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 甘肅蘭州 730070)
在傳統的課堂上,教師的職責是負責教學,為學生們傳授知識,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教”來展開的,而學生則是學習,“教”與“學”在一定程度上互不干涉,沒有關聯。很多學生會在結課靠順利通過后感到終于完成了一項任務,比如說期末考試、順利拿到畢業(yè)證等,才選擇去學習。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下,這種學習方式似乎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教育研究者更多的也是提倡將“教”與“學”相統一、相結合。教師不僅僅應當是教學生知識,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個性發(fā)展等,也就是說,教師不僅應關注到自己的教學方法,不斷改進教學中自己教法上、知識能力上的問題,更要隨時關注到自身發(fā)展的能力。因此在社會上也提出了教師要重視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問題。外語教師自身的一些方面都是制約著其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說:語言素質、理論素養(yǎng)、教育理念、教學技能技巧等。提倡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同時認為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是值得鼓勵提倡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在學習階段獲取一定的理論基礎,在教學活動中,部分理論得以運用到實踐當中,經過實踐后,教師應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部分值得思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記錄,從而更好的發(fā)現問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因此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可以,在外語教學中使用反思性教學,無疑會有利的推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推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1]
近年來外語教學改革中興起的反思性教學(ref l ective teaching)是提倡將對外語教師的培養(yǎng),從重點關注教學內容和方法的研究,轉向對于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探索,提倡教師對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評價,進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教師自身發(fā)展。反思性教學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最早反思性教學是在國外語言教學改革中所以出的,在中國,對于反思性教學的概念,熊川武教授對其的定義獲得普遍的認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learning to teach)與學會學習(learning to learn)統一起來,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2]
(1)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
教學實踐活動開始前,教師應該對課堂教學包括材料、學生、大綱、目標、重難點等有清晰的把握,教學設計的好壞關系到教學活動實施的成功與否,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可以對教學活動的推進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前,教師應當對教材進行有效的反思,預想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會有什么樣的表現,提前做預案,保證課堂順利有效進行。
(2)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
課前的反思并不能確保將課堂上的全部情況都能與想到,所以,面對臨時發(fā)生的不在教學設計中情況,教師應當進行及時隨時的反思活動,不斷調整課堂計劃,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3)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
在課后的反思,對于教師教學的開展,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課前和課中的反思是不全面的,因為課程沒有結束,所以教師的反思都是局部的、片面的,而課后,教師可以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性回顧、反思,對教學中的成敗可以進行清楚的分析,該階段是整體的反饋,教師應當把握全局,總結問題,不斷完善、改正,促進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
反思型教師會在課前計劃、課中調整、課后反思總結的教師,具有較高的理論素質以及科研意識和能力,能夠自覺地以教學方法理論為指導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將教學方法理論應用于實踐當中去,不斷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探求教育教學規(guī)律,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反思型教師會根據自身經驗,并且更主要的是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進行總結、研究、反思,更好的開展未來的課堂活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反思型教師的關注點不僅僅是教學材料、教學內容的好壞,更多的是學生的反應、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習效果等方面,關注于學生本身的教學,更是符合現代社會普遍要求的教學。
教師在一堂課后,可以以教學日記的形式記下自己對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感受,這個日記便成為了教師反思的基礎,也是相當重要的反思材料。再有了材料的基礎上,英語教師們可以對教學日記進行討論,并且及時發(fā)現并完善教學活動,采取的討論方式可以有自由討論和共同討論等方式。
教師間也可以定期以相互聽課為主的形式,觀察、分析同事的教學實踐活動。相互聽課,相互學習,觀察教師們的教學安排是否合理,課堂秩序、課堂管理是否得當,互評的過程可以幫助教師發(fā)現自身存在的自己沒有察覺的不足,也可以使教師發(fā)現對方存在的不足,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師評價的方法是要求聽課者關注與整堂課的教學過程,在課后相互交換意見的時候,焦點應關注于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并非著重于教學內容的是非對錯。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教師實現自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及有效方法,反思的意義不僅應是反復思考,還應當注重于實際行動之上,應具有有效性、操作性的特點,教師應當培養(yǎng)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反思帶入到教學時將當中去,做好課前、課中、以及課后的反思工作,外語教師通過不斷對自身教學活動的反思,提高理論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促進教學水平的提升,最終便可以實現專業(yè)發(fā)展和教學效果雙豐收。另外,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注意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參與與反饋,從學生的需要的角度去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并且時刻關注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在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加以解決,真正實現自己的教學水平的提升,成為一名反思型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