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源、王鑫、劉博文 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自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以來(《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城市化率統(tǒng)計數口據》:中國城市化率1980年為19.39%,2011年為51.27%),“城市更新”開始成為中國城市研究領域的熱門話題[1]。中國城市主體上對于繼續(xù)擴張的需求已經不再明顯,城市經濟、社會、環(huán)境等問題間的矛盾制約城市的發(fā)展。
未來的城市建設雖仍將呈現出(局部)快速發(fā)展與(總體)結構調整并行互動的特征,但整體上“增長主義”主導的城市擴張在走向終結[2],城市發(fā)展的重點將由“城市擴張”轉向“城市更新”[3]。城市更新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中國推進“新型城鎮(zhèn)化”的重要內涵和核心目標之一,也是城鄉(xiāng)規(guī)劃、城市設計、建筑學等領域需要著力應對的課題[4]。
城市設計作為一種控制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公共政策,應該如何促進和改善當前的城市更新?我們這里考慮到城市更新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地域文化延續(xù)問題,提出方言景觀在城市更新設計中的再發(fā)現問題。
隨著設計在中國大地上的高速發(fā)展,同質化的問題愈為明顯。同樣的,作為“凝固音樂”的現代景觀設計更是如此[5]。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設計思潮,形成于美國,它反對現代主義的蒼白平庸及千篇一律 ,以復雜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現代主義的簡潔性、單一性,倡導人本、倡導生態(tài),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采用非傳統(tǒng)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棱兩可的緊張感取代陳直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tǒng)一,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多元化的統(tǒng)一。
而這種后現代主義導致時下景觀設計中盛行“千園一面”的國際風格。景觀既不是世界共享的也不是跨越文化和時空的。對現代主義那種毫無地域特色,放置四海而皆準的國際風格的單一性和無場所性進行了批判,分析了景觀不能“無中生有”,必須提倡本土的、地域的、場所的設計[6]。
方言作為一種語言范疇的民族藝術,是當地人在千百年來與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地域特色文化,是獨一無二的,承載和表達著地方性知識、價值和場所精神。
遵循地方文化傳統(tǒng)的景觀設計師應對景觀同質化問題的最好途徑。從“方言景觀”的文化范疇出發(fā),強調場所精神對設計的決定作用,結合現代的理念和方法,重新詮釋地域文化特征,才是演繹地方特色,傳承地域生態(tài)與歷史變遷的景觀設計。
方言是一種地域文化、環(huán)境、生活方式共同形成的具有人類地域活動特色的特色語言。對于方言的研究,往往以“島”的形式來表述方言的特征。方言是反映海島文化特色的一個重要文化要素,海島地理環(huán)境的獨特性是“方言島”形成的重要因素[7]。
“方言景觀的概念最先在2007年由一位設計師提出,是指承載和言說地方性知識、地方價值和精神。它重視并尊重土地,包括地形、河流、氣候、植被、動物、出產,它看重并屬于人民本身、風俗、信仰、歌謠、傳說、情欲、生老病死的一切。此定義似乎有方言可以囊括一地萬物之意”,比較側重將方言作為一種地理景觀[11]。
從“白話景觀”引入“方言景觀”。景觀將“重新發(fā)現大地”,重新為差異性、文化生態(tài)打開通道[12]。 然而,當下中國,由于“拿來主義”,景觀正變成一種品牌,正成為徹頭徹尾的西洋景營造之術,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泛濫無邊的庸俗消費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
這里的“白話景觀”即囊括了當代中國的這種濫觴的西洋產品。作為一種過程,景觀本應是自然和生物、歷史和文化、社會和精神的交織過程,在今天大量景觀設計和建造中卻被扭曲、被剝奪、被篡改了自身的價值。我們需要呼吁“方言景觀”在這樣的歷史階段承擔改變中國景觀設計格局的責任。
中國是個地域廣闊的大陸,海拔高差大,地形差異明顯,民族文化豐富,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無數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場所精神的本地文化景觀。方言景觀以這樣的形式向我們提出訴求,“方言景觀”亟需再發(fā)現和再創(chuàng)造。
在當前情況下,“方言景觀”的提出,并沒有明確地定義,但是往往是局限于“方言”的表面意思,簡化成語言自身的地域性在景觀上的單一特征。但是,我在這里的定義是:方言景觀是具有方言特征的,概括了地域、場所、單一的屬性特征。
景觀是容器外的生活,景觀是自然與和諧,景觀是改善人地關系的承載者[13]。“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根據不同方言的特點進行方言景觀的塑造,而不是用流行范式去套做,違背場所精神:
4.2.1 方言:方言腔調平揚抑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同一塊地域下不同地區(qū)的方言也有不同的腔調,腔調受周邊人文、社會、風俗等環(huán)境影響,“抑揚頓挫”之間是該地區(qū)人們微弱區(qū)別于臨近地區(qū)生活的節(jié)奏和風情。尋找腔調下不同的元素和節(jié)奏,可以扎扎實實的描摹當地的“方言景觀”內涵;
4.2.2 氣候:
氣候是方言作為“地理景觀”的外在表現,不同的小氣候在相應地塊有屬于該氣候屬性的生態(tài)小系統(tǒng);
4.2.3 土地:
土地的質地往往憑借濕度、地形、顏色、酸堿度等反映出來,不同的質地屬性孕育不同的植物,養(yǎng)育不同的人和生活;
4.2.4 水文:
水文是水理和人文的共同體,水理改變地域外在形式,人文孕育內涵,不同的方言景觀下,孕育出的水文景觀也是不同的;
總之,方言景觀的營造不能停留在簡單地交通、視線、文化的表面形式工作,方言景觀要深入內涵。
結論:
方言景觀是地域特征表現的綜合體,無論城市或是鄉(xiāng)村,都以適應人們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為目標,追求富有地域特色,是當下人們理想的景觀環(huán)境?;谶@種需求,在今天大量“品牌”化的景觀泛濫,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生態(tài)基質被瓦解和稀釋的情況下,應當把“方言景觀”研究中積極部分進行再發(fā)現,與城市更新設計的新需求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策略。
[1]楊震.城市設計與城市更新:英國經驗及其對中國的鏡鑒[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6,(01):88-98.
[2]施衛(wèi)良,等.面對存量和減量的總體規(guī)劃[J].城市規(guī)劃,2014(1 1):16—21.
[3]鄒兵,等.增量規(guī)劃向存量規(guī)劃轉型:理論解釋與實踐應對[J].城市規(guī)劃,2015(5):12—19.
[4]王世福,沈爽婷.從“三舊改造”到城市更新——廣州市成立城市更新局之思考[J].城市規(guī)劃,2015(3):22-27.
[5]馮雪,蔡小強.景觀設計同質化中的“方言”[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12).
[6]翟俊.應對環(huán)境同質化的景觀實踐[J].中國園林,2012,(05):113-115.
[7]司徒尚紀.廣東方言地理分布及其文化景觀[J].東南文化,1992,(Z1):174-186.
[8]林煒鈴,陳金華.平潭島方言地理格局與文化景觀分析[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29(1):37-41.
[9]李暢,杜春蘭.鄉(xiāng)土方言的在地性——三峽沿江"水碼頭"景觀的語言學解析[J].中國園林,2016,32(2):37-41.
[10]龐偉.本土之土——關于地域和地域設計的認識[J].南方建筑,2010,(3):30-31.
[11]陳榮花.小議山東利津方言景觀[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11,(5):66-68.
[12]龐偉.方言景觀——重新發(fā)現大地[J].城市環(huán)境設計,2007,(6):15-16.
[13]王澤.觸目所及之處皆景觀[J].現代園藝,2016,(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