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娟
(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江蘇 昆山)
訓詁學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研究的主要對象是古代字詞的意義。王力先生曾經(jīng)說過:“學習古漢語最重要的是詞匯問題?!倍獪蚀_理解詞義,關(guān)鍵在訓詁。根據(jù)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文言文教學是以字詞的翻譯為重點,雖然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里也有大部分字詞的意思。但是語文教師如果僅僅依照教學參考資料的東西去講課可能講不透。而訓詁學可以在這方面發(fā)揮其特有的功用。
正確解釋古代詞義是訓詁學的核心任務(wù),在文言文教學實踐中,恰當?shù)剡\用訓詁學知識對課文中某些詞語給予講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字詞的準確含義。
例如,初中語文《曹劌論戰(zhàn)》中“齊師敗績”的“敗績”,書上的注釋都是說是潰敗、大敗的意思。為什么這么翻譯呢?這個可以用訓詁學知識來解。古代“敗績”也寫作“敗跡”?!皵 笔菈牡囊馑?,而“跡”是車轍的痕跡,戰(zhàn)車壞了,車轍痕跡亂了,戰(zhàn)爭中兵車垮了就是最大的敗仗,所以稱它“敗績”。
漢語的大量詞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發(fā)展的,它們有古義和今義兩種。而注釋者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生僻的字詞上面,忽略了那些古今異義的詞語,這就容易使學生望文生義。教師如果懂得訓詁的基本常識,就可以求得正確的答案,從而在教學中彌補注者的疏漏。
如,舊版初中語文第五冊《隆中對》:“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漢室可興矣?!薄氨F鋷r阻”一句,注云:“巖阻,險阻,指形勢險要的地方?!边@里只注了“巖阻”,而未注“保”字,大概以為“?!本褪恰氨J亍保肆x習慣聞見,因而無需乎注釋的吧!其實,這里首先應(yīng)該加注的正是“保”字,郭在貽釋“保”為“恃”,即依恃、憑仗之義,指出是一種“積極的措施”。郭氏還引證了古書中訓“?!睘椤笆选钡臅C達八條之多,從而使訓“?!睘椤笆选钡慕Y(jié)論不僅于文甚確,而且于古有證。
中學課本的注釋,一般是正確的,教師在教學中基本可以依據(jù)課下注釋來講解,但是,課本的編者也難免有疏漏,教材也會有出錯的時候,這個時候考驗教師基本功的時候就要到了。如《史記》:“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這里的“奪”和“不與”應(yīng)作怎樣解釋?課本注:“奪,強取。下文的‘不與’是不給的意思。”這是望文生義的解釋。我們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楚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之時,是傾向于改革的,他對屈原的信任也非同一般,屈原實際上處于內(nèi)閣總理兼外交大臣的地位,上官大夫怎么敢從屈原手中“強取”草稿呢?那么“奪”和“不與”應(yīng)作何解?“奪”的本義是“失”??梢隇椤皧Z氣”“奪志”等,都是“使之失”的意思。“上大夫見而欲奪之”就是說上官大夫想要屈原放棄改革的主張,修改法令的內(nèi)容?!扒慌c”,是說屈原不贊同?!芭c”釋為“贊同”隨處可見。這樣就比較合理:楚懷王讓屈原制定國家的法令,屈原起草后,尚未審定,上官大夫看了以后,要屈原放棄初衷(修改法令內(nèi)容),屈原不同意他的意見。
中學語文課本的注釋因為受編排體例、篇幅的限制,大多簡略,只講其然,不講其所以然,學生往往不明白其確切含義,對于注釋的記憶也只靠死記硬背,如果教師能夠運用訓詁知識,對其中的所以然給學生以講解,學生便能弄清楚字詞的本意,這非常有助于學生記憶。
如《勸學》:“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闭n本釋“絕”為“橫渡”,雖不誤,但未明其所以然。當然可以強令學生簡單記憶,但終不如稍稍釋其原委,可以使學生加深印象,增強興趣?!墩f文解字》中:“絕,斷絲也。”這是它的本義。引申為一般的截斷。橫渡江河,從意念上與截斷相似,故也可稱為“絕”。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字下云:“引申之,凡橫越之日絕,如絕河而渡是也?!鄙鲜霾牧先繉懭胝n本注釋似無必要,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適當補充介紹肯定是會收到良好效果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訓詁學與古文教學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它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釋詞義,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更牢固地記憶詞義。因此,語文教師要結(jié)合訓詁講解漢語字詞,使學生會更深刻地理解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guān)系。當學生知道了字的本義以及演變發(fā)展的過程,就會對這個字有系統(tǒng)的認識和思考,學會舉一反三,從而提高自己的古文知識儲存水平,為以后的古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chǔ)。當然,教師也應(yīng)注意訓詁學只是在教學某些地方使用,不要將它貫穿整節(jié)課。這無疑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正是教師專業(yè)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