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蘭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一堆書。這一年,讀了些什么呢?一個字——雜,推理,科幻,自然觀察,歷史,社會學,書評,文藝……為什么要讀這些?鬼知道,眼緣而已。讀了有啥收獲?肯定有啊,開了腦洞,升級了知識庫存,裝了好幾把文藝中年女性。本年度最愛的書本?本本都愛啊,推理可以體驗久違的心跳,科幻么讓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常中,自然、歷史、社科以十萬個為什么的方式滿足了我百科全書般的幻覺,書評更是讓我熱血澎湃于端著小凳子、列下一長串書單——我理解為多年應試教育體制下的身心應激反應。文藝書籍,勞苦功高,讓我忽略了梳妝鏡中青絲散去、眼袋浮起,不用管那個老娘們,心底里咱還是二八年華。這么說著,這閱讀體驗怎地跟幻術似的,還真有點……
“太多感官信息涌入腦中,似乎把所有正常嗡嗡作響的思緒都擠了出去。……我一定是失去了時間感,因為這20分鐘稍縱即逝。平常我的身體如果縮這么久,一定會感到不適,但是此時我并不需要移動位置,甚至也無須調整重心?!薄拔曳浅O矚g這種感覺,而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在很多方面都很類似吸食大麻后的反應:讓你的感覺變得非常敏銳,除了當下全神貫注的事物,一切都拋開了,包括身體上的不適以及時間的流逝?!彪m然這段是描述捕獵過程的體驗([美]邁克爾-波倫《雜食者的兩難》),但有時候讀書讀入迷也是同樣的狀態(tài)。如若問我好書的標準是什么,要是警察叔叔不找我麻煩的話,我必定回答:能讓你上癮就是好書啊!舍不得放下,讀了之后食之無味、輾轉反側、日夜思之,如同“孕婦效應”,眼前的世界竟是充滿了書中的暗示。那些語言的煉金術師們,不知道在一花一草、一沙一塵中動了什么手腳,卻把時空的奧義展現(xiàn)于讀者。這樣的文字,初次相遇,即有“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之感;然而文字里面又套了文字,讀者一層層掀開,琢磨之,審問之,甚而有“衣帶漸寬終不悔”之虐情。不信,且打開一本三島由紀夫著唐月梅譯的《金閣寺》。
故事很簡單,也很莫名,一位年輕的僧人,口吃、孱弱而貌不驚人,少年喪父,青年失友、以及對方丈的尊敬,然后,某日一把火,燒了一直是自己心靈支柱的金閣寺。據(jù)說這是一件真實的新聞事件,三島由紀夫親自前往采訪了肇事者,縱火的緣由是“因為金閣寺太美了,美得讓人嫉妒,所以要一起與之毀滅”。這事要發(fā)生在如今,社交媒體的各種人肉、深挖、附會,瘋狂的流量必定早就把事情的本身啃得干干凈凈了。而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三島,用自己深邃的內向觀照、纖細的神經末梢“還原”了金閣寺事件,在這個事件中,沒有人是旁觀者。那些不動聲色的描述、一嘆三詠的探詢、無可避免的走向,我仿若被溝口附了身,成長中的痛楚、欲望和憤怒,是如何被救贖的呢?
是美。于溝口,就是完美而龐大的金閣寺。處于五色炫目的時代,我疑惑金閣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三島的文字,就是這樣一種存在:“從照片上或教科書里,我經??吹浆F(xiàn)實的金閣,然而在我心中,父親所講的金閣的幻影,遠勝于現(xiàn)實的金閣。父親決不會說現(xiàn)實的金閣是金光閃閃之類的話。按父親講述,人世間再沒有比金閣更美的東西了。同時,我內心里從金閣這個字面及其音韻所描繪出的金閣,是無與倫比的?!薄坝袝r我覺得金閣宛如我掌心攥著的小巧玲瓏的手工藝品,有時我又覺得它是高聳云端的龐然大物般的廟宇?!吹较奶斓男』ㄏ袷潜怀柯跺裆l(fā)出朦朧的光的時候,我就覺得它像金閣一般的美。還有,看到山那邊云層翻卷、雷聲陣陣、惟有暗淡的云煙邊緣金光燦燦的景象的時候,這種壯觀就使我聯(lián)想起金閣來。最后甚至看到美人的臉蛋,我心中也會用‘像金閣一般的美來形容了?!薄皯?zhàn)亂和不安,累累的死尸和大量的血,豐富了金閣的美,這是自然的。因為金閣本來就是由不安建成的建筑物,是以一名將軍為中心、眾多黑暗心靈的所有者籌建的建筑物?!薄欢摶糜志呦蟮谋Wo者,隔絕了溝口和苦難,卻也同時隔絕了有為子、母親、鶴川、柏木和方丈老師。就如同“南泉斬貓,趙州頂履”,無力于從認識上擺脫金閣寺這只“美麗的貓”,溝口終于決定從行動上完全放逐自己,自毀前程和聲譽,在毀滅中獲得存在感和救贖。從這個維度看,毀滅美也是一種終極的美,悲秋傷春,殘陽隕月,不僅僅是傷逝而已。
耽溺于《金閣寺》的纏綿華麗、心碎目眩,我不愿也不忍去挖掘三島由紀夫背后的人生,只想觀照自己?!翱傆幸惶欤乙x開這片灰色的天空,去往一個光彩的大城市?!北藭r,我愛北京天安門的美好歌詞,照亮了所有孩子的沉重眼皮。然后的然后,大家都成為了百分之九十九之一,在夜晚的霓虹海洋中浮浮沉沉,某個時刻也有過放逐的念頭,或者發(fā)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嘆詞。第二日,在太陽照常升起的老生常談中,我們封住眼鼻,繼續(xù)“活在當下”。只是,失去了宏大綺麗的“金閣寺”,活潑潑的少年郎們何去何從呢?消費帝國、殺戮游戲、成功學、傳銷、邪教、伊斯蘭國……任何一種都能成為最新的“美”,讓感覺虛無的兩腳動物們一股腦投入至所謂的永恒中。
2017年的6月,我一直處于讀完《金閣寺》后的戒斷期,心里空落落的,仿佛被挖走了什么,三島由紀夫手起筆落,文字沾毒生魔,蠱惑之極。最終還是書中的結尾一段使我釋然,“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逄羅漢殺羅漢,逄父母殺父母,逄親眷殺親眷,始能獲得解脫。不拘于物而灑脫自在?!奔热粶峡趻仐壛私痖w寺,我也該斬立決,在沖天的火光中,走向堅定而徒勞的未來……endprint