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雅婷 劉爭強 劉建城 章文春(江西中醫(yī)藥大學 南昌 330004)
旴江流域素有崇尚醫(yī)學、尊重醫(yī)生的風俗,因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自古以來一直享有“文化之邦”的美譽。這為旴江醫(yī)學千百年來涌現(xiàn)出數(shù)百位聞名于世的醫(yī)家奠定了基礎。其中明代的龔居中便是在中醫(yī)氣功養(yǎng)生祛病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醫(yī)家之一。龔居中編寫的《福壽丹書》共7卷,在延齡篇中介紹了46條祛除各種疾病的氣功導引法。筆者就該篇中對頭部病證和眼部病證氣功導引法進行簡要探析。在本篇功法中,共記敘了掩耳叩齒法、背坐抱耳法等2種氣功導引法對頭部病證的治療,摩熱臍輪法、降火提水法、退翳明目法等3種氣功導引法對眼部病證的治療,現(xiàn)總結(jié)歸納如下。
1.1 掩耳叩齒法 原文:“治頭昏咬牙。端坐閉氣,用雙手掩耳擊天鼓三十六通,復叩齒三十六遍”[1]。
操作方法:正身盤坐或平坐,含胸拔背,頭正頸直,全身放松深吸氣,爾后止住呼吸以閉氣。閉氣的同時,兩手掩耳兩食指壓中指,然后食指用力滑下,略有敲擊彈性??陕勅豇Q天鼓聲,如此反復36次后呼氣,呼氣后閉氣,上下齒輕輕互叩,連叩36次。叩齒畢,徐徐吸氣,意念吸取的自然清氣,連同叩齒過程中產(chǎn)生的口中津液,用力深咽至腹部丹田。如此36個回合便可收功。收功恢復成預備姿勢,全身放松,息心靜慮,自然呼吸,待呼吸調(diào)順后收功。
頭昏是眩暈病證的一個癥狀,是以頭暈、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眩暈是由于情志、飲食內(nèi)傷、體虛久病、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本方法利用動靜相兼氣功功法,先達到全身放松的狀態(tài),心凈如鏡,靜如潭水,意守丹田。鳴天鼓,有通血脈、激發(fā)內(nèi)氣作用,《圣濟圣錄》曰:“擊天鼓,天鼓者,耳中聲也。”《十二度按摩圖》言“鳴天鼓治頭暈目?!?,可“醒神益腦”“清心明目”。叩齒,真氣可流通于周身百節(jié),能祛心火,治牙痛。叩齒、咽津、握固、鳴天鼓,是中國道家傳統(tǒng)養(yǎng)生四寶。長期修煉可治療頭昏、失眠等癥狀。
1.2 背坐抱耳法 原文:“治濕腦頭風。以雙手抱耳連后腦,運氣一十二口,合掌一十二次”[1]。
操作方法:以身平坐,用雙手抱住雙耳、后腦,調(diào)息運氣12口;復以手第二指疊在中指上,作力放下第二指,重彈腦后,有如擊鼓之聲,共12次。然后兩手臂輕輕上舉至眉側(cè),沿眉向兩側(cè)分開,兩手抱耳連著后腦的玉枕骨下,吸氣,意念將氣導引至腦中;呼吸,兩手向后伸出合掌,意念將氣從腦中導引至腦后的虛空。
端坐形體,可引動經(jīng)氣,有利于氣血的暢通運行。沿眉向兩側(cè)分開,雙手抱耳連后腦,有利于收攏腦部之氣,使大腦得養(yǎng);意念將氣導引至腦中,使腦部得到清氣的濡養(yǎng),兩掌向后伸出合掌,且將腦部濁氣導出,有利于腦部濕濁之氣的排除。清氣來而濁氣出,則濕腦頭風愈。
2.1 摩熱臍輪法 原文:“治三焦血熱上攻,眼目昏暗。正坐,用手摩熱臍輪后按兩膝,閉口靜坐,候氣定為度,運氣為九口”[1]。
操作方法:端身正坐,靜坐,心身放松。右手在下,左手按于右手背,右手心貼于肚臍上,順時針方向摩熱臍輪。手由下向上轉(zhuǎn)時吸氣,由上向下轉(zhuǎn)時呼氣。動作要輕柔舒緩。時間以十分鐘或自覺臍輪有熱感為度。再以兩手掌導引至膝蓋,按定兩膝蓋,閉口靜坐,深呼吸放松,吸氣時氣從臍入,臍輪微微有內(nèi)縮的感覺,呼氣時氣從臍而出,臍輪有開張的感覺。運氣9次后使心平氣和,病去神安。然后收功。
三焦是中醫(yī)學中的特有名稱,它不單純指某一臟器,而是內(nèi)臟機能的概括,關系到整個人體的氣血運行。氣血通暢則通?!峨y經(jīng)·六十六難》載:“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三焦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過五臟六腑。原氣者,三焦之別使也?!痹瓪馐侨松?,十二經(jīng)之根,通過三焦激發(fā)于五臟六腑,無處不至,它是人體活動的原動力。因而對三焦的調(diào)理,能起到防治各內(nèi)臟有關諸病的作用。用手摩熱臍輪后按兩膝能夠使三焦血熱下降,從而減少熱氣對眼部的熏蒸。候氣定為度,運氣為九口使全身氣機通暢,眼目放松,全身透明透亮,清清亮亮。
2.2 降火提水法 原文:“治火眼腫痛。以舌往上腭,目視鼻,將心火降涌泉穴,腎水提上昆侖,一時行三次,每放火三十六口”[1]。
操作方法:周身中正,百會上領,下頜回收,舌頂上腭,兩眼平視前方,看到天地交合處的一點,兩目放松,兩眼勻速回收,收至鼻尖,留一絲縫隙,兩眼輕輕閉合,將神光收至腦中心,照亮全身。兩手捧氣上升,升至頭頂上方,百會打開,松肩落肘,貫氣下落,經(jīng)頭面部,頸項部,到達胸部的時候用意念想著自己的心臟,隨著意念將氣貫入腳底的涌泉穴。吸氣盡呼氣時,提肛縮腎,兩足跟向下蹬,足掌向外翻向上翹,手自然放松。此為一次動作,稍事休息,再做第二次,共做3次為一遍。做完一遍后,兩手重疊于丹田之上并意守丹田,聽任小腹之起伏。如此休息1min左右,再做第二遍。若一遍未做完而感到疲勞時,也可隨時按上述要領休息1min左右再做。
這一功法是水火既濟的良方。足三陰肝、脾、腎之經(jīng)氣隨足跟下蹬、足趾上翹之勢而上升,以達“肝脾之氣宜升”,“腎水上升以濟心火”,陰升陽降之實效。《針灸經(jīng)》云:“足三陰由足走胸,足三陽由頭走足?!蹦I經(jīng)之涌泉穴為升腎水之處,即水升泉底。人身水火為根基,醫(yī)學典籍言之頗詳?;鹕仙陆祫t“水火未濟”而疾病叢生;火下降水上升則“水火既濟”而百病皆消,這一式由于足蹬貫氣而使腎水上升,心火下降,肝脾之氣隨之而上升。正如《內(nèi)經(jīng)》所云“肝脾之氣宜升”,同時手三陰之經(jīng)氣隨動作之勢達于指端,轉(zhuǎn)而趨入三陽上達頭面,即“三陽榮于面”。從而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提。2.3 退翳明目法 原文:“此明目。棲地坐定,以兩手反背,伸左脛,右膝壓左腿上,行五息引肺去風,久久為之,夜視物如晝。又法,雞鳴時,以兩手擦熱熨兩目,行三度,以指拭目,左右有神光?!?/p>
操作方法:端身正坐,平地坐定,以兩手反背,左腿平伸右腿彎曲并輕壓于左腿上,緩緩呼吸5次;再右腿平伸左腿彎曲輕壓右小腿上緩緩呼吸5次。眼睛微閉,但眼球要隨兩腿左右移動。意念兩腿發(fā)出一股外氣,灌入眼睛里面。如此循環(huán)3次之后收功,收于下丹田。另外一個方法雞鳴的時候,將兩手摩擦生熱,再將兩只手熨兩目數(shù)度,以指拭目左右,待兩眼有熱度感之后收功。此法養(yǎng)目,除目疾,增強視力。
此法先安靜放松全身,在右膝壓左腿上的同時,鼻吸入肺,意念氣將眼目的風邪從十指尖卻出。同時眼球隨兩腿左右移動,意念兩腿發(fā)出一股外氣,灌進眼睛里面,做到悠然自得,排除雜念。如此堅持練此法,能夠使視野開曠清晰,視力好轉(zhuǎn)。雞鳴的時候,陽氣始升,將兩手擦熱之后熨兩目有利于兩眼放松,氣血通暢,如此連做幾次,可以除目疾,增強視力。
綜上所述,無論治療頭部病證的“掩耳叩齒法”“背坐抱耳法”,亦或是治療眼部病證的“摩熱臍輪法”“降火提水法”“退翳明目法”,都是通過氣功導引對形、氣、神的鍛煉和調(diào)控來達到祛病強身的效果?;谛螝馍袢灰惑w的生命觀,考究中醫(yī)導引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看出中醫(yī)導引的實質(zhì)就是對形氣神的鍛煉和調(diào)控[2]?!痘茨献印ぴ烙枴分姓f:“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頭部病證和眼部病證的氣功導引法中都有一定的動作(包括呼吸)要求和規(guī)范,這便是對形的鍛煉和調(diào)控;也有“運氣”的相關操作,這便是對氣的鍛煉和調(diào)控;在做每個導引動作都要有意念活動的參與,或存想,或意注,或?qū)б?,或放松,這都是對神的鍛煉與調(diào)控。形氣神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沒有形則神氣無所依附,人的生命也就無從談起;沒有氣則無生命的有機活動,氣失于升降出入而“神機化滅”“氣立孤?!?;生命活動沒有神的調(diào)控則“氣亂、精離”“形乃大傷”[3]。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其中以神為主,精神放松、形意相合、神注莊中、氣隨莊動,意識活動始終貫穿其中,是氣功導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