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曙宏小學)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彼晕艺J為精彩的數(shù)學課就是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在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迸發(fā)思維的浪花,在與他人合作交流中得到發(fā)展,教師點撥后深刻的理解并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獲得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作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我們該如何把精彩留給學生去演繹呢?
“滿堂灌”“滿堂問”,教師牽著學生走的教學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樣的“教堂”更多地是教師與優(yōu)秀學生的對話,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聰明的孩子很快就能舉手回答,其他學生隨聲附和。時間久了,就會有一部分學生對老師的提的問題不做思考,在他們看來這些問題都會有人舉手回答,自己只要應道“明白了”“聽懂了”就可以“輕松”地聽課?!敖烫谩钡谋锥俗屛覀円庾R到,課程改革最關(guān)鍵的是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要把以教師為主的“教堂”轉(zhuǎn)變?yōu)閷W生自主學習的“學堂”,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我在學校參加了“自育自學”實驗,我任教的二(1)班就是實驗班,已經(jīng)實施了一個多學期的“引導自學” 課型,我非常重視學生自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每節(jié)課出示完自學重點后,就讓學生按照自學提示進行個人自學。由于是低年級,為了讓學生學會自學,我就用“看、圈、想、做、問、查”六個字概括了自學方法。
看,讓學生學會觀察。蘇教版教材的特點就是把學習的知識融入到了現(xiàn)實的場景中,所以每一課都有場景圖,讓孩子學會仔細觀察場景圖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學習的第一個任務(wù)就是學會有序的觀察,著重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
圈,圈出有用的數(shù)學信息。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的仔細觀察,學生肯定會獲取很多信息,這個時候就需要進行篩選,排除無用信息對學習新知的干擾,讓學生提煉出有用的數(shù)學信息,如在教學《秒的認識》這課中,學生就圈出了“最細最長”,這是鐘面上秒針最大的特征,還有的學生圈出“更小”,我們在前一節(jié)課學習了時、分兩個時間單位,而秒相對于時、分來說就是更小的時間單位,學生能圈出準確的詞語概括所學知識的要點,是難能可貴的。
想,通過觀察、圈一圈,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接著思考老師每節(jié)課圍繞重難點所設(shè)計的問題,并把自己的想法用簡單的文字、圖形或符號表達出來,進行抽象的概括、總結(jié)和提煉,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到深化。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著重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做,通過前面的學習后,或動手操作驗證所學的知識,或運用初步掌握的知識嘗試解決簡單的問題,把所思所想進一步演繹,得到更深刻的體會。
問,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探究的開始。只有當一個學生有問題時,它的思維才得到激活??梢娮詫W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變學生課堂上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實現(xiàn)“學堂”的轉(zhuǎn)變起著積極的作用。
查,學會檢查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無論是考試、作業(yè),還是我們的個人自學都需要學生學會自查,檢查個人自學的情況,有沒有圍繞自學重點?有沒有根據(jù)自學提示完成學習任務(wù)……
學生掌握了自學方法后,在課堂上安靜的自學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巡視,點撥后進生的學習,了解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以便做到“以學定教”。這時課堂正在發(fā)生靜悄悄的革命,每一個孩子都在努力地自學,個個都是學習的主人,真正把“教堂”變成了“學堂”。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梢?,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會有思考。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提出問題,說明他們主動參與了學習過程。而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學生只有回答問題的份。所以我們的孩子只會回答問題,而不會提出問題,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蔽以趯W生自主學習時,要求學生圍繞本節(jié)課的知識提出自己的疑問。剛開始,學生提出了很多啼笑皆非的問題,為了鼓勵孩子敢提問、愛提問,我都給了足夠的機會讓學生提問,這其中不乏很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認識時分》時,“古代人沒有鐘表,他們是怎么計時的呢?”在教學《觀察物體》時,“為什么觀察的是同一個物體,看到的都不一樣呢?”“從小猴子上面和下面看,又能看到什么呢?”“不是小猴子,換成別的,我們應該怎么觀察呢?”“我們?yōu)槭裁匆驹谇昂笞笥胰ビ^察物體”……每節(jié)課,這樣精彩的提問都是有的,可見,培養(yǎng)學生學會提問的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工作,是促進學生個體認知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之一。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宗旨,堅持在教學中教學生學會提問。
數(shù)學課程標準提出,學生要能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能運用數(shù)學語言合乎邏輯地進行討論與質(zhì)疑。首先根據(jù)“組間同質(zhì),組內(nèi)異質(zhì)”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組,并把小組成員編號,組內(nèi)按1至4的順序分別是后進生到優(yōu)秀生,討論時都是按從低往高的順序發(fā)言,讓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也有發(fā)言的機會。雖然后進生說的并不好,也要鼓勵他主動地去說,最先發(fā)言,說不好可以有后面的小組成員進行補充。小組長是教師精心挑選的,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并且不斷訓練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每次自主學習結(jié)束后,都由小組長帶著組員進行小組討論。
案例一:《認識方向》教學時,第二小組討論實錄:
小組長(4號):通過觀察這幅圖,你都看到了什么?請李罡來說。
李罡(1號):我看到了人民橋、汽車站、超市、火車站……
小組長:看的很仔細,學校的東、南、西、北有什么地方?陳子希來說。
陳子希(2號):東邊是少年宮……(被小組長打斷)
小組長:能把話說完整點嗎?(陳子希沒說話)誰來補充?(其他兩個組員舉手)請夏俊杰來補充。
夏俊杰(3號):學校的東邊是少年宮,學校的南邊是電影院,學校的西邊是火車站,學校的北邊是汽車站。
小組長:夏俊杰說的很好,你們聽懂了嗎?(點頭)我來說,超市在學校的東北面,公園在學校的西南面,我圈了“東北”、“西南”,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你們?nèi)α藛幔?/p>
李罡:體育場在學校的南面
小組長:誰有不同意見?你來說。
陳子希:體育場在學校的東南面。
小組長:同意嗎?(都表示同意)李罡,體育場在東和南之間,應該說是在學校的東南面。那人民橋在學校的哪一面,夏俊杰來說。
夏俊杰:人民橋在學校的西面和北面之間是西北面。
小組長:同意嗎?(都表示同意)下面看看“試一試”,大家對一對,然后一起說:“東、東南……”今天學習認識方向,你有什么問題?
李罡:為什么要學習東南、東北、西南、西北?
……
夏俊杰:你怎么知道是東北的?
陳子希:東北是在東和北之間(這是討論時間結(jié)束)
雖然學生的話比較稚嫩,語言不夠精確到位,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能每節(jié)課進行這樣的討論交流,每個孩子都在積極主動地說,是相當不容易的。數(shù)學課上不僅要教給學生數(shù)學知識,而且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要啟發(fā)學生動腦筋想問題,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因此,數(shù)學教學應重視讓學生“說”。
四做的精彩——學會拓展,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我們的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學生的學習也不能局限于課內(nèi),怎么才能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呢?讓學生獲得的知識超越書本,并且掌握獲取知識的途徑與方法呢?那就需要們老師把課內(nèi)的學習進行合理的拓展,讓書本知識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去探究未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案例二:教學《認識時分》時,
徐彥妮:“古代人沒有鐘表,他們是怎么來計時的呢?”
師:徐彥妮真會提問題,是??!古代人是沒有鐘表的,那是怎么知道時間的呢?誰能回答她的問題?(沒有學生知道)老師也不太清楚,請我們課下去翻閱相關(guān)的書籍或是上網(wǎng)搜索,弄清楚古代人是怎么計時的,好嗎?(好)找到了答案把它寫成數(shù)學日記,拿到班里來我們一起來學習。
徐彥妮的數(shù)學日記:
今天數(shù)學課我們學習了認識時和分,我們看著鐘表就知道是什么時間了,該做什么事了。我想,古代人沒有鐘表,該怎么辦呢?
我和爸爸一起上網(wǎng)查了后才知道,日晷,古代的一種測量時間的儀器。它是由一個巨大的盤和表針組成的,是以太陽移動,表針對應與晷面上的刻度來計時的。沙漏也叫沙鐘,是由上下兩個瓶子組成,中間用小口連在一起,上面瓶子里細沙通過小口慢慢流入下面瓶子,這樣上面瓶子中的細沙漸漸降低,就能顯示出瓶子上的刻度時間了。而且沙漏可以翻過來使用。除了這些計時方法還有水計時、火計時……
古代人真的很聰明??!
在教學《認識分米和毫米》時,學生提出:“有沒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
我也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并寫在數(shù)學日記上。學生們一篇篇簡短的數(shù)學日記,卻承載了許多的求知欲,許多的好奇心,正是由于這些求知欲、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地去獲得課本以外的知識,把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課外。
我們不能緊緊盯著孩子眼前的分數(shù),而應該放眼孩子一生的發(fā)展;我們教給孩子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而無限的知識是要靠他們自己去獲得的;我們不能為孩子包辦代替,因為他們畢竟有離開我們的那一天。所以,我們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精彩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