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聽客溪的朝圣》中空間轉(zhuǎn)換的生態(tài)意蘊

      2018-02-11 00:00:00趙雪妃
      鄱陽湖學刊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生態(tài)批評

      趙雪妃

      [摘 要]《聽客溪的朝圣》中對自然界的質(zhì)疑和困惑,展現(xiàn)出安妮·迪拉德回歸自然旅程之艱難,其背后的根源是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與生態(tài)整體主義價值觀的對立沖突,而這種抽象的思想沖突具象化地表現(xiàn)為文中“我”在地理空間上的遷移和徘徊。作品中的錨屋、屋外、盧卡斯小屋等空間意象,揭示出“我”在回歸自然過程中的生態(tài)思考。

      [關(guān)鍵詞]《聽客溪的朝圣》;空間轉(zhuǎn)換;生態(tài)批評

      一、引言

      《聽客溪的朝圣》(Pilgrim at Tinker Creek)是美國作家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1945— )的一本散文集,記載并講述了作者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藍山附近的一條名叫“聽客溪”(Tinker Creek)的小溪旁為期一年左右的生活體驗。該書1974年出版,1975年獲得普利策獎,在文壇引起巨大反響,被譽為“比《瓦爾登湖》更有膽魄”①、“是大師(指梭羅)真正的繼承人”②。中國目前已有該書的三個翻譯版本③,但卻沒有一本專門針對安妮·迪拉德或是《聽客溪的朝圣》的研究專著。在部分探討生態(tài)文學或者自然文學的專著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關(guān)《聽客溪的朝圣》的零星論述,比如《尋歸荒野》《美國自然文學三十講》《日本生態(tài)文學前沿理論研究》等。除此之外,有關(guān)《聽客溪的朝圣》的碩士論文有3篇,期刊論文有6篇。綜合而言,目前中國對于《聽客溪的朝圣》的研究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大的方向,一是挖掘其生態(tài)內(nèi)涵,二是探討該書與其他流派的關(guān)聯(lián)。

      此外,許多學者都將《聽客溪的朝圣》作為一段“回歸自然”之旅來考察,他們發(fā)現(xiàn)這一回歸的過程是如此不順暢:“她走向汀克溪,是期望走向自然,像一滴水、一片樹葉、一條魚一樣成為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她的自我意識是如此的真實與確切,令她無法與自然長期融為一體”④;“如果說愛默生和梭羅等人對自然采取的是一種頂禮膜拜的態(tài)度的話,迪拉德則在膜拜的同時,又摻進幾許懷疑與茫然”⑤;“她對于自然的各種思考并沒有僅僅停留在只要回歸自然就好的水平上,甚至一般讀者所期待的回歸自然的思想全部都被推翻”⑥。筆者也認為,《聽客溪的朝圣》記錄并講述了文中“我”在回歸自然這一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從中可以看出,“我”的回歸之旅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我”遇到了困境。

      有學者將“我”對于自然的這種困惑和不解的原因歸結(jié)于時代環(huán)境:“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中不僅有愛默生時代的山水森林和沙漠,同時也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城市和其他高科技的產(chǎn)物”①;或歸于文學影響,認為“迪拉德的作品是超驗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混合物”②。也有學者認為,在文中表現(xiàn)主體面對解釋自然的失敗是為了對自然進行“復(fù)魅”,否定科技萬能論③。以上觀點從不同角度對“我”遭受困境的原因作出解釋,都具有合理性,但又不具備根本性。筆者認為,其回歸自然之旅之所以遭受如此挑戰(zhàn),不能光從外部尋找答案,原因不在或者說不全在于外部客觀世界的豐富多彩和巨大變更,而在于“我”的內(nèi)在世界,在于“我”在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中心主義兩種沖突的價值觀之間的搖擺不定。而且,“我”在抽象的思想觀念上的這種“搖擺”和“徘徊”,通過“我”在具象的物理空間上的“往返”“來去”得到隱喻式的體現(xiàn),回歸自然的困惑也體現(xiàn)在“我”對所居處所的不斷思考中。本文將通過對《聽客溪的朝圣》中“我”在空間上的這種不斷“往返”“選擇”以及空間意象的分析,繼續(xù)前人就《聽客溪的朝圣》中回歸自然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揭示“我”在回歸自然的旅程中面臨的由人類中心主義向生態(tài)整體主義的痛苦蛻變,以及在此過程中引發(fā)的生態(tài)思考。

      二、都市與錨屋的二元關(guān)系

      《聽客溪的朝圣》的第一章就寫道:“我住在一條小溪邊,聽客溪,在弗吉尼亞州藍嶺的山谷里。隱士隱居之處叫做錨屋;有些錨屋不過是些扣在教堂一側(cè)的陋室,就像是藤壺附著在巖石上。我把這座房子想成是扣在聽客溪的錨屋。這座錨屋讓我把錨牢牢地固定在溪里的石床上,讓我在溪流中穩(wěn)住,有如海錨,面對傾瀉而下的光流?!雹苠^是船只用來停泊的的工具,較重,通過繩鏈與船只相連,在船只需要停泊時,將其拋入水流中以起到固定的作用?!拔摇痹敢獍堰@所小屋子想成是錨屋(anchor-hold),想象屋子和汀克溪之間連接著一條墜著重重的、像“海錨”(sea anchor)一樣的錨的繩鏈,屋子和聽客溪深沉地、根本地、內(nèi)在地相連。錨屋像藤壺一樣牢牢地(steadied)附著(clamped to)在聽客溪邊,錨屋就是聽客溪的一部分,它們連在一起、長在一起。而“我”因為這所屋子得以安穩(wěn)地居于溪中,免于漂泊(keeps me steadied in the current)⑤。在此,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隱居山中的圖景。這里安靜、簡陋、純凈,“我”在這里可以真正地融于自然。錨屋這一物理空間的成功搭建,正式宣告“我”向自然的回歸:“山是巨大的,寧靜的,包容的。你可以把自己的精神拋給一座山,那座山會把它留下,收起來,而且不會像一些溪流那樣把它丟回來。溪流是那個充滿刺激和美的世界,我住在那兒。而山是家?!雹?/p>

      該段文本同時隱含了一個預(yù)設(shè),即“我”是搬到這里來的,從另外一個與聽客溪無關(guān)的叫作“都市”的地方搬到這個叫作“自然”的地方,這其中暗含一種空間上的遷移?!拔摇睂⑿∥荼茸鳌半[士隱居之處”⑦(anchorite hermitage),強調(diào)“我”不僅僅是居住于此,而且是隱居于此,“隱”意味著居于一地從而達到對另一地的遠離。這里的隱士,不同于中國文化中有著濃厚道家意味的山中隱士,或者儒家的隱居在野的隱士。中國的隱士強調(diào)與世俗的決絕①,而西方的隱士通常是指宗教之士,強調(diào)全身心地投入自我與上帝的交流②。但相同的是,兩種意義上的隱士都強調(diào)通過改變空間而達到改變思想意識的目的。改變自己所處的地理空間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進而幫助“自我”的言說,賦予“自我”新的身份。文中“我”將自己、小屋以及聽客溪三者緊緊相連,強調(diào)自己對“新家”的認同,正是試圖賦予自我新的身份的體現(xiàn)。

      在生態(tài)批評理論中,過度依賴工業(yè)、科技、商業(yè)的都市,是與自然形成二元對立的空間意象,是人類離開自然的結(jié)果。在都市中,房產(chǎn)開發(fā)、交通擴建、影院消費、污染排放等都是為了滿足人的欲望、潛能而建造執(zhí)行的。在歐美文學傳統(tǒng)中,梭羅、華茲華斯、惠特曼、凱勒曼等眾多作家強烈批判了脫離自然的西方文明,提倡回歸自然,認為“人類自視為世界主宰、萬物靈長,就意味著脫離了自然、站到自然之外”,“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疏遠、緊張、敵對的關(guān)系,完全是由人類自己造成的”③。在回歸自然這一主題之下的文學寫作,通常都直接包含或者間接隱含有關(guān)“離開都市”的敘述。

      有學者認為,迪拉德在《聽客溪的朝圣》中表現(xiàn)出對人類社會的態(tài)度是冷漠的,認為她“不關(guān)心環(huán)境問題、生態(tài)問題以及土地使用”,“她的書中很少談及社會問題。這只能說明迪拉德對人類世界的漠不關(guān)心”④?!堵牽拖某ァ反_實很少、幾乎沒有“我”對于人類社會的直接評價,但是迪拉德對于人類社會的批判,并不表現(xiàn)在對奢侈浪費、破壞環(huán)境或者撲殺動物等具體的人類活動的評價上。迪拉德雖然不提都市以及都市發(fā)生的事情,但卻始終未停止對由自然中脫離出來、一切圍繞著人類服務(wù)的都市中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講述和質(zhì)疑。這樣看來,迪拉德對人類社會問題的思考是更加透徹、更加深邃和更加根源性的。

      所以,在《聽客溪的朝圣》中,都市作為潛臺詞,像一個幽靈一樣,不被文本敘述卻隱含在敘述自然的文本之下,不停歇地提醒讀者:這是一段有關(guān)回歸自然而非記錄自然的講述,這是一段歸來之人的尋覓而非土著之人的已知。事實上,“我”在后文中也確實承認:“我曾居住在那兒。我記得都市所提供的:人類友誼、棒球賽盟賽、稀里嘩啦讓人興奮的刺激,就像吃了強烈迷幻藥的一陣高昂,待過去之后是身心俱疲。”⑤但這樣直接有關(guān)都市的敘述并不多,都市的意象絕大部分時間處于隱含狀態(tài),令人不會想起卻也不會完全忘記,都市被置于文本之外卻又隱含其中。

      正如小鳥在樹枝筑巢、兔子在地下打洞,“我”通過在聽客溪旁搭建自己的小屋宣告對自然的回歸。小屋建在山谷中、溪水旁,并通過“我”想象出來的錨與自然更加緊密相連。用自然中的小屋區(qū)別于都市中的小屋,這一空間建構(gòu)的背后指向一種融于自然的生活方式,是與自然相連、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該書第一章通過對小屋外在環(huán)境的刻畫來取得自我定位,然而這種定位是不準確、不完整的?;貧w自然不能僅僅是停留在物理空間上的身體回歸,回歸自然不是在山中建房子,不是回到原始狀態(tài),更不是放棄人類文化?;貧w自然的真正困難在后文“我”的持續(xù)不斷的空間變化中得到體現(xiàn)。

      三、小屋與聽客溪的二元關(guān)系

      搬到聽客溪旁的小屋里,“我”經(jīng)歷了由都市轉(zhuǎn)移到自然這一大的空間變化,然而僅僅是由物理空間的都市走向自然,并不能真正實現(xiàn)向自然的回歸。在聽客溪旁的生活中,“我”依然經(jīng)歷著二元對立關(guān)系的空間上的變動。

      在屋子里,“我”用魚缸養(yǎng)了一條金魚:

      我花了兩毛五買下這小動物。我以前從來沒買過動物。事情很簡單,我找到一家位于羅阿諾克的店鋪,叫做“濕寵物”,給了店家兩毛五,他便給我一個打了結(jié)的塑料袋,里面水波晃動,一株綠色植物漂浮著,而金魚在游動。這條不起眼的魚,有纏繞起來的內(nèi)臟,有一條脊椎,輻射出細小的骨頭,還有一個腦袋。我把魚飼料灑入金魚缸前,會輕敲魚缸邊緣三下;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訓練有素,我一敲就會游到面上來。它還有個心。①

      “我”反復(fù)提到金魚的價格是兩毛五,很便宜②,并表示“事情很簡單”。從一開始這條金魚與“我”的相遇便發(fā)生在一家寵物店,作為一件便宜的、不起眼的商品被“我”買回家養(yǎng)了起來?!拔摇睂痿~所有的觀察都是科學式的,帶著物質(zhì)分析的眼光看到它的內(nèi)臟、脊椎、骨頭;“我”與金魚的交往模式是訓練式的,“我一敲就會游到面上來”。在與金魚的這段關(guān)系中,“我”將自己放置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認同了寵物店對金魚作出的低廉標價,默認自己有權(quán)為這條金魚命名,把它叫作“埃勒里·錢寧”③。可見,在這個人造的空間里,“我”有權(quán)決定動物的價值高低,有權(quán)決定把什么動物帶回家作為寵物,有權(quán)為動物命名,甚至有權(quán)決定它是否可以做“我”的朋友,這些全憑“我”個人的喜惡。至于這條金魚,它始終都是沉默的,敘述中沒有金魚的同意或反對,在“我”的屋子里,金魚的聲音被壓抑、被忽視,“我”聽不見金魚的話語,或者說“我”只選擇透過“非常昂貴的顯微鏡”來認識有關(guān)這條金魚的一切。

      至于爬到屋內(nèi)的蜘蛛,“我讓蜘蛛在屋子里自由來去”,“我容忍這些蛛網(wǎng),偶爾才在蜘蛛逃至安全之處后掃除那些最骯臟的。我總是將一條浴巾搭在浴缸上,好讓那些因浴缸平滑而深陷其中的蜘蛛,用毛巾的粗質(zhì)當作逃生梯”④。在小屋子中,這只蜘蛛是不被期待的,它是一名外來者,因為屋內(nèi)是“我”的生活領(lǐng)地。蜘蛛一旦進到屋內(nèi),它的生存完全取決于“我”的態(tài)度,而“我”對于蜘蛛的幫助是不平等的、高傲式的。蜘蛛可以在屋子里自由來去是因為得到“我”的“允許”,它能逃到“安全之處”也是得益于“我”的“容忍”⑤。所以,在小屋子內(nèi)部這個物理空間之中,“我”是唯一發(fā)聲者,是主導者。

      實際上,《聽客溪的朝圣》中記錄“我”在室內(nèi)生活的篇幅并不多,作者將更多的筆墨放在“我”走出屋子的講述,而當“我”決定走出屋子,情況便變得復(fù)雜起來。一天,“我”出去到處走走看看,在溪邊看見一只“傻里傻氣”的大鷸鳥。因為在某本書上閱讀到大鷸鳥是害羞的物種,很容易受到驚嚇而突然飛走,所以“我”在靠近大鷸鳥的整個過程中都極其小心。“我”東躲西藏、跑跑停停、畏首畏尾甚至是假扮成一棵樹,就在快要接近大鷸鳥時,“我”發(fā)現(xiàn)大鷸鳥根本不為“我”所動,“我”才猛然驚醒:“也許大鷸鳥根本就不害羞?!薄拔摇痹谶@幾十分鐘里都表現(xiàn)得像一個“大笨瓜”,丑態(tài)盡顯⑥。至此,“我”以及“我”在“某個地方讀到”的人類知識受到挑戰(zhàn),“我”遭到戲弄,“我”甚至很憤怒,“我要殺掉它。我要用雪球打它;我真的會這么做;我要做道燜烤雞肉絲”①。大鷸鳥用其一舉一動宣告了人類知識的無效,因而“我”從這項人類知識中所獲得的權(quán)威也被宣告無效。不同于我從商店買來的標有價格的金魚,大鷸鳥身處野外、屬于大自然——一個“我”不能全然操控的地方。

      因為不明白自然界的生存之道,所以當“我”看見田鱉吸干青蛙的身體時,“張口結(jié)舌愕然不已,十分驚恐”;因為比附人類的靈活與智慧,所以當“我”看見“昆蟲固定不變的世界”,認為那十分愚笨;因為以對人類世界可利用價值作為標尺,所以當“我”看見自然界中“微不足道之”物種的繁復(fù),小到一個細胞、一片樹葉都各有特點地復(fù)雜到極致,就認為這是“毫無道理”“都沒有必要”,甚至對造物發(fā)起質(zhì)疑“你累不累?弄完了嗎”;因為帶著人類的喜好,所以當想到自然界“豐沃”的繁殖力,“我”認為“繁殖力只有在動物身上才是詛咒?!划€一畝的老鼠這句話聽起來活該讓人感到不寒而栗,而假如我說‘一畝一畝的郁金香,則絕對不會產(chǎn)生這種感覺”②,等等?!拔摇辈煌5貙ν】讼氖澜缱鞒鲈u判、提出疑問,最后卻發(fā)現(xiàn)遭受質(zhì)疑的竟是自己,“迪勒德所問的‘為什么,與其說是針對為什么母親吃掉孩子,更不如說是針對自己把這個事情看成是‘嚇人的‘無情的這種感覺和想法”③,“我”問自己:究竟世界是怪胎還是自己是怪胎④ ?

      在與屋外世界的相處中,“我”總結(jié)出兩種“觀看”與兩種“潛行”的方式。第一種觀看是“不斷分析和刺探”⑤,第二種觀看是“是要放下一切⑥。第一種潛行是“打造自己的途徑去尋找動物”⑦,第二種潛行“并不是你心目中真正的潛行,但那是消極的方式,而且和實際追捕同樣有收獲”⑧。第一種觀看和第一種潛行是主動式的、積極的,此時的“我”像一把利器,充分展現(xiàn)自我的精神;第二種觀看和第二種潛行則是被動的、等待式的,此時的“我”化為一盞容器,沉默自己。而只有在第二種觀看中,“我”“乃真切在看”⑨;在第二種潛行中,“我”的“生命因此而改變了”⑩。因此,“我”選擇邁出屋子走向聽客溪,就意味著要放棄憑借昂貴的顯微鏡和書本所獲得的人的高貴,放棄“我”心中頑固存在的人類價值標準所發(fā)出的干擾之音,否則,“麝香鼠則一只也不出來,只剩我獨自一個,帶著我的尊嚴”{11},“我”將什么也“看不到”。

      “我”一次次地從屋內(nèi)(inside)走向屋外(outside),“任何事情都可能看到,也可能什么都沒看到,只看到溪面上泛起的光”,再返回屋內(nèi)“我或是興高采烈,或是平心靜氣地走回家”,但“無論如何總是有所變化,生氣蓬勃”{12}。就這樣,“我”不斷地再出發(fā)、返回、出發(fā)……以此尋找著答案。

      四、盧卡斯小屋:化解二元對立的嘗試

      書房和顯微鏡的權(quán)威正遭受質(zhì)疑,“我”從小屋子里攜帶出來的自己正搖搖欲墜。面對此困惑,“我”問道:“我的價值難道和大自然保有的價值完全對立嗎?”“我”是應(yīng)該“拒絕這種溪邊生活”,“將自己的錨屋遷到圖書館旁邊去”,還是應(yīng)該“離開圖書館,以切除了腦前葉的身心回到小溪去”?“我”發(fā)現(xiàn)這兩者都是極端的,“都通向瘋狂”?!拔摇辈荒堋皬倪@個世界來,由一片氨基酸大海中爬出來,而現(xiàn)在我必須回轉(zhuǎn)身去,向這片大海揮舞拳頭并大喊可恥”,但“我”也不能“完全避開圖書館”或切除腦前葉①?!皩⑸锶σ暈橐粋€整體并將這個整體的平衡和持續(xù)存在視為最高價值,必然會有整體利益最大化和人類這個組成部分(指人類子系統(tǒng))利益最大化的矛盾”②,這一矛盾能否解決,將直接影響生態(tài)整體主義的價值觀能否實現(xiàn),在《聽客溪的朝圣》中則體現(xiàn)為“我”能否真正地回歸聽客溪。

      當兩者都是瘋狂且荒謬的選擇時,“我”依然“頗為傾向第二種”③,因為“我們是怪胎”④,“我”才是出現(xiàn)問題的一方。人類生命原本來源于自然,人類的緩慢進化和古老文明的建立都與自然緊緊相連。但隨著城市文明的發(fā)展,人類漸漸遠離自然,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怪胎”。在第一章中作者也提到:“我對這個地方有股依戀。來這兒就像是來求神卜卦;回到此地就好像一個人在戰(zhàn)場上斷了胳膊缺了腿,多年后回去尋找戰(zhàn)場。”⑤在生命本質(zhì)上,人始終是自然的一部分,失去與自然的聯(lián)系,人將變得病態(tài)、殘缺、不再完整。“也許我毋須割除腦前葉,但是需要冷靜下來,而小溪邊是最佳處所。我必須再度前往溪邊。我屬于那個地方,雖然我越親近那個地方,我的同類就越顯怪胎,而我在圖書館的家就越顯狹小?!雹匏裕祟惒坏貌换貧w自然,“我”必須回到溪邊。但來到溪邊的同時,“我無法完全避開圖書館”,因為那是“曾教導我說其語言的人類文化”⑦。圖書館是人類自己的語言,失去圖書館“我”將失去自己的語言,將不能發(fā)聲。人類同每個物種一樣有權(quán)利擁有自己的文明,正如小鳥使用飛翔、蜘蛛搭建蜘蛛網(wǎng)、螳螂吃食同伴,“我”擁有自己的圖書館。但是,各個物種間的文明應(yīng)該是平等的,不應(yīng)該存在此高于彼或者此取代彼的觀念,“我對其他生物之多產(chǎn)有浪費生命所持的保留態(tài)度,則只是神經(jīng)質(zhì)罷了”,“沒人要我下價值判斷。也沒人要我用同樣的方式生活”⑧。最終,“我”將自己定居在親近聽客溪、遠離但并不完全避開圖書館的地方。

      在“守夜”這一章節(jié)還出現(xiàn)了一座小屋——盧卡斯小屋。這一天,“我”帶著必需的三明治、手電、睡袋和泡沫墊子來到這里:

      盧卡斯小屋其實大部分是走廊,同等且兩側(cè)有翼。涂了灰漆,兩英寸厚四英寸寬的木板,搖搖晃晃地三面圍繞著小屋,木板皆已裂開、破碎、腐朽至不堪修復(fù)。走廊的四個角有橫梁支撐著矮矮尖尖的屋頂,屋頂各蓋住走廊和屋子的一部分,讓那已經(jīng)十分巨大的走廊更顯突出,因而正屋本身倒像是后來添上去的,就像是亞當在伊甸園里也像是事后才加進去的。一張鑲嵌了的老舊西洋棋桌,有雕工的脊柱已經(jīng)破損,多年來這張桌子一直在走廊中的一側(cè),斜倚在屋子邊,那片褐白對比,經(jīng)風吹雨打的鑲嵌,像葉片般彎彎地卷起來。⑨

      盧卡斯小屋除了破損、陳舊,最大的特點就是走廊。在美式建筑中,走廊(porch)通常是指一座房屋門前延伸出去連接房屋與外部世界的部分。通常我們將門視為劃分室內(nèi)、室外的界限,門以內(nèi)叫室內(nèi),門之外為室外。走廊作為房屋的一部分卻是在門之外的,屬于室外的世界;但是走廊又不能同室外的天空花鳥一起歸為與這座人造房屋完全無關(guān)的一部分??梢?,走廊是個開放的場,它既屬于房屋之外的世界,同時又處在房屋的屋檐之下,它是交流的、是相融的,外面的人通過走廊可以進入屋內(nèi)世界,里面的人通過走廊可以進入外部世界;站在走廊的人則同時存在于兩個世界的空間里,或者說存在于一個交融共存的空間中。相對于走廊,“正屋本身倒像是后來添上去的,就像是亞當在伊甸園里也像是事后才加進去的”。正屋是人類用墻將四面圍起來、與外在自然世界相隔從而劃出來的空間,這個空間里的一切又將是屬于人的一切。然而“屋子有一大半是窗戶——而窗戶全都破了”①,窗戶同樣可以視為連接屋內(nèi)和屋外的部件,窗戶的一面是屋內(nèi)、另一面就是屋外,屋內(nèi)的人可以通過窗戶看到、聽到、觸摸到屋外,而屋外的空氣同樣可以通過窗戶吹拂屋內(nèi),更何況“窗戶全都破了”,這使得房屋和外部環(huán)境更加地融為一體、不可分割。

      正如后來才加上的正屋,把人類與自然屬性的動物區(qū)分開來的社會屬性也是后來才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一個子系統(tǒng),親近自然、渴望與自然相處是人類原始的、天生的屬性。在盧卡斯小屋這個空間中,我們看到其內(nèi)部和外部的聯(lián)合、通融,同時也看到房屋與自然的融合,房屋天然地成為自然景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里,自然的力量是主導,甚至滲透進了小屋的內(nèi)部,房間里“有雕工的脊柱已經(jīng)破損”,木板也已經(jīng)開裂、腐朽,“經(jīng)風吹雨打的鑲嵌,像葉片般彎彎地卷起來”。在盧卡斯小屋的這一夜,“我”沒有睡在屋子里面,而是“半個身子露在睡袋外,躺在小屋走廊和向著水壩的河岸之間,一塊窄窄的平地上”,“像一池凈水,讓風吹皺并振蕩著”②。

      盡管如此,“走廊”始終是“走廊”,是僅供人進出而非長期居住的場所。人類不能總是在進進出出的來回流換中實現(xiàn)自己對自然的回歸。“我”只能同盧卡斯小屋一樣,保持觀看、聆聽和感受,盡可能地打開自己、保持開放,但“我”依然走在繼續(xù)尋找的路上,未作停留……

      五、結(jié)語

      在《聽客溪的朝圣》中,“我”不斷搬遷和調(diào)整自己所處的地理空間,試圖在聽客溪這個大系統(tǒng)中找準自己的位置。通過解讀文中的空間意象以及“我”在空間中轉(zhuǎn)換的生態(tài)意蘊,我們可以看到“我”在贊美聽客溪的同時也表達對人類文明的認同,在肯定人類文明的同時又逐漸發(fā)現(xiàn)人類文明中不應(yīng)有的驕傲和自大,這種驕傲自大的人類中心主義導致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扭曲。因此,“我”的回歸之旅困難重重。作者在第一章中寫道:“我就是那箭桿,讓這片天空中突如其來的火光和裂痕在身上劃過,而這本書就是一路濺灑的血痕?!雹邸拔摇睂⒆约罕茸鞴粜葬鳙C工具,而這本書就是尋找獵物的線索。事實證明,當“我”懷著一顆人類中心主義的功利之心進入自然之時,自然對“我”就會緊閉和排斥,“我”對自然就會疑惑、不解甚至是鄙視;而當“我”放空自己、盡力打開自己的時候,“我”開始聽見來自自然的聲音,聽見自然在自己身體內(nèi)部激起的鈴聲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天然聯(lián)系。在《聽客溪的朝圣》中,思想的轉(zhuǎn)變與空間的轉(zhuǎn)換象征性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我”在這樣的思維轉(zhuǎn)變之中尋找著自己在聽客溪中合理的位置,做到真正地回歸自然。

      猜你喜歡
      生態(tài)批評
      “生態(tài)無意識”;生態(tài)批評的至高理想
      “生態(tài)無意識”;生態(tài)批評的至高理想
      “生態(tài)無意識”;生態(tài)批評的至高理想
      略論生態(tài)批評的三大基本理論
      解讀《白鯨》中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主義的對抗
      讀者的不同思維
      科馬克?麥卡錫西部小說的生態(tài)批評解讀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態(tài)意蘊
      文學教育(2016年11期)2016-12-15 18:46:41
      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的自然生態(tài)觀
      商(2016年26期)2016-08-10 17:30:10
      垣曲县| 改则县| 都江堰市| 湘潭县| 锡林浩特市| 昌乐县| 宽城| 大洼县| 韩城市| 福安市| 定州市| 恩平市| 洛浦县| 平顺县| 周口市| 嘉峪关市| 阿荣旗| 蓝山县| 绵竹市| 车致| 土默特右旗| 安陆市| 弥渡县| 津南区| 东阳市| 宁夏| 资阳市| 平罗县| 东乡族自治县| 平凉市| 乌鲁木齐市| 藁城市| 司法| 开江县| 兴化市| 正安县| 美姑县| 湘潭市| 密云县| 内丘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