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軍 陳志軍 倪武
DOI:10.16662/j.cnki.1674-0742.2018.35.052
[摘要] 目的 觀察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胃穿孔的臨床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2012年1月—2018年6月到該院進行胃穿孔手術患者120例進行臨床研究。使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所有患者術前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導尿等常規(guī)處置,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修補胃穿孔。觀察組患者行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對兩組相關指標和并發(fā)癥情況進行比較。結果 對照組手術時間為(77.81±6.27)min,明顯高于對照組(65.44±7.13)min(t=10.092,P=0.000);觀察組術中出血量為(27.44±5.26)mL,明顯低于對照組(65.34±10.09)mL(t=25.800,P=0.000),術中沖洗液用量(1 429.55±105.27)mL,明顯少于對照組(2 884.71±155.63)mL(t=29.991,P=0.000)。比較術后各項指標和哌替啶用量,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分別為(30.34±15.88)、(85.29±19.06)mg(t=17.157,P=0.000)。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33%,明顯低于對照組16.67%(χ2=4.537,P=0.033)。結論 對于胃穿孔治療,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相比對患者損傷更小,患者術后恢復快,且明顯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關鍵詞] 腹腔鏡;開腹手術;胃穿孔
[中圖分類號] R656.6?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8)12(b)-0052-03
作為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疾病,胃潰瘍可導致諸多并發(fā)癥,其中胃穿孔就是胃潰瘍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1-2]。對于胃穿孔的治療,如果穿孔較小,且腹腔感染不嚴重,可采取保守治療,對于癥狀嚴重的患者,通常采用手術治療[3]。但是傳統的開腹手術對患者損傷較大,術后并發(fā)癥多,患者術后恢復緩慢。近年來微創(chuàng)手術日漸成熟,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臨床[4]。為了觀察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胃穿孔的臨床效果,該院于2012年1月—2018年6月對120例胃穿孔手術患者進行了該次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120例胃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使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觀察組患者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齡42~73歲,平均年齡(57.44±7.52)歲,其中合并胃炎37例,合并營養(yǎng)不良12例,發(fā)病到確診時間2~12 h,平均(8.52±3.44)h。對照組患者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8.06±7.29)歲,其中合并胃炎37例,合并營養(yǎng)不良16例,發(fā)病到確診時間2~12 h,均值為(8.71±3.52)h。在性別、年齡、合并疾病等有關臨床信息上,兩組間情況相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該次研究報請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并予以批準。
納入標準[5]:①確診為胃穿孔的患者。②無其他嚴重合并癥。③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6]:①有腹部手術史的患者。②伴明顯腸梗阻患者,腹腔粘連嚴重的患者。③由胃癌等其他原因導致胃穿孔的患者。④合并胃癌的患者。⑤合并嚴重代謝性疾病的患者。⑥心肝腎等臟器功能嚴重不全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給予禁食水、胃腸減壓、導尿等常規(guī)處置,給予消炎、止酸、補液等對癥處理。術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0.1 g,阿托品0.5 mg。
對照組:患者給予開腹手術修補胃穿孔?;颊呷?,取仰臥位,行上腹正中切口,逐層切開,至胃部,對穿孔位置進行探查,取少量穿孔邊緣組織行病理檢查。使用7號絲線對穿孔部位的胃壁進行全層間斷縫合,以關閉穿孔,使用大網膜對穿孔部位加蓋,并予以結扎固定。生理鹽水沖洗腹腔,用引流管引流,將腹腔關閉。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胃穿孔修補術。患者全麻,取頭高足低仰臥位,于肚臍上緣穿刺10 mm Trocar以建立氣腹,壓力保持在12 mmHg,放置腹腔鏡,對穿孔部位進行探查,在左側腋前線肋緣下行10 mm Trocar孔作為主操作孔,在左側鎖骨中線與臍平行部位行5 mm Trocar作為輔助孔,取少量穿孔邊緣組織送檢,使用7號絲線在穿孔部位的胃壁行全層間斷縫合,使用大網膜對穿孔部位進行結扎固定。生理鹽酸沖洗腹腔,留置引流管,撤出器械,行1針縫合。
患者術后禁食水,胃腸減壓,給予抗感染、補液、止酸等常規(guī)治療,待排氣后拔出胃管,給予流質因素。腹腔引流管24 h引流量少于20 mL時拔除胃管。
1.3? 分析指標
①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中沖洗液用量等手術相關指標。
②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哌替啶使用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胃管拔出時間、引流管拔出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等指標。
③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腸粘連等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中所有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中指標比較
比較手術時間,觀察組更長,比較術中出血和沖洗液用量,對照組更多(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指標比較
比較術后各項指標和哌替啶用量,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比較術后并發(fā)癥,觀察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胃穿孔是胃潰瘍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由此導致的手術占消化性潰瘍病手術的21%[7-8]。目前臨床常用的術式有單純縫合修補術、潰瘍局部切除術以及胃切除手術。其中對于程度較輕的患者,最為常用的是單純縫合修補術,該術式操作難度小,效果確切,但是開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