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菊芬
當下農村初中閱讀教學形式還是比較單一,更多的是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忽視學生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視學生學習和閱讀的主體地位。
農村中學由于地域和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的閱讀內容僅局限于教科書及相配套的輔助材料,多數(shù)由上級部門和教師指定,課程建設缺乏學生的積極參與,缺乏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能力,重知識的獲得和積累,缺乏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上無精打采,課后無所事事,感受不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愉悅。
以老師教、學生聽為主導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下的課堂,老師決定著教學的進度與方式,學生感受不到文章帶來的美感,也無法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難以產生感悟、思考,也就更不可能獲得啟迪,產生審美情趣,思維受到限制和束縛,沒有充分的施展空間。
長此以往,學生就形成了沒有老師就不會學習的習慣,遇到閱讀中的問題時,只會按照公式化的方法來分析課文,失去了本應該有的活力。
(1)編寫導學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編寫導學案時,通過對課文三維目標的展示,使學生們知道哪些內容要掌握、理解的,理解到什么程度,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會調動起來,也使學生學習起來更有針對性。老師還要讓學生們知道哪些問題需要著重掌握的,哪些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和著力點,包括那些相關的知識,回家后的預習,課堂學習中的探究,課后的學習反饋、展示和作業(yè)。這些都是導學案的主要內容,是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平時學習的內容考試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形式出現(xiàn)的、以什么樣的題型、材料設計考試問題的、難度有多大,這樣來啟發(fā)學生的學習思路,培養(yǎng)他們的解題、自學能力。以“《記承天寺夜游》學案”為例:
①搜集本文的背景資料。
②讀課文,正字音,強節(jié)奏,試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③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④結合課文注解,翻譯句子。
⑤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課文里的“月夜圖”的特點有哪些?你們看后有哪些感受?然后大家看看課文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品讀后感受到了什么樣的意境?
⑥課文里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⑦怎樣理解文中的“閑”字?
這樣的學案采用直觀形象的方式來呈現(xiàn)課文的脈絡,層次清楚、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需要掌握的內容一目了然,使學生明白對課文的知識點、疑難點怎么去做,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去處理。
(2)編寫導學案拓展課堂探究鞏固練習
在課后歸納、復習和拓展延伸時,還可以編寫學案。這時的學案編寫,要呈現(xiàn)整個教學過程和結果,作為課后對教學效果的反饋和反思,這些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因此,我在設計課后檢測是否達標的教學內容時,把基礎知識部分的檢測和分析評價能力兩個部分作為檢測內容,使學生在課堂上形成的學習能力得到拓展,使學生得到更好的情感體驗,鞏固所學內容,提高他們對課文內容的品賞力。請看我在“《記承天寺夜游》學案”后半部分的設計:
①解釋加點的字詞。
②默寫填空:文中寫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使用的修辭方法是_____點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
③討論: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你愿意做一個“閑人”嗎?
這個導學案中包含了記憶題、理解題、應用題、創(chuàng)新題型等等,當然,每份學案要針對各單元的具體內容來進行設計,不同的單元內容、不同的課文類型,導學案、學案都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這樣,不同的導學案、不同的學案使“先教后學”實現(xiàn)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課堂合作交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初中學生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外界充滿好奇,喜歡交往同伴,而小組合作恰恰可以滿足他們的這種心理需求,刺激他們的學習欲望。而且,小組合作面積小,沒有了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視,他們不會因為擔心自己答錯問題而引來班里同學的嘲笑,可以沒有顧慮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小組合作使學生情緒放松、思維活躍,帶來更高效的教學效果。
(1)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合理組建合作小組
筆者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來安排小組中學生的座位,展開同伴間的互相幫助和合作。即,將全班同學根據學習成績及學習能力分成A、B、C三類,按異質分組方式,每個小組內都有6位同學組成2個A,2個B和2個C,組成若干個“6人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再分成兩個3人組(A、B、C各一人),有問題3人組先進行研討,解決不了提交6人組討論。這樣就將“兵教兵、兵帶兵、兵強兵”的小組合作功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每組指定2位同學為小組長,負責本小組同學的背誦、默寫、日記(或隨筆)等。同時對組內的同學A和C進行 “師徒結對”,C類同學有什么不懂的可與A類同學交流,A類同學有義務給C講解,C類同學成績是否提高作為對A類同學考核的一個標準。
(2)組內合作互助,促進學生互幫互學
教師在導學案中會設計一些基礎性的題目,也會根據教學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設計一些帶有傾向性、疑難度大的問題,對于有分歧的題目,通過小組內合作,生生互助的形式加以解決。組內交流,合作學習,互幫互學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多元互動,提高了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社戲》一文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著重點評“偷”的行為所含的道德觀點。偷,通常人們把“偷”的行為歸結為遭人唾棄的、道德敗壞的品質,可是,同學們請看看,課文中的小伙伴們的“偷豆”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呢?針對這一問題,又設計了幾個小問題:①課文中小伙伴們的“偷”是為了什么目的?②他們是怎么樣來防止“偷豆”被人發(fā)現(xiàn)的?③他們又怎樣商量了可能出現(xiàn)的后果?讓學習小組通過這些問題的探討去感受作者真正的意圖。
(1)組內小展示。由小組長組織在組內進行的展示,展示自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或一些生成性的問題,解決最為基礎的問題。并由小組長將組內交流還未解決的問題由學習組長匯報給老師,便于教師把握學情,為班內大展示做好鋪墊。
(2)班內大展示。一要有展示,二要有點評。展示時小組選派代表在班內展示帶有共性的問題,易錯的問題。展示時一般由B層、C層同學展示,由A層同學負責點評或拓展。教師要適時追問、點撥、啟發(fā)、引導學生,對課堂進行調控。點評時,點評的內容則應該是具有針對性、拓展補充性。對展示組的人員參與度、精彩度、準確度、團結協(xié)作等方面的優(yōu)點與不足進行點評、打分。每節(jié)課可任定一組為點評組,其他組為展示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強調:評價的目的在于弱化甄別與選拔的功能,通過評價強化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欲望。為使教學過程更趨完善,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主要采用以下這幾種評價方式:
(1)小組合作中生生的相互點評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對于疑難問題,在交流中解決,解決的問題如何,由小組成員相互評價,然后由組長點評,形成生生相互點評。并且,筆者讓各組之間相互評價,這樣,對于本組或其他組的知識點有不同理解,可以通過互相交流,達到更深層的理解和感悟,長此以往,養(yǎng)成學生敢爭、敢辯、敢駁的個性和習慣,為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當堂練習、檢測評價
①設計變式拓展性、綜合性練習
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聽”“說”“讀”“寫” 的能力應該是我們練習的重點。在課堂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寫寫,議議,劃劃,討論,商量,質疑問難,與同學、與老師、與作者作品不斷地進行情感和知識的交流,這都可以作為當堂練習,因為我認為只要能使學生置身于濃厚的學習氣氛中,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能與文本對話,我們“教”的目的就達到了。在課堂檢測中,搞一些變式練習和綜合性練習,這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如在學習《變色龍》時,為了領會小說的諷刺藝術,我嘗試著以“今天我當導演”的形式讓學生探究,取得的效果非常好。能這樣當然更好,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的學生因為是七年級才進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進狀態(tài)比較慢,一節(jié)課專門騰出最后的十五分鐘來做練習,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時間操作上有點困難,寫的練習我一般都是放在第二課時,比如學完《貓》時,描寫“神態(tài),心理”的技巧練習就專門用一課時來讓學生邊讀邊品,邊品邊練,邊練邊評價;第一課時則側重聽、說、讀的練習,而且不一定就在最后進行,聽、說、讀的訓練有時幾乎貫穿于一節(jié)課的始終。一般都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
②精心設計檢測內容是關鍵
由于受課堂時間的限制,對字詞方面的檢測一定要精選學生易錯易混淆的進行復現(xiàn);內容理解和歸納概括類要兼顧學點和考點,以訓練學生是否掌握了方法、能力形成情況為目的。檢測題做完后,學生進行小組內左右、前后同學相互批改的形式來發(fā)現(xiàn)錯題、缺點,然后組長匯報給老師,教師進行分析學生的錯題,指出錯題的原因,改正的方法。這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是“當堂檢測”更可以在反饋課中進行檢測。
綜上所述,“四步一測”的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更顯“以人為主體的教與學”,堅持了“以人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個體,放飛學生的個性,學案是引、是導,以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來制定教學目標,學生的學與教師的導緊密結合,對課堂教學效果及時反思,使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得到轉變,課堂教學張弛有度,擴大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了,課堂效益得到了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