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莊子》外雜篇安“命”思想論析

      2018-02-11 08:40:30蘭輝耀
      關(guān)鍵詞:外物性命情愫

      蘭輝耀

      (井岡山大學(xué)政法學(xué)院,江西 吉安 343001)

      《莊子》外雜篇認(rèn)為生是充滿痛苦和悲慘的,相比于生的苦慘而言,死反而顯得是一種解脫和快樂,尤其在動亂年代更是如此。顯然,《莊子》外雜篇這座生死的價值天平明顯傾向于“命”之彼在的死,而不是傾向于“命”之此在的生。但是,作為“命”之此在的生和“命”之彼在的死皆是客觀存在的,甚至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更為關(guān)鍵的是,作為“命”之此在的生的世界才是個體在現(xiàn)實(shí)當(dāng)中能夠真正把握的,而作為“命”之彼在的死的世界是任何人在現(xiàn)實(shí)當(dāng)中都難以感受和體驗(yàn)的。在此意義上說,要提升人之“命”的質(zhì)量,就必須更加重視對現(xiàn)實(shí)的“命”之此在的世界做出合理的安頓。為此,《莊子》外雜篇提出了以下諸多安“命”主張。

      一、“安其性命之情”

      在《莊子》外雜篇中,“安其性命之情”的用例有5處之多,而在內(nèi)篇未見有此用例。下面圍繞這個概念的5處用例來分析安“性命之情”的要義及其要求所在。首先,《莊子》外雜篇說:“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1](P365-366)意思是,自三代以后,人們終日慌忙于極盡賞罰之能事,使人之性命情愫不斷受到人為賞罰的外在攖擾,而根本無暇來安其性命情愫①本文將“性命之情”詮釋為“性命情愫”,但需要指出的是,“性命情愫”實(shí)際上就是指性命的真性;對此,劉笑敢就說“‘性命之情’即性命之真,亦即性命之本然,也就是人的自然本性”(劉笑敢:《莊子哲學(xué)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頁);王凱也認(rèn)為正是由于“情”與“性”義近,故《莊子》常以“性情”連用,性情就是統(tǒng)指人的自然本性,故而他說:“‘性命之情’即性情,指的是萬事萬物遵循‘道’的衍化生成而自然呈現(xiàn)出來的天性”(王凱:《道與道術(shù):莊子的生命美學(xué)》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3-82頁)。[2][3],也就是性命情愫無法在“命”之本性的軌道上得到安逸和舒展。易言之,通過賞罰之人為的手段來達(dá)到性命情愫的純善是不可能的,因?yàn)槠湫袨榈膶?shí)質(zhì)是背離性命情愫的忙碌,唯有“忘賞罰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1](P367)。 易言之,只有通過合于性命情愫的自然行為即“自善”,才能使性命情愫得以“大足”,即才能“安其性命之情”。遺憾的是,當(dāng)時世人皆忙碌在背離性命情愫的行為中:“今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饕貴富。故意仁義其非人情乎!自三代以下者,天下何其囂囂也? ”[1](P319)這里說,因?yàn)椤叭嗜恕蓖ㄟ^仁義之舉將“憂世之患”的情感使命得以完成,但結(jié)果只能起到惑亂人們視覺即“蒿目”的效果,而根本無法實(shí)現(xiàn)“安其性命之情”的目的,其根本原因無疑是由于仁義乃是社會需要的產(chǎn)物,這顯然和性命情愫是相背離的;“不仁之人”則使性命情愫流淌在貪求富貴的路途上,其結(jié)果必然是性命情愫的全然流失,也就導(dǎo)致絕己之本性、亡己之本真??梢?,不管是“仁人”還是“不仁之人”的忙碌行為皆背離了性命情愫的本有軌道,都是不可取的、是應(yīng)當(dāng)加以否定的。

      當(dāng)然,《莊子》外雜篇否定的是背離性命情愫而本于外在社會需要的價值追求,而對于合于性命情愫而源于“命”之本性需要的當(dāng)有發(fā)展并沒有加以盲目否定,因?yàn)椤肚f子》外雜篇說:“而且說明邪?是淫于色也;說聰邪?是淫于聲也;說仁邪?是亂于德也;說義邪?是悖于理也;說禮邪?是相于技也;說樂邪?是相于淫也;說圣邪?是相于藝也;說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臠卷獊囊而亂天下也?!保?](P367)這里是說,明、聰、仁、義、禮、樂、圣、知“八者”若能合于性命情愫而源于“命”之本性需要的發(fā)展,這對于“安其性命之情”的人們來說自然是“存可”;但若這“八者”背離性命情愫而本于外在社會需要的追求,甚至是將這“八者”毫無條件的無限發(fā)展成“淫于色”、“淫于聲”、“亂于德”、“悖于理”、“相于技”、“相于淫”、“相于藝”、“相于疵”的話,那么,這“八者”對于“安其性命之情”的人們來說自然也是“亡可”,因?yàn)槿绱藷o限的追求必然導(dǎo)致“亂天下”的后果,這顯然是“不安其性命之情”者之所為。易言之,“安其性命之情”的人們對待這“八者”,是“存可”還是“亡可”即是肯定還是否定,這取決于是否合于性命情愫的發(fā)展。

      顯然,背離性命情愫而無限地追求外在需要的行為絕非自然而為,而是出于有意而為即有為,所以,《莊子》外雜篇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就是倡導(dǎo)無為——“故君子不得已而臨蒞天下,莫若無為。 無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1](P369)當(dāng)然,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意思,而是合于性命情愫的本質(zhì)特點(diǎn)來自然行為的意思,這樣的行為也就是“自為”。當(dāng)初世人之所以無法 “安其性命之情”,就是因?yàn)榻y(tǒng)治者過多地有意而為所造成的,為此《莊子》外雜篇說:

      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其知憯于蠣蠆之尾,鮮規(guī)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為圣人,不可恥乎,其無恥也?[1](P527)

      于此顯見,三皇五帝有意治理天下,結(jié)果卻搞得天下大亂,主要原因是“罪在于好知”。[1](P527)而“好知”實(shí)則就是奉行有為的行為之方,這種行為方式,上而掩蔽了日月的光明,下而睽違了山川的精華,中而破壞了四時的運(yùn)行,完全違背了自然的法則和規(guī)律。如此一來,不僅當(dāng)時世人,就是“鮮規(guī)之獸”,也無法“安其性命之情”。因此,按《莊子》外雜篇之見,要“安其性命之情”,就要拒絕有為而必須無為。無為意在順乎自然而為,就是必須依據(jù)性命情愫的特點(diǎn)來自然行為。

      二、“任其性命之情”

      《莊子》外雜篇不但有“安其性命之情”的睿見,而且還有“任其性命之情”的觀點(diǎn):“且夫?qū)倨湫院跞柿x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于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夫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1](P327)其中明確指出,“屬其性”于“仁義”不是“臧”即不是善,這里的“臧”是善的意思。易言之,這里所強(qiáng)調(diào)的“臧”即善,不是“仁義之謂”,而是“臧于其德”即善于“德”的行為,而這里的“德”也就是獲得意義上的“得”,此“得”乃是“自得”,所以,“臧于其德”也就是郭象所注的“善于自得”[1](P328)的意思;此外,這里所強(qiáng)調(diào)的“臧”即善,也是指一種“任其性命之情”的行為,這是一種彼我同于“自得”的行為。于此不難理解,若以“仁義”為善,就很可能要損身以殉之,正如儒家所提倡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一般,這顯然對于“命”本身而言是不仁不義的、是不善的,無疑違背了“任其性命之情”的“任命”要求。這里的“任”作為對“命”的一種行為之方,實(shí)際上也就是“?!??!墩f文解字》云:“任,保也”[4](P375),而保就是養(yǎng)的意思,合而言之,就是保養(yǎng)的意思。在此意義上說,“任其性命之情”也就是保養(yǎng)性命情愫的意思。

      需要進(jìn)一步強(qiáng)調(diào)的是,“任其性命之情”的行為是一種善的行為,是一種彼我同于“自得”的行為。易言之,保養(yǎng)性命情愫的具體方法則是 “自得”。 因?yàn)樗^的“聰”,不是“聞彼”,而是“自聞”;所謂的“明”,不是“見彼”,而是“自見”;“聞彼”、“見彼”皆不是“自得”的行為,而是一種“得人之得”、“適人之適”的行為;“自聞”、“自見”才是“自得其得”、“自適其適”的“自得”行為??梢?,《莊子》外雜篇在如何“得”的問題上,主張踐行“自得”的行為方法,而“自得”的最大特點(diǎn)無疑就是自己而得、自然而得,這“是一個完全不為外界所影響、個體行進(jìn)在本性自足的軌道上,行為始終如一,從而編織著自見人生圖畫的行為,完全遨游在心境明凈的海洋里”[5](P360)。

      三、“不物于物”

      “安其性命之情”的“自為”以及“任其性命之情”的“自得”,是《莊子》外雜篇所論之安“命”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而“自為”、“自得”在本質(zhì)上顯然是相通的,其連接點(diǎn)則在于皆強(qiáng)調(diào)自然無為。客觀地說,自為、自得對于“命”之價值的實(shí)現(xiàn)具有重要的方法論上的啟示意義,讓人能夠安于自己本有的性命情愫,并且對性命情愫產(chǎn)生保養(yǎng)之念、敬畏之情,但在自然無為而安“命”的具體方案中,自為、自得的方法不免缺乏保有性命情愫而實(shí)現(xiàn)“命”之價值的對策性,即自然應(yīng)當(dāng)設(shè)置實(shí)現(xiàn)價值的更加具體而有效的對策。因?yàn)槊恳粋€個體都可能遇到外物的種種誘惑而導(dǎo)致被外物役使,因而“不物于物”就成了實(shí)現(xiàn)“命”之價值的不可或缺的行為之方。對此,《莊子》外雜篇說:

      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鼻f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狈蜃映鲇谏?,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jiān)唬骸捌湟荒茗Q,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泵魅?,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yù)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1](P667-668)

      大樹“不材”可以免于砍伐而終其天年,但大雁“不材”卻不能幸免而反被烹殺,弟子感到困惑,于是向莊子請教,莊子則說,當(dāng)處于“材與不材之間”,而且進(jìn)一步糾正說這也不能真正免于累患,但若順任自然而處世就不同了。因?yàn)轫樔巫匀?,可使自己無譽(yù)無毀,時隱時現(xiàn)猶如龍現(xiàn)蛇蟄,順時而化,不偏一方,能上也能下,以和為標(biāo)準(zhǔn),游心于萬物的根源。不難理解,只要游心于萬物的根源即大道,就可以達(dá)到“物物而不物于物”即順乎外物①陳鼓應(yīng)將“物物”解釋為“物使外物,主宰外物”(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36頁),這顯然是有誤的。因?yàn)椤拔镂铩彪m具人主導(dǎo)物的意思,但這不是《莊子》哲學(xué)的真意,結(jié)合《莊子》順乎自然、“天與人不相勝”的觀點(diǎn)來理解,《莊子》并不主張主宰萬物、支配天地,故如楊國榮所言:“人對于物的這種主導(dǎo)性,同時又展開為一個循乎自然的過程”(楊國榮:《莊子的思想世界》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頁);劉笑敢詮釋“物物而不物于物”時更是直言:“絕非主宰萬物之意”,而是強(qiáng)調(diào)在“萬物之變中保持超然的獨(dú)立、不為外物動心的意思”(劉笑敢:《莊子哲學(xué)及其演變》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版,第220頁)。因而,本文將“物物”釋為順乎外物,即因循萬物,而不是主宰萬物的意思。[2][6][7]但不被外物所役使的目的,這樣自然就可以免于累患而實(shí)現(xiàn)終其天年的價值,即可以得到保全“命”的最終意義。這種個體順任自然而游心于道、順乎外物但不被外物所役使的保全要求,實(shí)際上同于《莊子》外雜篇所論的 “存身之道”、“衛(wèi)生之經(jīng)”?!按嫔碇馈币蟆爱?dāng)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dāng)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1](P555), 這明顯就有上面所要求的時隱時現(xiàn)猶如龍現(xiàn)蛇蟄的意思;“衛(wèi)生之經(jīng)”則要求“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1](P785),這也明顯同于上面所論述的順任自然、順時而化的要義。而其共同的本質(zhì)要求就是順任自然、“不物于物”即不被外物所役使。然而,大多世人卻往往被外物所役使和傷害,正如 《莊子》外雜篇所說的“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xiàng)壣匝澄铮M不悲哉! ”[1](P971)那么,如何避免利益、權(quán)位或名譽(yù)奴役、傷害自己的“命”?對此,《莊子》外雜篇提出了“不物于物”的具體對策:

      (一)“重生則利輕”

      追逐利益是大部分人的通病,就如《莊子》外雜篇所說的“眾人重利”[1](P546)。 毫無疑問,這勢必危害“命”的本真,因?yàn)槭廊送鶗耙娎湔妗保?](P695)。 那么, 如何才能使人保持本性而實(shí)現(xiàn)“不與利遷”[1](P486)之目的?對此,《莊子》外雜篇認(rèn)為必須“尊生”、“重生”:

      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見利輕亡其身,豈不惑哉?。?](P967)

      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則利輕?!敝猩焦幽苍唬骸半m知之,未能自勝也?!闭白釉唬骸安荒茏詣賱t從,神無惡乎?不能自勝而強(qiáng)不從者,此之謂重傷。 重傷之人,無壽類矣。 ”[1](P979-980)

      能夠“尊生”的人,即使富貴也不以昧養(yǎng)而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以利祿累害形體。現(xiàn)時的人,身居高官尊爵卻把失去它們看得很重,而“見利輕亡其身”,這顯然是不明智的。能夠“重生”的人亦然,明白不以利傷身的道理,也就能夠恰當(dāng)?shù)靥幚砗眯悦蜆s利之間的關(guān)系,懂得采取重視“命”就會輕視利即“重生則利輕”的實(shí)踐規(guī)則。當(dāng)然,在現(xiàn)實(shí)社會中,人們雖然明白這個道理,但往往不能控制住自己即“未能自勝也”。易言之,人們既想“重生”,又想“重利”,可是,這二者之間無疑是相矛盾的。在這種情況下,應(yīng)當(dāng)怎么辦?這就應(yīng)當(dāng)選擇“從”的辦法,即“不能自勝則從”,其意在要求人們順從自己的感情而不可強(qiáng)行抑制,否則也會傷生。顯然,既“不能自勝”又“強(qiáng)不從”的人,對“命”而言是雙重?fù)p傷,而雙重?fù)p傷的人,是無法高壽的??梢?,面對生的短暫和死的必然,人們應(yīng)該采取的對策絕不能是“見利輕亡其身”,而當(dāng)重視“命”而輕視利即“重生則利輕”,當(dāng)實(shí)在無法平衡“命”和利之間的關(guān)系時,則應(yīng)選擇“從”即順應(yīng)自然的對策。

      (二)“不愿仕”

      為了確保自我之“命”不受權(quán)位的奴役而遭受損傷,《莊子》外雜篇和內(nèi)篇一樣極力主張不做官,也就是“不愿仕”,其中有一段話《莊子》外雜篇是借孔子和顏回的口吻來表述此意的: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nèi)之田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xué)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夭辉甘恕!笨鬃鱼溉蛔?nèi)菰唬骸吧圃栈刂?!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于?nèi)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 ”[1](P978)

      于此顯見,顏回明確申述了自己不愿做官的理由,他認(rèn)為通過耕田勞動就能豐衣足食,通過彈琴足以自娛,通過學(xué)習(xí)夫子的大道足以自樂??鬃訉Υ松畋碣澩⑶艺f,知足的人不以利祿傷害自己,心意自得的人遇到損失也不憂懼,修養(yǎng)內(nèi)心的人沒有權(quán)位而不羞愧。因?yàn)闄?quán)位和利祿往往是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有了權(quán)位就會有利祿。但顏回拒絕做官、拒絕權(quán)位,同時也就拒絕了利祿,其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權(quán)位、利祿傷害自己的“命”。值得注意的是,《讓王》一文通篇都在闡述同一個主旨,即“命”是可貴的,權(quán)位利祿都是次要的。所以,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應(yīng)重生而當(dāng)果斷地拒絕接受權(quán)位利祿,也就是極力主張不做官。如開篇所記的,堯先后想把天下讓給許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等人,但他們均不接受治理天下的君位,理由是絕不以天下大位來危害自己的“命”,即所謂“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1](P965)、“天下大器也,而不以易生”[1](P966);又如其中所述的,王子搜不肯出任越國國君乃是因?yàn)樗麉拹鹤鰢牡溁?,也就是不愿以國君的?quán)位來傷害自己的“命”,即“不以國傷生”[1](P968)。

      《莊子》外雜篇關(guān)于闡述重生、拒絕做官的文本資料,除《讓王》篇外,還值得注意的是《秋水》篇中專門記述了莊子拒絕做官、鄙視權(quán)位的兩個故事。一個故事記載說,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了兩個大夫去向莊子表達(dá)愿意把國內(nèi)的政事委托給莊子,他聽后卻仍持著魚竿頭也不回一下,并且說:“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1](P604)二大夫回答說:“寧生而曳尾涂中”[1](P604)。 莊子則說:“往矣! 吾將曳尾于涂中”[1](P604)。 這個故事表明莊子肯定神龜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巴里爬,也不愿意死了留下一把骨頭讓人尊貴,所以他斷然拒絕楚威王的委任,因?yàn)樗矊幵富钪谀喟屠锱?,這就表達(dá)了不愿意出仕而貴的意思。另一個故事則記載說,在惠施做梁惠王的國相期間,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就向惠施說,莊子來的目的是想取代他做國相,于是惠施感到恐慌,下令在國內(nèi)搜尋莊子,搜了三天三夜。當(dāng)莊子見到惠施時就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鹓芻鳥,子知之乎?夫鹓芻鳥,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shí)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芻鳥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1](P605)顯然,這寓意是說,莊子不但對惠施的國相之位絲毫不敢興趣,而且他非常鄙視做官、輕視權(quán)位,甚至將惠施的國相之位視為“腐鼠”一般,也就根本無意取代惠施之權(quán)位。總之,這兩個故事的主旨是一致的,皆表明了“命”才是可貴的,因而決不能被權(quán)位利祿所役使、所傷害。

      (三)“不興名”

      在此要論述的“名”,是指名聲、名譽(yù)意義上的“名”。一般而言,所謂的君子在乎名,而小人則在乎利,但名和利往往又是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所以常常會被合而論之。當(dāng)然,《莊子》外雜篇也著重專門對“名”進(jìn)行過思考和探討。不可否認(rèn),世上有不少標(biāo)榜仁義道德以收得美名的人,但其代價卻是必須不斷地炫耀自己的德行、蔽塞自己的本性,《莊子》外雜篇說:“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1](P314),其后果是“德”會因“名”而流失,所謂“德溢乎名”[1](P942)。很顯然,蔽塞本性、蕩失德性,以換美名,在《莊子》外雜篇看來是不明智的,所以又說:“名,公器也,不可多取”[1](P517)。“名”是“公器”,而“公器”是指天下共用的東西①參照郭象注:“夫名者,天下之所共用”([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518頁注6)。,故“不可多取”。如果多取了,就必然“名”不符實(shí),這就可能導(dǎo)致爭相競逐而天下大亂;如果天下大亂了,勢必危害自己的本性。于此可見,《莊子》外雜篇認(rèn)為美名是絕不可多得的。不但如此,因?yàn)椤懊畬?shí),不順于理,不監(jiān)于道”[1](P1006),而 且 “小人殉財(cái),君子殉名”[1](P1006),因此《莊子》外雜篇主張“無為小人,反殉而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1](P1006)。 于此直接明確指出,不要從事小人之所為(“財(cái)”),而應(yīng)反求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從事君子所求(“名”),而應(yīng)順從自然的道理。易言之,“若棄名利,反之于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1](P1002)如果拋棄名利,內(nèi)心反省,那么士人的德行就應(yīng)當(dāng)是保住自己的天性。

      雖然說美名不可多得,甚至就應(yīng)該直接放棄建立自己的美名即“不興名”,但現(xiàn)實(shí)是“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1](P1008),可是“興名”不但會危害自己的“命”之本性,甚至直接能終結(jié)自己的“命”之本身。換言之,為了給自己“興名”,世人頻頻以犧牲自己的“命”為代價:

      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諫而不聽,負(fù)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也。[1](P998)

      伯夷叔齊為了辭讓君位而餓死在首陽山上;鮑焦行為高潔、非議俗世,抱木而枯死;申徒狄諍諫而不被接納,所以背石投河自盡;介子推為了忠于文公而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給他吃,但后來反遭背棄,所以介子推抱著樹木而燒死;尾生與女友約會在橋下見面,女友不來,洪水襲來也不走,結(jié)果他抱著橋梁而被淹死。顯然《莊子》外雜篇舉此六例,是為了說明他們的死都是因?yàn)椤芭d名”而導(dǎo)致的,也即他們?yōu)榱私⒑捅3肿约旱拿烂p視自己原本可貴的“命”,即“離名輕死”,這里的“離名”是重視名聲的意思②參照成玄英疏:“離名輕死”為“重名輕死”([清]郭慶藩撰:《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99頁疏4)。。此六人,自然會被斥為“不念本養(yǎng)壽命者”,即被批評為不知珍惜本根、保養(yǎng)壽命的人。

      當(dāng)然,需要注意的是,前文所提到的堯讓王位于許由、善卷等人,但他們均不接受王位,其理由不像伯夷叔齊一樣是為了“興名”而是為了避免權(quán)位利祿危害自己的“命”,在他們眼里,“命”才是可貴的,所以必須善待和保養(yǎng)自己的“命”。因此,《莊子》外雜篇就說:“堯舜為帝而雍,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yù)也。 ”[1](P1011)這里就明確指出,堯舜辭讓王位,不是為了仁義天下,而是不想以華美來危害“命”;善卷許由不接受王位,不是假意辭讓,而是不想以政事?lián)p害自己。雖然天下皆夸贊他們賢明,而且這種稱贊是可以當(dāng)之無愧的,但他們并不是為了樹立名聲的,即“彼非以興名譽(yù)也”。

      綜上所述,如何確保能夠做到“不物于物”,也就是在如何避免利益、權(quán)位、名譽(yù)等外物危害“命”的問題上,《莊子》外雜篇認(rèn)為應(yīng)當(dāng)采取重視“命”而輕視利祿、權(quán)位和名譽(yù)的具體對策。畢竟“命”才是可貴的,是應(yīng)當(dāng)首先去珍愛和保養(yǎng)的對象。當(dāng)然,只要不追逐利益、不貪圖權(quán)位、不興建名譽(yù),就自然不會受此等身外之物所牽累。

      毫無疑問,《莊子》外雜篇的安“命”思想對于我們今人在生命安頓的問題上,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眾所周知,在當(dāng)今物欲橫流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逐漸迷失了自己,導(dǎo)致精神世界的虛無、幸福指數(shù)的下降、生命質(zhì)量的折損,也就自然尋覓不到人生的意義,繼而出現(xiàn)了嚴(yán)重的心靈荒蕪或精神困惑之問題。因此,急需為世人提供安適心靈、消解困惑的有效思想方劑。而 《莊子》外雜篇的安“命”思想恰好提供了這樣一種思想良劑。簡言之,它啟示我們今人應(yīng)當(dāng)過上合乎德性的生活,永遠(yuǎn)保持心靈的平和,而不被名利、財(cái)富、尊位等身外之物所奴役。

      猜你喜歡
      外物性命情愫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06:39:18
      寫意情愫繾綣心頭熾
      睿士(2021年3期)2021-03-24 10:01:28
      從天命到性命:唐宋命論演變初探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6
      牡丹(2020年14期)2020-08-31 14:54:11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倫與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4:58
      性命
      遼河(2019年7期)2019-09-03 05:13:09
      我的硬筆書法”情愫“
      中國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23
      “物在吾心,心化外物”——趙開坤談藝及他人的追憶與評述
      外物輕重
      外物輕重
      咸阳市| 油尖旺区| 灵璧县| 祁东县| 永靖县| 出国| 麟游县| 麻栗坡县| 龙门县| 社旗县| 鄂托克前旗| 进贤县| 顺昌县| 思茅市| 桐梓县| 尼勒克县| 永福县| 甘谷县| 金堂县| 宁德市| 颍上县| 正定县| 望江县| 衡阳市| 上栗县| 类乌齐县| 桃江县| 廊坊市| 栖霞市| 繁昌县| 嘉峪关市| 济源市| 鸡泽县| 栾川县| 夏邑县| 加查县| 塔城市| 五河县| 盐津县| 蚌埠市| 佛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