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nóng)墾職業(yè)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目前,言語治療的課程形式一般是實踐訓練前的理論性。結果往往是實踐訓練和理論知識之間的明顯脫節(jié)。在缺乏感性知識的情況下,學生難以理解理論知識,沒有興趣,感到無聊,使課堂教學不理想,即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很好的掌握,因為在實際的訓練課程中并沒有真正的言語障礙患者,所以很難進行實際的訓練練習。因此,專業(yè)課程中的學生理論是深刻的,但缺乏實踐性和先進性,不能反映專業(yè)精神。在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無法有效實施的條件下,即使學生在某些方面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這種掌握也只是在書本水平上,不能與實際工作情況聯(lián)系起來。[1]
在臨床實踐中,言語治療師不僅要幫助言語障礙病患進行康復治療,還要對此類病的形成原因、臨床表現(xiàn)、常見癥狀、如何鑒別診斷等基礎理論知識了如指掌,更要具備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際治療過程中的能力,這樣對于言語障礙病患來說才有針對性和實際效果。所以,在言語治療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培養(yǎng)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結合的能力放在首位,重視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避免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實踐操作技能傳授的脫節(jié),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也能夠熟練掌握各種操作技能。
在臨床中,言語治療技術對其專業(yè)性和操作性要求都比較高,學生必須熟練掌握各種治療技術的規(guī)范操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對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務必要仔細認真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要求操作每一項技巧。如在對吞咽障礙患者進行口面部評定實踐教學時, 先向學生講解口面部評定適應癥禁忌癥、設備與用具、操作方法與步驟、評定標準、注意事項等, 然后再向學生講解操作方法,學生之間進行角色扮演即操作者-言語治療師、被檢查者-病人, 評定被檢查者有無口面部異常及其對吞咽功能的影響程度, 學生中常見的異常情況為口腔黏膜破損或潰瘍, 借助視頻或臨床見習向學生展示口面部其它異常情況, 并要求學生能進行正確的評定。在進行實踐操作能力訓練過程中,每一次訓練都要讓學生了解操作過程中存在著哪些問題并詳細記錄,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互相糾錯,進而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使其熟練掌握。[2]
言語治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僅能夠嚴格按照規(guī)范操作標準獨立進行治療技能操作,還要具備對病患的病情進行合理的康復評定、診斷治療、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對其進行康復治療全過程的能力。所以,在言語治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間進行角色扮演(言語治療組長、言語治療師、患者及家屬)。在對學習內(nèi)容有了一定的系統(tǒng)學習后,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真實的案例,并配合以錄音或者視頻的方式,小組成員共同討論分析,為病患制定合理的康復治療方案,各個小組都要對方案進行互評,教師要進行總結,最后修正各自的康復治療方案。[3]
學校為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提供了場所,也應該聯(lián)合醫(yī)院和社區(qū)建立起合作關系,讓學生與病患有零距離接觸的機會,更進一步的了解言語障礙病患的臨床癥狀。學生在學校完成相應的學習后,學校與醫(yī)院和社區(qū)溝通,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病患,讓學生對其病情進行分析并獨立完成治療方案的制定,之后還要多組織學生去醫(yī)院和社區(qū)見習,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病患零距離接觸,進而對病案有更深入的認識,使學生獨立制定的言語治療方案更行之有效。同時還要經(jīng)常組織學生利用周末及節(jié)假日對兒童自閉癥訓練中心、兒童智障訓練中心和市福利院等特別機構進行志愿服務,為那些言語障礙病患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并對其實施治療,對于治療方案的可行性還要定期的進行評定和修正。這一過程不僅給病患帶來了福音,同時也提高了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4]
教學反饋是教學任務得以完成和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的基礎。教學前的各種準備需要回饋式反饋來實現(xiàn),教學中需要通過教與學雙方的反饋來調(diào)整各自的行為和方式,教學結束后還需要通過反饋結果來強化各自適應的行為和鞏固成功經(jīng)驗, 并使錯誤得到有效的糾正。所以,教學反饋是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的。在業(yè)余時間老師要多跟學生進行交流,多參與學生對病例的分析和討論中去,還要陪學生共同參與志愿服務,在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給予最大幫助,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把評價、啟發(fā)、指導等信息反饋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受益,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教師通過參與學生的交流學習過程,從中獲得了對自己教學方面認可的反饋信息,不僅能激發(fā)日后更好教學的積極性,還促進了教與學的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