間的差異不是特別大。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更加重視對學生的觀察以及分析,要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這樣的話就能夠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幫助,同時也能夠讓教師自身的教學效率有效提升。
老師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強調安全問題,因為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雖然初中階段的生物探究實驗非常簡單,但仍然會不可避免地觸及一些危險物品。如果學生不具備安全意識的話,可能在老師疏忽的時候引發(fā)一些危險事件,所以我們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
一些生物實驗需要在室外進行,課文中有一則實驗叫做“生物圈”,學生需要去室外近距離地觀察植物,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這個實驗需要用到蠟燭,應該教育學生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災。
在培養(yǎng)學生生物探究性能力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充足的耐心,全程為學生指導,幫助學生汲取知識,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但是老師也應該根據(jù)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使用一些教學策略,發(fā)揮好探究式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