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東亞
在個人有限的閱讀視野里,帶有獨特氣息的文學作品無疑令我鐘愛。譬如尤瑟納爾的《哈德良回憶錄》、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又如博爾赫斯的《虛構(gòu)集》、《阿萊夫》,再或是科塔薩爾的《克羅諾皮奧與法瑪?shù)墓适隆?,等等。事實上,作品是否有作者獨一無二的“氣息”所在,并在文本中貫徹始終,不僅是對作家自身的考驗,更顯示了作家對讀者的態(tài)度與尊重。當然,這也可作為辨識一篇作品優(yōu)劣的最為直接的評判方式。在諸多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中,小說無疑更為全面地關(guān)注日常生活中的人們,更能深入日常生活的所有層面。某種意義上,小說家就像一個心靈手巧的裁縫,手持針線,將記憶中成百上千的時間點串連一處,繪制成一幅浮世圖,而閱讀中,我們則具象化這些由詞語構(gòu)成的時間點,并轉(zhuǎn)化為想象中的空間。這一過程的完成,必須滿足的前提是,小說必須向我們展示了俗世生活的種種細節(jié)或人們?nèi)粘5牧晳T,以及我們熟知的事物,如此,我們才能夠心生愉悅,有滋有味地讀下去。呂志青的《長脖子老等》,就是這樣一部既有作者獨特氣息所在,又令人滿懷驚奇之作。
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呂志青善于將兩性關(guān)系作為最為直接的切入點,似乎這也是他探尋存在的一種通道。尤為重要的是,即使是在悖謬的兩性關(guān)系的書寫中,他也能夠深入現(xiàn)代社會的內(nèi)部肌理,深刻揭示人性的幽暗?;谶@點,我不覺會將呂志青的作品與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小說聯(lián)系在一起。在男女關(guān)系上,他們作品里時常是充滿矛盾的,贊美女性的同時,也不時會流露出男權(quán)主義的思想(至少在《長脖子老等》中,戚一凡有些許這樣的特性)。同時,他們在談及性欲時的坦誠,更為顯示了其內(nèi)心的敞亮與潔凈。這似乎也可看作是一種美學的追求。如勞倫斯所說,“性和美是一回事,就像火焰和火一樣。如果你憎恨性,你就是憎恨美。性和美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生命和意識一樣。那隨性和美而來,從性和美中升華的智慧就是直覺。我們文明的最大災難就是對性的病態(tài)的憎恨。”是否是作家間直覺的互通,抑或是作家影響的所在,《長脖子老等》的開篇,呂志青便直言不諱地寫道:到最后,她和他(戚一凡)談的,竟是他的情欲問題。相較之下,這種率性的開篇,頗為誘人,一下便能夠勾起讀者閱讀的欲望,然而“性欲的出路”究竟何在,或許只有通讀文本,我們才能從中隱約窺探到這一巧設(shè)的妙義。
事實上,《長脖子老等》的敘述線條清晰簡單,圍繞著戚一凡與曉敏離婚后各自的生活展開,至此主線一分為二,一條圍繞戚一凡與兒子、曉敏、田小芹三人間的生活勾連;一條以與曉敏租住的女子公寓里的幾個女性為線,意在譜寫一幅眾生相,從而勾勒出另一幅浮世圖。當兩線最終再度匯聚,田小芹主動上門來尋戚一凡的真相被揭穿,作者不動聲色的精心布局,不由又令人心生敬佩。然而,對于前妻曉敏為解戚一凡情欲之難,私下出錢讓田小芹上門前去陪伴的舉動,盡管作者通過戚一凡之口的自我質(zhì)疑,歸結(jié)于是“好運”的到來,但在延展故事的同時,我想作者這一用心更多是出于一種寫作拓展的目的。同時通過戚一凡與田小芹的性與情,不僅能誘發(fā)我們對三個人(戚一凡、田小芹與曉敏)的心理進行深析,而且通過田小芹這一人物的再度鋪寫,也加深了文本的豐富性與延展性,以及人性復雜的呈現(xiàn)。在創(chuàng)作思維方式日漸慵懶,城市小說文本精神向度趨向單一而狹窄的困境下,呂志青的這種帶有先鋒色彩的探索式、竭力克服那些浮在生活表層漂浮物的書寫,盡管是要探測生活之海底與精神之深度,卻是一件吃力不討好之事。畢竟當下更多人偏愛速食(快餐文化),根本不愿花費時間去慢品文學之美。如《長脖子老等》這篇小說中,作者假借戚一凡之口,對性到底是精神食糧還是擾亂心智之物,并以此對造物主用心的疑惑與質(zhì)詢。這種對生命以及信仰的質(zhì)詢,盡管根本無解,但質(zhì)疑之念便已具前瞻。又如戚一凡多次不覺脫口而出的“是時候了”,其中寓意,令人匪夷、疑惑,又不禁讓人陷入深思。倘若說這種“先鋒的續(xù)寫”本身帶有局限,那么呂志青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guān)注和自身生命體驗的情感注入,又使得現(xiàn)實主義敘事和超現(xiàn)實主義敘事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呈現(xiàn)了一幅經(jīng)驗世界與超經(jīng)驗世界相互糾纏的畫面。初讀《長脖子老等》時,我時而會感到些許恍惚,那些有關(guān)兒子日常生活的復述,戚一凡與妻子曉敏離異后的心靈寫照,似乎太過真實,仿佛當我將他們接入現(xiàn)實世界,小說里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有了感人的溫情一面,那類似“私敘事”的真切與真實,不僅令小說的講述與抒情具有了理性自省,同時也越發(fā)體現(xiàn)出了作者豐沛充盈的內(nèi)心世界。
既然談到了先鋒,我就不得不將話題拉扯得更遠一些,來說說《長脖子老等》這篇小說中的“鳥”之物象的應用。在二十世紀的短篇小說大師中,比及怪誕中透著溫暖的舍伍德·安德森,或是善于把日常場景眩暈化的胡里奧·科塔薩爾,布魯諾·舒爾茨一向在小說以輕結(jié)構(gòu)而重隱喻、情感指向捉摸不定而獨具一格,且文字始終有著難以企及的夢幻色彩,荒誕中又不乏現(xiàn)實的真切,無疑也從我們的閱讀陳規(guī)里劈開了小說敘事與詩歌想象力之間的藩籬。在閱讀他的諸多小說中,印象尤為深刻的是他的短篇小說《鳥》。如今回想起這篇小說,“父親”如鳥又似幽靈般的形象實屬詭異,作者瑰麗的想象一如那滿屋子被囚禁的艷麗羽毛,又讓人難以在荒誕不經(jīng)中看穿究竟“父親”想要成為的鳥該是哪一類,有何屬性。類同的同一物像的運用,在《長脖子老等》里,似乎有著更為確切的身份表述,離婚后的戚一凡,看上去差不多成了一只“長脖子老等”——那種學名鸕鶿的大型食魚游禽,能飛翔、潛水,是生物中為數(shù)不多的陸海空全能物種,常出現(xiàn)在湖濱沼澤地帶,蹲守在石頭或樹樁上……。同時,在想象力推動下,作者此后借用這一鳥之物象,將先鋒的技法與人性的暗面巧妙地融為了一處。戚一凡買來諸多鳥面具,以及花花綠綠的內(nèi)衣外套等裝飾,在夜晚學習水鳥飛翔、游泳,抑或用喙捕食的病態(tài)與荒誕舉動,不僅升華了小說的主題,亦越發(fā)使小說有了深刻的諷喻:原來那個在兒子以及性伴侶田小芹面前倍感溫情的的戚一凡,也是夜下的一只孤寂的“鳥人”。讀懂這點,小說的“中心”便遽然表露無疑。對于小說中的眾人而言,似乎每一個都有著不可輕易示人的秘密,有著無窮的內(nèi)心孤寂:戚一凡是,曉敏是,兒子是,田小芹是,熊妍是,葉婷婷是……不管人物的筆墨輕重,少或多,呂志青通過小說《長脖子老等》欲向讀者傳達的深意,或許正是想要揭示出人心異化以及人性的畸變。只是物與欲望對人的異化與人性的畸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文化潛流,它的力量之巨大,不可想象。
再從頭回想一遍小說,不由心生感慨:浮世三千皆空相,最多不過清歡一場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