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西壯族民歌是廣西壯族人民在勞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作的,但目前廣西壯族民歌面臨失傳的危機,民間藝人老齡化、民歌沒有人繼續(xù)傳唱等狀況越來越嚴峻。針對廣西壯族民歌傳承方式的研究刻不容緩。以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為例,探索如何通過高中音樂歌唱模塊對廣西民歌進行傳承,思考將壯族民歌更好傳承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音樂模塊;廣西壯族民歌;傳承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廣西師范學院校級基礎教育教學改革專項項目“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與高師音樂教育的銜接研究與實踐”(2017jjg002)結題成果。
隨著《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高中音樂歌唱模塊的地位得到了加強。如何通過高中音樂歌唱模塊對廣西民歌進行傳承,如何將廣西壯族民歌更好地傳承下去,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廣西壯族是一個愛歌的民族,廣西壯族民歌有許多不同的的歌腔,也有很多種形式,在不同場合也有不同的適用歌曲。
隨著壯族民歌的漸漸興起,越來越多的漢族人也開始傳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并了解壯語,促使壯語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廣。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廣西傳統(tǒng)的壯語民歌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危機,廣西壯語民歌的傳唱方式逐漸不被大眾所接受,因此研究廣西壯族民歌的傳承以及保護的對策迫在眉睫。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采取了通過高中音樂歌唱模塊對廣西壯族民歌進行傳承的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傳承保護措施。
一、廣西壯族民歌簡介
廣西壯族民歌在廣西本地傳唱度很廣,壯族人不論男女老少,從孩童時就開始學習唱壯族民歌,父親教兒子,母親教女兒,便形成了孩童時期學習唱民歌,青少年時期唱民歌,到了年齡大的時期便開始教歌的習俗[1]。在農村,無論是下地干活,還是劈柴、紅白事、逢年過節(jié)或者年輕男女間的戀愛社交等,都是用壯族民歌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些地方就連家庭之中的交流,甚至吵架時都用民歌來代替。唱民歌是廣西壯族人民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幾乎每個人都能唱,每個人都會唱。因此,廣闊的廣西壯鄉(xiāng)便有了“歌?!钡拿雷u。壯鄉(xiāng)也被詩人稱為“鋪滿琴鍵的土地”。廣西壯族民歌是指壯族人民用壯語所唱的民歌,是廣西壯族人民在勞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創(chuàng)作的,是廣西壯族人民平日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方式。廣西壯族人民喜歡通過唱歌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經(jīng)常在勞作甚至日常生活中唱歌來交流。廣西壯族民歌歷史悠久,可以說每個人都會唱,大家從小時候便被民歌熏陶,連很多日常的交流都用唱歌來代替。
廣西壯族本地人一般是在村寨中聚居,當你走進某一個村寨就會發(fā)現(xiàn)仿佛置身于民歌的海洋,走到哪里都能聽到獨具特色的壯族民歌。廣西壯族民歌分布在廣西境內30多個縣城,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腔調,大概有超過100種不同的歌腔。廣西壯族民歌從形式上來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其中比較著名的《嘹歌》的表現(xiàn)方式比較獨特。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廣西壯族民歌從內容上來分,主要有古歌、時政歌、情歌等。這些民歌需要在唱之前分清場合,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內容,尤其是時政歌、情歌。比如情歌在“三月三”遇到有眼緣的人的時候便可以唱情歌。在一些正式的場合更不能亂唱,就連迎客歌也不能亂唱,面對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農歷的三月初三,是廣西壯族人民每年都有的一個傳統(tǒng)歌會,俗稱“三月三”也被叫做“歌圩”。歌圩的意思是指在野外,一般是坡地上,很多人一起對唱的一個集會。在三月三期間會有從各個地方趕來的壯族人民穿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匯聚在一起。女孩子們三五成群,男孩子們也聚在一起,一唱一答來對歌,他們仿佛不知疲倦不分晝夜,歌聲不斷。按照習俗,“三月三”的歌會一般會舉辦三天,農歷的三月初三是“三月三”歌會開始的日子。在歌圩中,年輕男女不論大家互相認不認識,是不是一個地方的人,只要是互相有眼緣了,來一首“引路歌”,便立刻會開始一段長久的對歌,不論你是在山坡上還是溪水邊,隨時隨地便可以開始對歌。但是隨著科技越來越發(fā)達,社會不斷進步,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便利,聽音樂和唱歌的設備也越來越多,也可以通過通訊設備交流,并不用走出家門。越來越少的人在“三月三”走出家門,更多的是選擇在家打開電視看“三月三”活動的直播,漸漸地“三月三”趕歌圩的習慣變成了一臺形式上的晚會,有專業(yè)的演員在舞臺上演出。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三月三”只是因為這是一個節(jié)日有晚會看會放假,而并不像過去人人都走出家門去趕歌圩,去參與到其中,漸漸地使得廣西壯族民歌的生存空間日漸縮小。
二、高中音樂歌唱模塊對廣西壯族民歌的傳承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從1985年起,以“歌節(jié)”的形式連續(xù)舉辦了18屆“三月三”活動;2003年,為弘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打造壯民族文化品牌,促進經(jīng)貿交流與合作,將“歌節(jié)”復名為“歌圩”。
武鳴“三月三”歌圩已經(jīng)成為一個響亮的壯文化品牌,成為一張亮麗的壯民族名片。2006年5月20日,壯族歌圩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11月,光榮入選第一批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1月,光榮入選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通過高中音樂歌唱模塊讓學生學習廣西壯族民歌,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每年廣西南寧市武鳴“三月三”歌圩節(jié)活動。在高中音樂歌唱模塊里,強調學生對歌唱的學習應該從鑒賞歌曲過渡到表現(xiàn)歌曲,最后是創(chuàng)作歌曲和參與音樂社會活動。以2018年中國壯鄉(xiāng)·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游節(jié)日為例,武鳴中學組織全校高中學生參加了在恒宇太陽廣場舉辦的2018“壯族三月三 八桂嘉年華”第十屆廣西歌王大賽、“靈水歌圩”王中王斗歌盛會和廣西青少年山歌大賽,讓學生零距離接觸和感受廣西壯族民歌的藝術魅力,在活動的熱烈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廣西壯族民歌的熏陶,自然地生出對廣西壯族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為自己是廣西壯族人而感到驕傲。通過參與歌圩活動,武鳴中學的全體學生紛紛喜歡上了廣西壯族民歌,在高中音樂課堂上學習歌唱民歌的興趣明顯增強。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高中生對廣西壯族民歌感興趣,在高中音樂唱歌模塊的學習中他們就會認真探討認真研究,從而形成良好的歌唱學習氛圍。
高中音樂歌唱模塊從鑒賞歌曲進入,然后表現(xiàn)歌曲也就是讓學生表演,最后要求學生去創(chuàng)作歌曲。學生學習歌曲創(chuàng)作可以從壯語新歌開始。壯語新歌擔負著壯族民族歌曲、壯語以及壯族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的使命,所以壯語新歌并不全是娛樂性的而是一個有著社會影響的存在。正是因為如此,壯語新歌從出現(xiàn)到巔峰時期再到如今的平淡期,都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尤其是媒體的關注,正是因為媒體的關注才使得壯語新歌可以走上巔峰。其實用方言所創(chuàng)作的有自己地方特色的音樂并不少見,如粵語、閩南語、四川話等地方語的歌曲。這些方言歌曲內容大多是自己的身邊事,用家鄉(xiāng)話演唱出來很容易讓人有情感上的共鳴。壯語新歌的出現(xiàn)相對于一些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方言歌曲有更多自己的特色。因為壯語新歌發(fā)起者與創(chuàng)編者多為德保、靖西人,所以壯語新歌的發(fā)展多以德保、靖西、平果等縣為中心,這些地區(qū)有多項民歌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社會進步迅速,已經(jīng)變成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一些有民族文化代表的東西正在逐漸消亡,壯族高中生在高中音樂歌唱模塊的學習中發(fā)現(xiàn)了事情的嚴峻性,自然會選擇面對回歸。這些從小在民歌滋養(yǎng)下成長的廣西壯族青年人,通過這個信息時代幾乎人人都在用的平臺,利用壯語新歌,開始了一場以壯語為載體的文化保衛(wèi)戰(zhàn)。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高中生用自己的方式用壯語新歌喚回大家對民族文化的記憶,增強大家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民歌新韻,薪火相傳。壯語新歌讓高中生看到了壯族民歌的新面貌,同時也讓更多壯族年輕人開始關注并且認識到自己民族的文化,增強了他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讓更多人想要了解學習壯語,對壯族民族音樂以及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結語
文明社會與日俱新,因此傳承傳統(tǒng)文化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一直停滯不前不做改變。如果傳統(tǒng)一直得不到發(fā)展,傳統(tǒng)也終究會有一天會消失被大眾遺忘。
現(xiàn)在在廣西只要是有晚會的時候,總是會出現(xiàn)廣西壯語新歌的演唱,壯語新歌已經(jīng)成為廣西舞臺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像2017廣西春節(jié)晚會、僚語迎新春晚會等,甚至連中央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也在廣西設置了分會場。在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的武鳴中學,明顯能感受到武鳴中學高中生對自己民族的熱愛和情懷,可以看得出他們是真正發(fā)自內心地熱愛著自己的民族以及民族的音樂文化,并且在推廣與傳承民族音樂這一領域傾盡自己的熱情,盡全力讓廣西壯族的民族音樂更好地傳承下去。也正是因為有廣西南寧市武鳴區(qū)武鳴中學這樣傳承民歌的學校,才會使廣西壯族民歌在校園里薪火相傳,這才是高中音樂模塊弘揚民族音樂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平鋒.壯族歌圩的轉型與重構——以廣西田陽敢壯山歌圩為例[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樊祖蔭.我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駱彤,碩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