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萍
課堂再現
統(tǒng)編版二上第七單元《霧在哪里》的朗讀和說話教學:
(師生一起合作讀)
師:有一天,霧飛到——
生:海上。
師:我要把大海藏起來,于是——
生:他把大海藏了起來。
師:無論是——
生:海水、船只。
師:還是——
生: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
師:我要把石巖頭小學的操場藏起來,于是——
生:(愣了2秒)他把石巖頭小學的操場藏了起來。(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和開心的笑容)
師:無論是——
師:(指一名學生)請你繼續(xù)。
生:籃球架、旗桿。
師:還是——
生:旗桿上的五星紅旗,都看不見了。
生:(高高舉著手)老師,我說,我說!
師:好,請你說。無論是——
生:無論是操場上的小爬梯、雙杠,還是操場邊上的墻畫,都看不見了!
師:說得好!句子通順,聲音響亮。
(被表揚的學生一臉的滿足感,坐得很正,還得意地瞟了瞟旁邊的同桌。)
師:孩子們,這霧真的很頑皮。這次,他要把什么藏起來呢?仔細聽。
師:我要把石巖頭小學藏起來,于是——
生:(非常興奮,聲音響亮地)他把石巖頭小學藏了起來。
師:無論是——(師指一名學生)
生:石巖頭小學的教學樓、辦公室,還是小花園,都看不見了。
生:霧把石巖頭小學藏了起來。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建筑物,都看不見了。
師:誰還會用“無論……還……”說一說?
生:王老師在教室里上語文課。無論是聽課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還是上課的學生,都很開心。
師:(很驚奇,快步走到學生面前豎起大拇指)孩子,你真了不起,活學活用,且能聯系現在上課的情景進行說話,不簡單。掌聲送給他。
生:下課了,我們在操場上玩老鷹捉小雞的游戲。無論是“老鷹”“小雞”,還是看游戲的同學們,都笑得像一朵花。
師:孩子,聽你們的發(fā)言,無論是上課的王老師,還是聽課的老師們,都被你們敏捷的思維、流利的回答震撼了。
……
反思
奧蘇貝爾曾在他最有影響的著作中寫道:“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以一言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該課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教師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的學情,關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巧妙地把學生的生活與課文聯系起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在課文與生活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如此,才有了課堂的精彩。
《霧在哪里》一課教學的重難點,除了識字寫字外,就是運用關聯詞“無論……還……”進行說話練習,這在課后第2題中有所體現。課后第2題是:“讀句子,照樣子說一說,霧把什么藏起來?藏起來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呈現的句子是:“霧把大海藏了起來。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卑咐校處煕]有脫離課文的語境為說話訓練而說話訓練,而是在師生合作朗讀課文時,巧妙地把學生的生活經驗融入到課文的語境中,讓學生遷移課文中的語言模型,并在遷移中進行建構,生成屬于自己的語言結構,從而完成認知過程的同化或順應。從以上教學案例中看出,這種過程是絲毫沒有違和感的、自然而然的一種認知的遷移和建構。
如何順應學情達成教學目標呢?
一是準確探測學情。學情的掌握是一堂課教學有效的前提,如果教學不是建立在準確的學情探測之上,沒有教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學習和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意思和思想,如果我們不立足學生的學情,學生理解不了,后續(xù)的學習就變成了空中樓閣。在《霧在哪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準確地進行了學情探測,首先了解了該班學生是彝族山區(qū)的孩子,對霧比較熟悉,對霧籠罩下的景色也有體驗和感受。其次了解到該班學生雖然是山區(qū)孩子,識字能力卻比較強,能自主認讀、識記本課生字詞。根據薛法根老師的“三不教”原則,重點應該放在學生在學習中的困難之處,即運用關聯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整個學情探測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確認學習內容、辨識學習內容的過程。
二是合理簡單的教學。根據學情和目標,用什么方法帶著學生到達目的地呢?必須有一個相對合理簡單的教學實施。上述案例中,該教師采用“解讀式閱讀”方法,回歸自然狀態(tài),在師生合作朗讀中自然而然地把語言實踐遷移到學生的生活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把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憑借自己的生活積累與閱讀經驗,對課文的語言形式作出屬于自己的理解。在教師自然帶入“我要把石巖頭小學藏起來。無論是——”的引讀時,學生的思維隨即就過渡到身邊的學校,勾起了對生活的回憶,接著回答“無論是石巖頭小學的教學樓、辦公室,還是小花園,都看不見了”。這樣的教學,簡單自然,扎實有效,既是語言的訓練,又是思維的拓展。
三是關注了學習者的情感。有專家曾經做了一個比喻:如果在方法、情感和學習系統(tǒng)中,要用“100”來表示的話,情感是“1”,后面的都是“0”,沒有了積極情感參與的學習,再多的“0”都是無效或是低效的。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感方式很特別,就是把學生平常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通過一種叫做“儀式感”的東西,讓學生在情感上感到特別,因而積極參與并踴躍表達。學生每天生活在山區(qū)學校,好像沒什么特別的,但在該課中,教師突然把學生的生活與課文內容聯系起來了,讓學生覺得今天的學校、生活與往常不同,精神頓感一振,興致勃勃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這從現場孩子們臉上洋溢著興奮和開心的笑容就可以看出。因為情緒的愉悅,提高了思維的敏捷度,所以學生最后竟然把“無論……還……”的句式從課文的定勢中抽象出來,用在校園的其他生活中。這樣的教學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