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芝,杜 蓉,賈改秀,劉占鑫,陸建軍,姚志兵
(1.甘肅省張掖市農(nóng)業(yè)科學院,甘肅 張掖,734000;2.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環(huán)保局,甘肅 張掖734000)
黑色食品由于集天然色、香、味及營養(yǎng)、保健等于一體,近年來深受歡迎。黑小麥又稱富硒麥,富硒黑小麥粉屬純天然富硒、高鈣、高蛋白、高營養(yǎng)、粗纖維的食品[1]。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硒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極不平衡,我國約有72%地區(qū)缺硒,硒缺乏是克山病的重要病因[2]。黑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異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均比普通小麥高,這些人體無法合成的氨基酸均為調節(jié)體內(nèi)生化平衡不可缺少的成分[3-4]。其含有的生物活性物質是普通同類食品所缺乏的,具有降血壓、防癌等生理作用[1,5]。黑色農(nóng)作物產(chǎn)品中脂肪含量較高,且含多價不飽和脂肪酸,有利于營養(yǎng)腦細胞,防止血膽固醇沉積[6]。為規(guī)范張掖市黑小麥的生產(chǎn),經(jīng)大量的試驗,我們研究制定了本規(guī)程,力爭從商品糧生產(chǎn)的源頭上抓起,生產(chǎn)出符合優(yōu)質食品標準的黑小麥原糧。
本規(guī)程規(guī)定了生育期為98~110 d的黑小麥品種,產(chǎn)量水平5 250~7 200 kg/hm2的優(yōu)質栽培基礎條件,產(chǎn)量結構。本規(guī)程適應范圍是甘肅省河西冷涼灌區(qū)海拔1 850~2 100 m的區(qū)域。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NY/T391-2013綠色食品產(chǎn)地環(huán)境質量標準。
NY/T393-2013綠色食品農(nóng)藥使用準則。
NY/T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
含有機質9~15 g/kg、全氮0.5~1.5 g/kg、堿解氮56.5~68.0 mg/kg、速效磷10~25 mg/kg、速效鉀90 mg/kg以上、硒0.29~0.52 mg/kg。
3.2.1 光照 黑小麥生長季節(jié)總輻射量271.7~312.7 kJ/cm2,年日照時數(shù) 950~1 300 h。
3.2.2 溫度、降水 黑小麥全生育期需活動積溫1 685~1 850℃,需要達到450~650 mm的降水量。
5 250~7 200 kg/hm2。
生育期為98~110 d的黑小麥品種,產(chǎn)量構成以主穗為主,力爭早分蘗成穗。穗數(shù)保持在525萬~600萬穗/hm2,每穗粒數(shù)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
選擇土壤質地良好,含鹽量低于2.1 g/kg、灌排方便的地塊。最好不要連作,以免病蟲草害加重。前茬最好為豆科或中耕作物,并建立良好的輪作倒茬制度。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耕地深度20~25 cm。有冬灌條件時在封凍之前進行冬灌。早春季節(jié)旋耕機整地、耙耱保墑,達到地平、土松、上虛下實。播種前耕層土壤田間持水量保持75%~80%。
施農(nóng)家肥 75~90 t/hm2、N 160~200 kg/hm2、P2O567~107 kg/hm2。氮肥 60%~65%做底肥,35%~40%做種肥和追肥;磷肥80%做底肥,20%做種肥。
野燕麥危害較重的地區(qū),將40%燕麥畏乳油3 kg/hm2兌細沙375~600 kg充分混勻隨秋耕翻入。
使用精選后的種子,播種前用適量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等殺菌劑拌種。
5.4.1 播種期 氣溫穩(wěn)定通過1℃、土壤表層解凍5~10 cm時即可播種。沿山冷涼灌區(qū)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
5.4.2 播種量 以保苗525萬~600萬株/hm2、田間出苗率80%計算,播種量為345~390 kg/hm2。
5.4.3 播種方法 結合播前淺耕施入P2O530 kg/hm2、N 15 kg/hm2。按播種量調整好播種機,在準備好的土地上播種。播種后及時耙耱保墑。
出苗期若遇雨雪天氣,天晴后及時耙地,破除板結,以利出苗。
苗期管理突出一個“早”字,既早灌水、早追肥,以水調肥,以早管促早發(fā),培育壯苗。灌頭水前進行中耕松土保墑。三葉至四葉期灌頭水,灌水量1 050~1 350 m3/hm2,結合灌頭水追施氮肥37.5~67.5 kg/hm2。及時清除田間雜草,以利于黑小麥生長。不建議使用除草劑,使用除草劑易造成土壤及產(chǎn)品污染。若使用除草劑必須符合綠色食品(NY/T393-2013)農(nóng)藥使用準則。
中期管理主要是合理調節(jié)水肥,促控結合。協(xié)調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使群體大而不密,個體壯而不旺,促壯稈大穗,為粒多粒重奠定基礎。拔節(jié)孕穗期應根據(jù)苗情、墑情和地力,適時灌好拔節(jié)和孕穗水,每次灌溉量900~1 200 m3/hm2。長勢偏弱的地塊,提早灌拔節(jié)水,且補追N 30 kg/hm2,長勢偏旺的地塊或雨水過多的年份應適當推遲灌水時間。對群體過大、生長過旺的地塊,拔節(jié)期用50%矮壯素2 250 mL/hm2兌水750~900 kg噴霧控制。
后期管理主攻目標是防早衰、增粒重。抽穗后灌好灌漿水、麥黃水,每次灌溉量900~1 050 m3/hm2。采用大水快灌的方式,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使田間持水量保持在70%~75%。灌漿初期若遇干熱風危害,應及時灌水并用抗旱劑一號600~750 g/hm2兌水15~23 kg葉面噴施。
植株變黃、莖節(jié)處微帶黃綠色、莖稈有彈性、籽粒變硬,呈品種固有色澤時即可收獲。用聯(lián)合收獲機收獲時,一定要將機械清理干凈,以保證種子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