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轉(zhuǎn)變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就迫切地擺在了我們教師的案頭。怎樣教才能讓學生更感興趣,怎樣學才能突出學生的自主意識,成為了每個一線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而高考試卷的改革也從另一個層面指導教師要重視閱讀和寫作。那么,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他們既會讀又會寫呢?我想,“讀寫結(jié)合教學”模式的提出正順應(yīng)了高考改革的需要。于是,在教學《古代詩歌散文鑒賞》這本選修教材時,我做了以下大膽的嘗試。
讀寫結(jié)合教學的特點,主要是強化學生在讀寫活動中自主參與意識、主體意識、能力意識、問題意識。而選修教材更要區(qū)別于必修教材,不能再精講細講,于是在拿到李清照的《一剪梅》時,我就將全班分成10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愛好、能力進行鑒賞選擇,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活動。
鑒賞角度:誦讀詩歌、句意解析、意象品味、意境探求、情感理解、畫面欣賞
這些角度有易有難,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學生們根據(jù)自己學習的能力很容易從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鑒賞層次,并站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展示。如一個學習小組就選擇了誦讀詩歌這一方法,他們不是只把詩歌讀一遍就完事,而是小組六人分四種方式進行了誦讀展示。第一次單人讀,第二次雙人讀,第三次男女混合讀,第四次男女混合多聲部讀,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實則融入了他們的小心思、巧設(shè)計,通過這樣的朗讀、精讀的方式品味作品,學生感受到了作品的藝術(shù)魅力,進而喚起了自己的心靈共振。
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中有寫,寫中有讀。在經(jīng)過了課堂的多形式的朗讀后,就要在“寫”上下功夫。為了體現(xiàn)選修教材與必修教材的不同,在提出改寫《一剪梅》之前,我特意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和學生共同讀了《多少事欲說還休:楊雨評講李清照》《康震評說李清照》等幾本書,有了如此多的大家指導,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自然就有了深度、廣度和厚度。
學生改寫示例一:
明凈的湖中一片片紅色的荷花漸漸凋謝,波光里只留下蓮葉獨自無依無靠的艷影。此時的蓮葉多么像我,孤苦伶仃,轉(zhuǎn)眼又是一年秋來到,那潔凈如玉的涼席也生起絲絲涼意,直入骨髓,緩緩揭開輕紗羅裳,獨自一人坐上小舟,此時的我已無意撐起小舟,只能任憑它在湖面上飄蕩,湖面上泛起層層漣漪,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遠山邊夕陽留下的那抹余暉也漸漸消退,這時的萬事萬物是那么美,我卻無心欣賞,思念的人啊,你怎么還不給我回信呢?你何時才能歸來?大雁排成行的又從頭頂飛過,好像有那只銜著你的信的那只似曾相識的大雁,卻絲毫沒有停留的意思,只是整齊的飛過那被月亮籠罩的西樓。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我也只能無可奈何的任落花飄零。我想你此刻也一定思念著我,可我們又不能互相傾訴,只能在水一方各自愁悶著。這種思念是沒有辦法可以消除的。眉上愁云剛消,怎第心頭愁云又起?何時這種愁思才能解開,你又何時才能回到我的身邊?愿你今夜有月亮守護,與星星同眠。(《此時安好,彼時燦爛》)
第一人稱的使用,使得改寫真實而自然,語段中自然化用所學詩句,更是增添了幾許文采。
學生改寫示例二:
嫣紅蓮藕,素白竹席,香消玉殞,已是秋。遠方的佳人啊,你是否還在執(zhí)著的思戀?解開羅裙,只道:“凌波微步,羅袂生塵?!碧ど线h望的蘭舟。音塵絕,西風殘照西樓月?星天外,雨山前,蛙聲一片。莫再等,雁來雀往,玉壺冰心,夜深千帳燈。今晚無我家信。
花雨散落,應(yīng)景秋風,門前流水,仍向東。遠方的佳人啊,你是否還在執(zhí)著的思戀?懷著相思,只道:“以胭脂淚,挽留人醉?!迸c我共化此閑愁。是斜陽,負你殘春淚幾行?春花完,秋月了,憂愁未卻。莫言苦,無須消除,萬山輕舟,故園無此聲。此番閑愁不再。
眾里尋我千百度,請你驀然回首,我在燈火闌珊處。 (《歸來》)
長短句的靈活使用,是不是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學生改寫示例三:
是否,紅色的殘藕在瑟風中微微顫抖,靜靜凋零;是否,素白的竹席在寂秋中,漸漸發(fā)涼,緩緩離人;是否,湖邊的我在靜夜中,綿綿長思,悠悠長嘆。陣陣秋風襲來,腦海中的剪輯只剩下:我很想你。
換下輕紗羅衣,泛起一葉蘭舟,輕微晃蕩,驚起心里的陣陣漣漪。仰頭凝望藍天,期盼歸雁飛過。月光皎潔浸人,灑滿亭樓。那白云舒卷處,是否帶回了錦書?朝朝暮暮,我倚在窗邊,看院里的花盛開又凋落。昏昏晨晨,我依著墻角,門前的流水奔來又涌去。我們,牽起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兩處離別的閑愁。
多少次的寂寞掙扎在心頭,只想挽回你遠去的腳步;多少次我忍住臉頰的淚水,卻都印刻情到深處人孤獨;多少次離愁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卻又不禁縈繞心頭。
秋雨無心夜?jié)M月,合簾側(cè)榻淚蕭條。(《再秋》)
開頭的三個“是否”讓人思緒翻飛,置身于作者的世界。
學生改寫示例四:
紅蓮漸謝香殘留,玉席靜坐涼意襲。
輕解羅裳乘孤舟,青山綠水環(huán)繞間。
身在景中不應(yīng)景,心在遠方盼雁歸。
雁群歸來月上樓,寂寞梧桐鎖清秋。
薄霧濃云愁永晝,東籬把酒黃昏后。
簪釵搖搖行復止,圈圈圓圓轉(zhuǎn)不滯。
花自飄零水自流,紅顏易老幾多愁。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可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君消得人憔悴。
挽子青絲挽情思,執(zhí)子之手赴情長。
何當共梳三千發(fā),不負如來不負卿。(《擬一剪梅》)
以詩譯詩的方法,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勤動筆墨勤看書,我們每一節(jié)扎扎實實的課堂會讓學生受益匪淺,讓他們在美的閱讀中汲取知識,在美的寫作中享受心靈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