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師范大學錦園中學 陜西西安 710016)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大道之行也》中所言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暗含的前提是首先要“親其親,子其子”。也就是說,首先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撫愛自己的子女,然后在這個基礎(chǔ)上推廣開去,盡力去孝敬別人的父母,撫愛別人的子女?!抖Y記·中庸》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薄缎⒔?jīng)》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親他人者,謂之悖禮?!痹谌寮铱磥?,仁愛的第一步,首先要愛自己親人。儒家強調(diào)愛有親疏之別,反對無差別、不分先后次序的“兼愛”。故此,我們在講“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時,應(yīng)該明確地告訴學生這里有一個首先要“親其親,子其子”的前提,應(yīng)該將此與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相映照,由此引發(fā)出學生對何為人生第一義的思考。[1]
在《大道之行也》中,沒有高調(diào)的政治口號,其大同社會理想的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建立一個“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人倫社會。在這個大同社會中,人人首先要愛自己親人,這是仁愛的第一步;仁愛的第二步,在確保對自己親人愛的前提下,還要由親而疏,將對自己親人的愛推廣到對他人的愛,使社會中的每一個老人都得到贍養(yǎng),使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好環(huán)境,使每一個“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此所謂“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在儒家看來,以一種由親而疏的廣大仁愛,方能使“四海之內(nèi),合敬合愛”(《禮記·樂記》)。[2]
《大道之行也》有著重視日常人倫與社會仁愛的儒學內(nèi)涵。從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我們也能讀解出與此相仿佛的精神內(nèi)涵:“天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本瓦@段文字來看,在桃花源里,家家有耕田,所有的父子、夫妻都同室相保,這里沒有征夫思婦,這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在“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的幸福中,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鄰曲往來,互好相處,此猶如孟子所期望的“死徙無出鄉(xiāng),鄉(xiāng)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滕文公上》)的社會理想。對于陶淵明來說,他之所以歸園田居,其中的一大原因也正在于返歸“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而與自己的親人同室相保的田園生活。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看似是對老莊人生觀的踐履,實亦與儒家重日常人倫的思想主張兩相對應(yīng)。
在《孟子》一書中,孟子一再呼吁建立一個“外無曠夫,內(nèi)無怨女”的王道社會。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孟子·萬章》)在先儒看來,人有夫婦同室相保的合理“大欲”,而這種“大欲”正是人間社會應(yīng)有的“大倫”。同樣,人有父子同室相保的合理“大欲”,這種“大欲”也正是人間社會應(yīng)有的“大倫”。然而,在孟子所處的戰(zhàn)國時代,統(tǒng)治者以攻戰(zhàn)為能事,造成了大量曠夫怨女、征夫思婦的出現(xiàn)。故此,孟子將當時的天下視為非人道的暴政天下。在戰(zhàn)國之后,更有暴秦以暴治天下。陶淵明《桃花源記》明言桃源中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說明了桃花源的出現(xiàn)與秦的暴政有著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
統(tǒng)治者以暴治天下人,天下人必起而反抗之。在《陳涉世家》中,我們看到,當有人“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遁入桃花源的時候,陳涉正以一個曠夫、征夫的身份在大澤鄉(xiāng)的狂風暴雨中登高一呼,向九百戍卒發(fā)出了反秦的沖天吶喊:“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天下苦秦久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藉弟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登高一呼,天下云集響應(yīng),很快就使秦的暴政土崩瓦解。秦的暴政統(tǒng)治之所以很快土崩瓦解,原因就在于秦統(tǒng)治者以暴治天下,使天下大量的父子夫妻不能同室相保,造成了天下百姓不能有自己“怡然自樂”的人倫生活。
同樣,在杜甫《石壕吏》一詩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父子夫妻在暴政下不能同室相保的人間悲?。?/p>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yīng)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石壕吏抓壯丁,是為了為唐軍平息安史之亂補充兵員。從國家的立場出發(fā),這樣的行動似乎帶有某種正義性。但杜甫決不因此為石壕吏所作所為作任何正義性的辯解,而是將百姓的痛苦置于國家正義之上予以深度的同情。通過詩中的描寫,我們所能看到的是與暴秦統(tǒng)治一樣別無兩樣的殘暴行徑。徹底撇開所謂的國家正義,將百姓應(yīng)有的人倫生活慘遭暴政蹂躪的事實真相昭告天下,杜甫在《石壕吏》一詩中所承續(xù)的無疑是來源于儒家關(guān)注民生疾苦、反對暴政壓迫的精神傳統(tǒng)。
由以上分析可以見出,從《大道之行也》到《桃花源記》,從《陳涉世家》到《石壕吏》,我們可以向?qū)W生闡明中國文化重日常人倫、重社會仁愛的原則立場,啟發(fā)學生深入理解古詩文中所含蘊的思想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