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沈林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
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fā)病呈快速上升態(tài)勢,而歐美和鄰國日本,由于防控措施的加強,遏制住了高發(fā)勢頭,發(fā)病率開始下降。如何通過科學的防治手段降低大腸癌的發(fā)病率,已受到醫(yī)學界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則是在其癌前病變階段能夠有效預防和阻斷。在各種風險因素中,大腸腺瘤與大腸癌的發(fā)病無疑是關系最為密切的,約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在腺瘤的基礎上演變發(fā)展而來。因此,控制并積極治療大腸腺瘤,可以認為是目前降低大腸癌發(fā)病風險最為重要的措施。
隨著流行病學、分子腫瘤學、腫瘤基因等對腺瘤及其癌變過程的深入認識,以及結腸鏡的臨床廣泛應用,已為中西醫(yī)結合防治本病提供了有效手段?,F代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在內容和方法上有了很大發(fā)展,但中醫(yī)藥本身面對這一疾病的臨床治療問題,仍有很多要做的功課。筆者試以病證結合的觀點,結合臨床實踐,談談如何發(fā)揮中西醫(yī)所長,提高防治水平。
1.1 大腸腺瘤的診斷與病理分型 所謂大腸息肉是指一切突出腸腔贅生物的總稱。在病理學上,一般分為大腸腺瘤(又稱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大腸腺瘤有組織結構和細胞學的異型性時,稱為上皮內瘤變。依據腺瘤的結構組成分為管狀腺瘤、絨毛性狀腺瘤和混合型腺瘤,通過腸鏡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并無困難,大約2/3的腺瘤發(fā)生在乙狀結腸和直腸。
根據臨床觀察,很多大腸腺瘤并無明顯癥狀,不少是在腸鏡檢查時被發(fā)現。少數病人可能會有便秘難解,或大便溏泄,或伴有腹部隱痛脹滿,當腺瘤較大時,可夾有少量黏液及暗紅色血液等腸道癥狀。
1.2 大腸腺瘤的復發(fā)與癌前病變 腸道息肉經內鏡下切除后可再次復發(fā),包括殘留息肉的復發(fā)、新生息肉和遺留息肉的生長。國內研究表明,腸道息肉摘除以后,5年內再發(fā)生率約60%~80%左右,絕大多數是在原部位復發(fā)。息肉的發(fā)生與年齡有關,60歲以上的老人不僅檢出率高,而且復發(fā)率也高。
大腸腺瘤是大腸黏膜腺體發(fā)生的真性瘤體,是具有癌易發(fā)傾向的癌前疾病,屬臨床范疇。癌前病變則是指容易發(fā)生癌的一組病理組織學變化,即伴有異型增生。兩者在程度、性質和定義上是有一定區(qū)別的。腺瘤發(fā)生癌變的危險隨腺瘤的大小、數量、絨毛狀特征以及異型增生程度而增加,病理上常表現細胞突變和擴增。研究顯示,以絨毛狀腺瘤惡變率最高,絨毛管狀腺瘤次之,管狀腺瘤最低;多發(fā)性又比單發(fā)者風險增加;超過2cm的癌變率為6.8%~46%。凡大結節(jié)隆起,表面膨脹、凹陷,伴有周圍皺裂形態(tài)變化者,其癌變風險較大。
1.3 大腸腺瘤的內鏡下治療規(guī)范 由于大腸腺瘤異型性結構及增生程度在腺瘤中分布不均,一經發(fā)現均應及時摘除。目前臨床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結腸鏡診斷治療。一般<0.5cm的腺瘤,直接鉗除或圈套切除;0.5~1cm腺瘤,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治療;1~2cm腺瘤,EMR治療或行內鏡下分次黏膜切除術(EPMR);2cm以上腺瘤需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治療前需采用腸鏡下染色、內鏡窄帶成像術(NBI)或放大、超聲內鏡檢查術(EUS)等輔助方法,仔細觀察表面腺管或血管情況。當診斷為腺瘤或伴上皮內瘤變,以及早期癌變者,可權衡后行腸鏡下切除。如癌變深度超過黏膜下層≥1000μm(SM2以上),或伴淋巴轉移、分化程度差等,應選擇外科切除手術。
中醫(yī)文獻最早提到“息肉”一詞始見于《黃帝內經》,《靈樞·水脹篇》說:“寒氣客于腸外,衛(wèi)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闭J為機體失調,氣虛不榮,寒邪客居,久而凝滯,漸生變化,留著體內是息肉形成的原因?!墩f文解字》謂:“息,寄肉也?!敝赋觥跋ⅰ蹦硕嘤唷⒂鲋?。古代所說“息肉”是否就是指現在的腸道息肉,有待考證。《內經》對息肉的認識,對我們可能有以下幾點啟發(fā):一是正氣不足,尤其是脾虛失運,這是內因;二是飲食因素或感受邪氣,這是外因;三是息肉乃由正邪相搏的“惡氣”漸變所致,是一種病理產物。臨床所見,腸道息肉以中老年人為多,尤以50歲以后發(fā)病率逐漸增加。隨著年齡老化,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排泄障礙遲緩,痰濁凝滯,可以看作是腸道息肉形成的重要因素。至于“息肉”的寒熱屬性,可因體質類型的不同而證候有所差異。臨證辨治時大概也不能僅限于“寒氣”致病一說。
從中醫(yī)歷代文獻和方書記載中,均難以找到有專門針對腸道息肉治療的方藥,迄今西醫(yī)也無有效的治療藥物。有學者通過辨證施治組方內服,或自擬驗方保留灌腸,或開展動物實驗探索機制,在中醫(yī)藥治療腸道息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相對于其他疾病,個人認為這方面的研究仍顯不足。近年來,筆者臨床接觸該類疾病較多,每從病證結合的角度加以分析思考。所謂“病”是指診斷明確的腺瘤性息肉,所謂“證”是指患者有臨床癥狀,并以此作為中醫(yī)辨證用藥的依據。采取藥物與內鏡治療并進,內外兼治,以期消除或減少腺瘤復發(fā),防止腺瘤異變成癌,達到癌前早防早治的目的。
3.1 “六腑以通為用”,重視腸腑通暢 《內經》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庇行┗颊哂捎谂疟憷щy,后經結腸鏡檢查發(fā)現有腸道腺瘤或息肉。長期排便障礙,體內代謝產物如痰濁毒素不能及時排出體外,久而凝滯成形。臨床見有不少結直腸癌患者,診斷前也常有大便秘結或排泄不暢的癥狀,導致存在于大便中的致癌因子與大腸黏膜長期廣泛接觸,從而誘致生瘤癌變。
“六腑以通為用”,治療必須重視通降腑氣,潤導腸腑,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道蠕動功能,此對防治腸道息肉有積極意義。個人體會,臨床常見有三種類型的腸道腺瘤性息肉伴有大便困難者,需要改善排便功能。
(1)腸腑燥結證。其特點是大便干燥硬結,二三日或數日一行,口干舌紅。治法應潤腸通便,可取麻子仁丸或五仁丸加減。藥如生地、玄參、麥冬、生首烏、杏仁、枳實、檳榔、柏子仁、火麻仁、瓜蔞仁、郁李仁、黑芝麻等,必要時可用制軍或生軍。少數患者雖潤也未必通,余常根據《內經》所謂“大腸者,熱則閉,寒則泄”之啟發(fā),方中加入黃芩或川連一味,潤中兼清,大便則易于通暢下行。
(2)痰氣阻滯證。這是一類比較特殊但臨床屢見不鮮的便秘證型,其特點是排便困難,甚或干結難解,脘腹脹滿,舌苔淡黃腐膩或白而厚膩,脈濡滑。由于痰氣阻遏,腸腑通降失常,治法當通陽泄?jié)?,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葉天士稱此法為辛滑通陽,我院已故著名脾胃病大家張澤生先生對此證治亦甚有經驗,非一般潤腸通便之法所能取效。藥如全瓜蔞、薤白、桂枝、法半夏、陳皮、枳殼、萊菔子、川樸、決明子、火麻仁等。臨證隨大便通解之后,腹部脹滿常隨之松解。
(3)升降失常證。臨床常見有腸道腺瘤性息肉已經摘除,一段時間大便通暢,但隨后大便又艱滯難解,雖用瀉藥亦見效甚微。大便量少形細,或溏而黏膩,肛門常有墜脹感。舌苔薄白,脈濡細。這類證候一般是在中老年人脾腎兩虛的基礎上,氣機升降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所致。治法宜補益脾腎、升清降濁。方選歸芍六君子湯合濟川煎(《世醫(yī)得效方》)加減。藥如炒黨參、炒白術、茯苓、陳皮、木香、砂仁、當歸、白芍、肉蓯蓉、枳殼、炙升麻、懷牛膝等。
案1.蒲某,女,62歲,浙江人住南京。2014年4月17日初診。
患者3年前結腸鏡檢查發(fā)現結腸多發(fā)性腺瘤 性 息 肉,分 別 為1.2cm×0.8cm、0.6cm×0.8cm、0.5cm×0.6cm等,病理為絨毛管狀腺瘤伴輕中度異型增生。此后每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腸鏡并摘除。就診時詢知有便秘病史二十余年,雖用各種中西藥物治療,但效果均不理想,腹部常有脹滿感,步行鍛煉也難以濟事。2014年3月復查腸鏡,結腸仍有多發(fā)腺瘤性息肉,最大者1.0cm×0.8cm,伴輕度異型增生?;颊叽蟊忝亟Y,3~4日1次,腹部脹滿,自服麻子仁丸、黃連上清丸等已無效果,需用開塞露幫助排便,頗為痛苦。舌苔淡黃厚濁腐膩,脈細??紤]痰氣郁滯,濕濁極重。擬方通陽泄?jié)幔禋馐韪?。處方?/p>
全瓜蔞15g,薤白10g,桂枝5g,法半夏10g,陳皮6g,枳實10g,厚樸10g,萊菔子15g,決明子30g,大腹皮15g,莪術10g,炙僵蠶10g,炮山甲10g(先煎),敗醬草30g。14劑。煎服,每日1劑。
藥后大便暢通,每日均能排軟便一次,肚腹松快。后以上方略做加減間斷服藥,排便一直正常。2015年5月8日,再次復查腸鏡未發(fā)現腸道息肉及異型增生。3.2 “脾貴在運”,及時調整運化功能 腸道病癥每與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有關,腸道息肉常常可以見到以泄瀉為主的病癥存在。在腸癌患者的病史中,有排便習慣改變的不在少數,比如慢性腹瀉就是很常見的癥狀之一。脾主運化,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功能。張仲景說:“四季脾旺不受邪。”李東垣亦曰:“諸病皆由脾胃生?!逼楹筇熘?,脾虛不能化水谷為精微,反生水濕痰濁,聚而為害。
現代醫(yī)學研究證實,人類的胃腸道存在豐富的淋巴組織,它是機體免疫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有T細胞和B細胞,能對抗原發(fā)生免疫應答。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A,它對人體免受從胃腸道途徑來的細菌毒素侵犯起重要作用。因此,脾不僅主運化,而且還與人體抗病機能——免疫有重要關系。任何腫瘤的發(fā)生,必然存在正氣不足的一面,中醫(yī)認為“久瀉脾虛”,治療腸道腺瘤及其相關異型增生,健脾同樣是重要方法。據筆者臨證所見,對腸道腺瘤或息肉伴有脾虛久瀉的患者,常有以下幾種泄瀉類型需要治療時關注:
(1)脾虛夾滯證。經常性大便不成形或溏黏不爽,或伴有少量黏液。一般無腹痛腹脹,或僅有臍周不舒等,舌苔薄白膩,脈細。治法宜健脾運中,方取資生丸加減。該方的特點是不溫不燥,其組方是在參苓白術散的基礎上加有一味黃連和消導藥,方證甚為合拍,治效理想。藥如炒黨參、生白術、淮山藥、茯苓、炒扁豆、生苡仁、陳皮、木香、砂仁、川連、藿香、炒麥芽、焦山楂等。
(2)脾陽不振證。大便泄瀉或完谷不化,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脈濡細。治法溫陽運脾,方選附子理中湯加減。藥如炒黨參、炒白術、制附片、炮姜、肉豆蔻、淮山藥、炒苡仁、陳皮、木香、烏梅炭、炙甘草等。若兼腹痛綿綿不已者,可加肉桂、淡吳萸。
(3)脾虛氣陷證。患者常有肛門墜脹的癥狀,大便溏黏不爽,解而不盡。肛門墜脹有兩種情況:一是便秘燥結,腹部脹滿或疼痛,偏于實證,法宜潤腸通腑;二是年老體弱,便溏不暢,偏于虛證,乃清氣不升,氣機下陷所致。本文中所指以后一種為主。治法宜健脾升清,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藥如炙黃芪、潞黨參、炒白術、當歸、白芍、炙升麻、炒柴胡、陳皮、木香、淮山藥、炙甘草、干荷葉等。若見畏寒舌白,加炮姜、肉豆蔻;舌紅苔黃,加黃芩、敗醬草;小腹或少腹疼痛者,加炙五靈脂、九香蟲。一般藥后肛門墜脹癥狀能隨之改善,病情好轉。
案2.秦某,男,72歲,南京人。2017年8月13日初診。
患者多發(fā)性腸道腺瘤性息肉經腸鏡檢查并摘除已4年余。腺瘤逐年由多變少,由大變小,但每年檢查均有,一般在0.5cm~0.8cm左右,均為多發(fā),無異型增生?;颊呖嘤诟亻T墜脹,迄今十余年,每日坐立不安,唯躺臥時方舒,矢氣頻多,常夾稀糞噴出,十分痛苦。多年求治,其效甚微,因擔心癌變,故思慮多憂。舌苔薄白,邊有齒印,脈象沉細。分析其病機,認為中虛氣弱,脾氣不升使然。治宜補中益氣,升舉清陽。處方:
炙黃芪30g,炒黨參15g,炒白術10g,當歸10g,陳皮6g,炙升麻5g,炒柴胡5g,炙甘草5g,桔梗6g,淮山藥15g,烏梅肉5g,莪術10g,炙僵蠶10g,石見穿30g。14劑。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藥后肛門墜脹感逐漸消失,大便成形通暢,腹部隱痛已少。復診時僅在上方基礎上略做增減,直至癥狀完全改善。2018年初,經腸鏡檢查未見腸道息肉,患者認為這是他多年來最滿意的治療效果。
3.3 “酸苦辛”法對腸道息肉的治療作用 近年來,筆者常以烏梅丸加減治療腸道腺瘤和息肉,收到一定效果。該方出自《傷寒論》,臨床治療蛔厥腹痛、下利泄瀉有效。方中以烏梅獨重為君,酸苦辛合法,雜味相投,藥物配伍獨特,能適應多種腸道疑難病癥的治療。烏梅味酸、性平,除安蛔、生津、止瀉外,《馮氏錦囊》尤謂其能“蝕惡肉”?!动冡t(yī)大全》記載:以烏梅、荔枝肉等分,搗爛敷貼,能使雞眼軟化脫落。另據臨床報道,以烏梅為主與他藥配伍,經鼻腔內給藥,可使絕大多數鼻息肉消退。應用該方時尚需適當加減:舌紅苔黃、口干口苦,“內熱”偏重者,去附子、干姜、川椒,加黃芩、秦皮、敗醬草;大便秘結,腸失潤降者,加火麻仁、瓜蔞仁、制大黃;腹部脹滿疼痛,氣機壅滯者,加木香、檳榔、枳殼。
據美國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腺瘤和結腸癌發(fā)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腸道有較高的pH值,較強的堿性環(huán)境會使游離膽汁酸和其他潛在致癌物的濃度增高。烏梅味酸,對改善腸道內環(huán)境,消除息肉有益。烏梅丸的獨特作用,除烏梅獨重外,還在于有苦寒與辛溫藥物的相佐。臨床若見有部分無癥狀可辨的患者,可參用烏梅丸法施治。
案3.皮某,男,54歲,南京人。2012年6月26日初診。
患者1年前因排便困難,經外院結腸鏡檢查,發(fā)現腸道有大小息肉數十枚,病理診斷為直腸管狀—絨毛狀腺瘤,部分腺體中—重度異型增生。一年內已先后5次經腸鏡下摘除,并服中藥百十劑。但腺瘤性息肉反復發(fā)作,屢摘屢長,切而不盡,并伴有腹部冷痛作脹,大便溏薄夾有黏液,排出不暢,每日排便2~3次,十分痛苦。舌質偏紅,苔薄白,脈細弦。予烏梅丸化裁,處方:
炙烏梅30g,川連3g,炒黃柏10g,制附片5g,炮姜3g,肉桂(后下)3g,川椒3g,炒黨參10g,當歸10g,木香10g,檳榔10g,莪術10g,炙僵蠶10g,敗醬草30g。14劑。每日1劑,分2次服。
藥后大便漸成形,腹痛減輕,黏液已少。原方再加炮山甲10g,繼服。后每月來取藥1次,守方不變。連續(xù)服藥3個月,大便正常,癥狀消失。2012年9月27日腸鏡復查:腸道未見息肉,病理檢查無異型增生,診斷為慢性直腸炎癥。后經隨訪,患者每年復查腸鏡1次,迄今未見腺瘤性息肉復發(fā)。
腸癌癌前病變所涉及的病種除大腸腺瘤外,還包括腺瘤病、炎性腸病相關異型增生等。流行病學顯示,相比較而言,大腸腺瘤無疑是發(fā)病率最高、患癌風險最大的一類疾病,引起中西醫(yī)防控領域的高度重視是必然的。雖然中醫(yī)不能替代結腸鏡檢查和鏡下治療,但中醫(yī)藥也并非無用武之地,通過口服或者腸道保留灌腸給藥,有其自身的治療特色,對于積極改善腸道癥狀,提高抗病機能,抑制腺瘤復發(fā),確有積極意義。
筆者從事臨床為主,對實驗研究體會不多,也沒有總結出對腺瘤有獨特療效的單方、驗方。有幾味中藥,是筆者在辨證處方中常常使用的,例如:莪術、炙僵蠶、炮山甲、炙烏梅、敗醬草、石見穿等,有待進一步總結研究。動物實驗和人體治療畢竟差距較大,現代醫(yī)學對腺瘤發(fā)生的機制,目前也并不完全清楚。因此,從中醫(yī)藥物治療角度來看,臨床研究和基礎實驗,既重要而且路還很長。
定期腸鏡檢查,及時摘除腸道腺瘤,應該看作是在當前中西醫(yī)結合腫瘤防治條件下,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發(fā)展,有效而重要。與此同時,在臨床診療中還需積極普及腸鏡檢查,力求降低我國日益趨高的腸癌發(fā)病態(tài)勢。
另外,飲食因素對腺瘤的形成同樣具有影響,要求人們注意日常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比如限制高脂肪肉類,多攝入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少飲酒、多步行等,這些對預防腺瘤和腸癌的發(fā)生均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