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森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qū)曹娥街道蒿壩小學)
在傳統(tǒng)的寫作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先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寫作,然后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批改。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但是這樣的教學方法讓眾多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面對寫作的時候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如何下手,對寫作就會產生一種恐懼感,長此以往,只會讓學生不喜歡寫作。
許多教師、家長認為多練習寫作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這樣的觀念存在誤區(qū),寫作數(shù)量無法保證其質量,讓學生大量寫作,只會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我認為這是得不償失的。
對于語文寫作而言,學生只有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但是,現(xiàn)階段的小學生,即使是高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閱歷,導致一部分學生在寫作中,出現(xiàn)無話可說的情況。也有一些學生有話可說,但由于自身知識有限,使其難以用有感情、完整的語言表達自身的真實情感,從而使學生在寫作中出現(xiàn)了空洞、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過度模仿的現(xiàn)象。這是當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影響學生寫作的重要因素。通過對我班學生的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寫作不感興趣甚至在寫作中出現(xiàn)消極心理,認為作文難度大,難以理解教師的題目。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應進行以下指導:
一是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創(chuàng)設寫作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例如,充分利用多媒體設施,創(chuàng)造情境,形成表象。二是營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比如在寫作課堂上,教師可以先擬出作文題目,引導學生學會分析,讓學生多發(fā)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像基礎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出多個題目供學生選擇寫作。四是要鼓勵學生多參與,寫作后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引導學生相互評改,再交給教師評閱,教師評改之后對其中的優(yōu)缺點進行點評。當然,教師應多鼓勵,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評學生的不足之處,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喜歡寫作。
雖然教師課堂上強調寫作要材料豐富,內容充實。但學生在面對寫作時還是無法達到這一點。歸根結底是由于學生沒有仔細觀察的能力,生活體驗不夠豐富。小學階段的知識大多來自于教師在課堂上所教授的內容,知識量少,很難形成寫作體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以生活為起點,引導學生善于從各個角度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材料。寫日記是積累生活素材的重要途徑,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受寫入日記中,這樣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經驗,而且還可以積累寫作素材。讓學生從一開始的不知道寫什么慢慢發(fā)展為能找到寫作的對象和內容,逐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任務,學生寫作。這樣的課堂模式比較單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寫關于描寫景物的作文,先講如何選景,風景有什么特點,要怎樣去寫,學生更多的是聽,而聽不能讓其獲得寫作體驗,也不利于學生掌握寫作方法。為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掌握寫作技巧,給學生講解課文的一些寫作手法,引導學生模仿寫作,幫助學生打開寫作思路。這里的模仿寫作不是按部就班抄原文的句子,而是學習文章中的寫作技巧,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借鑒運用,在借鑒的時候要學會選擇符合自己所描述的事物。通過這些模仿借鑒,學生在寫作時敢于動筆,就會擺脫之前的恐懼感,喜歡寫作。例如,在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如何描寫“魯迅”這一人物形象,像文章中“他的臉上,不再有和我們一起過春節(jié)的那種慈祥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一口氣?!边@兩句話,作者通過神態(tài)、動作、語言來突出魯迅憂國憂民的特點,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借鑒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使人物個性深入人心。
總而言之,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在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自己在教學中的作用,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及時與學生交流,建立師生間的情感共鳴。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在寫作中掌握方法,讓學生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羅毅.小學高段語文寫作教學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1):77-78.
[2]孫志恒.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探究[J].學周刊(B 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