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天秀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5.069
[摘要] 目的 評估社區(qū)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 方法 方便收集2010年6月—2017年6月福州市各社區(qū)醫(yī)院的老年人(≥60歲)共350例進行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估認知功能,行AVLT、VFT和DST量表評估記憶能力、語言能力、注意能力。分析不同血壓水平的認知功能的情況。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認知障礙相關危險因素。 結(jié)果 社區(qū)老年高血壓認知障礙發(fā)生率52.0%,MMSE總分27.0(24.0,29.0)分。隨著收縮壓的升高MMSE得分和記憶能力、語言能力、注意能力均有下降;高血壓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風險明顯增加(OR:1.783,95%CI:1. 222~3. 011)。結(jié)論 高血壓者認知障礙發(fā)生率高于非高血壓者,良好的血壓控制或可減緩認知障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關鍵詞] 社區(qū);MMSE;VFT;DST
[中圖分類號] R5?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2(b)-0069-03
隨著老齡人口的增長,癡呆成為威脅老年人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1]。老年癡呆常以認知障礙為核心表現(xiàn),認知障礙指記憶力、注意力、執(zhí)行能力、語言能力、計算、推理和定向力等多項或某項功能受損,影響生活自理,最終可發(fā)生死亡事件[2]。1999年,Petersen提出阿爾茨海默?。ˋD)從無癥狀期進展到癡呆的中間階段即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是可干預的階段[3]。該研究評估了2010年6月—2017年6月福州市各社區(qū)醫(yī)院的老年人(≥60歲)共350例的認知功能、記憶力、語言能力及注意力,分析社區(qū)老年高血壓患者認知功能的改變。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經(jīng)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方便收集福州市各社區(qū)醫(yī)院的老年人(≥60歲)共350例,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心腦血管?。?個月內(nèi)發(fā)生過);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腎臟病、心衰、肺病、腫瘤;已確診癡呆;精神病及色盲、色弱等其他無法配合完成評估者。
1.2? 資料收集
采用統(tǒng)一問卷通過進行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既往病史及服藥。安靜休息10 min后用水銀柱血壓計5 min內(nèi)測量血壓2次,取平均值記錄。
1.3? 認知功能評估
采用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估認知功能,MMSE總分≥27分為認知功能正常,<27分為認知障礙。采用聽覺詞語學習測驗量表(AVLT)評估記憶能力(包括短時延遲回憶、長時延遲回憶、即刻回憶)、詞語流暢性測驗量表(VFT)評估語言能力、數(shù)字廣度測試量表(DST)評估注意能力。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t檢驗,三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與認知障礙相關的危險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共350例納入研究,平均(72.4±6.8)歲,其中男性179例(51.1%),高血壓者占65.4%,MMSE得分27.0(24.0,29.0),認知功能障礙患者150例,患病率42.9%。
比較高血壓組和非高血壓組認知功能見表1,高血壓組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率52.0%,顯著高于非高血壓組(P=0.025);MMSE得分則顯著低于非高血壓組(P<0.05);記憶能力、注意能力均顯著低于非高血壓組(P<0.05)。兩組語言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對象按收縮壓水平分為3組:<140 mmHg組、140~159 mmHg組和≥160mmHg組,比較組間認知功能見表2。單因素方差分析顯示3組MMSE得分、記憶能力和注意能力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語言能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血壓≥160 mmHg組和140~159 mmHg組的MMSE得分、注意能力和記憶能力均顯著低于血壓<140 mmHg組(P<0.05);血壓140~159 mmHg組的MMSE得分、記憶能力和注意能力均顯著高于≥160 mmHg組(P<0.05)。
研究對象按舒張壓水平分為3組:<80 mmHg組、80~90 mmHg組和≥90 mmHg組,比較組間認知功能見表3,3組認知障礙發(fā)生率、MMSE得分、記憶能力、注意能力和語言能力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取認知功能障礙者(MMSE得分<27分),與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吸煙、BMI、是否高血壓、冠心病、腔梗、降壓藥、鎮(zhèn)靜藥等因素進行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見表4,隨著年齡的增長,認知障礙患病風險增加(OR:1.057,95%CI:1.036~1.10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下降(OR:1.057,95%CI:0.222~0.763);高血壓者認知障礙風險是非高血壓患者的1.783倍(OR:1.738,95%CI:1. 222~3. 011)。
3? 討論
隨著社會老齡化,AD患病率在不斷增高[4],導致老年人喪失生活能力。AD早期常常表現(xiàn)為單一認知功能的障礙[5],故單項認知評估對AD的診治十分重要。該研究全面評估了社區(qū)老年人的總體認知和單項認知功能。該研究老年人認知障礙發(fā)生率為42.9%。國外有報道為55.6%[6],國內(nèi)報道為10.12%[7]??紤]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地域分布、文化程度、患病情況以及年齡等影響有關,另外,采用的量表也存在一定主觀性。
既往研究證實高血壓可導致或加重認知障礙[8-10]。該研究發(fā)現(xiàn)收縮壓升高則MMSE總分、各單項認知能力下降,認知功能障礙發(fā)生率更高,且高血壓患者認知功能障礙風險是非高血壓的1.783倍。其可能的機制是高血壓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致血管狹窄、血流灌注不足,從而影響海馬、腦白質(zhì)等相關皮質(zhì)下區(qū)域功能[11-12],出現(xiàn)記憶減退。
4? 結(jié)論
該研究中,社區(qū)老年高血壓人群認知障礙的發(fā)生率為52.0%,高血壓組認知障礙患病率顯著高于非高血壓組。綜上所述,高血壓老年人群認知功能損害較非高血壓人群更明顯,提示良好的血壓控制或可減緩認知障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雪梅,董莉.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動態(tài)血壓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6,18(12):1288-1290.
[2]? 楊鄭,孫穎.老年心血管病與認知功能障礙的相關性[J].中華老年心血管病雜志,2017,19(1):97-99.
[3]? 劉森,胡敬,崔蓓.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血管性癡呆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8):83-84.
[4]? 吳都,王賽英.老年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6,18(11):2046-2047.
[5]? 邰勝,王翎,錢惠英.高齡高血壓患者血壓晝夜節(jié)律與認知功能的關系[J].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7,32(8):780-783.
[6]? Razali R, Jean-Li L, Jaffar A,et al. Is the bahasamalaysia version of the montreal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BM) a better instrument than the malay version of the 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MSE) in screening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 in the elderly[J].Compr Psychiatry, 2014, 55(1):S70-75.
[7]? DendQian,WangZhihui, Wang Li min, et al.Survey on current status of cognitive function among Chinese elderly people[J]. Chinese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3,47(9): 811-815.
[8]? 董艷華,何平,姚敏,等.血壓、血脂及血糖水平與老年性癡呆的相關性[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8):4551-4553.
[9]? 戴倫.高血壓與老年癡呆的關系[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6(10):915-922.
[10]? Wu I,He Y,Jiang B,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risk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elderly urban population in China[J].Hypertens Res,2016,39:367-375.
[11]? 宋宛珊,李霖,岳少乾,等.高血壓在血管性癡呆病理過程的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2):5707-5709.
[12]? 廖偉龍,孫傳河,高鵬琳,等.血管性癡呆的危險因素及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8):941-944.
(收稿日期:2018-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